道德绑架产生原因
㈠ 道德绑架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道德绑架”,可能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补充内容:其实内不是圣人的标准,容圣人也不一定掏钱救助所有有困难的人,应该说用是超乎人类和说话人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如果做不到,就算是他眼中不道德的行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个军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富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要求一个人代表团体去随机抽奖,如果抽不到就是损害了团体利益就要受谴责,这同样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的逻辑混乱。希望有所帮助!
㈡ 为什么会有道德绑架,你身边有没有道德绑架案例
要谈到道德绑架的问题。
首先得明白一点,道德的根源是血缘天性与卓越智力的双重结果。
人类与野兽有相同之处,都具有血缘天性。比如说老虎,母虎会抚养幼崽,在幼崽被其他猛兽如公虎、公熊盯上的时候,母虎甚至会以命相搏。而野兽的世界之所以没有道德,人的世界有,这是因为人有卓越的智力,可以做繁复的思考,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知性、悟性、聪明、洞察力强。
最初,人类世界是没有道德的,比如子女不会赡养父母,当父母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时,会被子女抛弃在荒郊野外,活活饿死或者被野兽啃食。没错,人类最初的生活与其他野兽没有区别。因为血缘天性的作用、头脑的思考,某个地区的子女们开始不再抛弃年老的父母,而是提供给他们食物,等他们死了以后再将他们扔到荒野。又是同样的原因,子女不愿看见父母的遗体被野兽啃食,于是刨个坑埋葬父母。当这些行为深入人心时,大家心里便有了某种道德精神指标,只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来的圣贤则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将这种道德精神指标称为“孝”,后来还有“忠”“悌”“忍”“信”等其他的道德精神指标。
但这种精神孤立的道德精神指标又造成了另一个事实,一方压迫另一方,无德的君主压迫臣子、无德的父母压迫子女、无德的兄长压迫弟弟、无德的丈夫压迫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这些道德精神指标需要有一个约束,需要一个方向,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孝”,做父母的认真抚养并教育孩子,做子女的关心父母的晚年,奉养他们,而不是说因为一个“孝”,做子女的就要为不负责任、品性不好的父母做牛做马,“孝”不是无节制的愚孝,而是让父母、子女都好的“孝”,出于这个思考,一个叫孔子的人提出了“义”这种价值观,孟子加以诠释。比如说,子贡问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不是上士,孔子说不是,这类人是入门的第三等士。因为“信”也是受“义”节制的,比如我们遇到一个坏人,还对对方死守信用,白白让对方占便宜,我们这就叫下德,或者说普通的道德,而非上德,而旁人看到坏人占便宜,也会有样学样做坏人,对我们欺之以方。正如《道德经》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如果一个人停留在下德的层次,就必然会对他人道德绑架。比如,张三的父母品性败坏,性情恶劣,导致张三不关心自己的父母。如果李四是个下德之人,只知“孝”而不知“孝义”,看到张三这种行为,他就会感到厌恶,并加以指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李四是个上德之人,他不会轻易指责张三,他会先弄清楚张三与父母之间的情况,若张三的父母十分恶劣,他可以理解张三的心情、行为,并可能向张三提出一些能够改进双方关系的建议。
说了以上的内容,想必我们有了这个认识:
道德永远不会消亡,除非人不再有血缘关系,不再有卓越的智力,而这是不可能的。而这世上的人不可能全都领悟到上德之境,智慧圆通,处世游刃有余,总有下德、无德之人,故而道德绑架也将永远存在。
顺带提一下,人之初,是血缘天性的性本善也好,还是先天没有道德修养的性本恶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经常看到有些人纠结这个,并将两种观点对立,孟子、荀子表示:你们开心就好。
至于道德绑架的案例,那可就太多了。今年一个女同学的三姨请她家过去吃年饭,她的这位三姨只跟她妈打了电话,没有通知她爸。她爸觉得她三姨不尊重自己,所以拒绝前往,于是乎我这位女同学就和她妈妈一起去了。后面几天她爸一直生闷气,寻找由头与女儿扯皮,终于在大年初三吃饭的时候,双方发生口角之争,她爸一怒之下把饭桌掀了,气得住进了医院。家里的亲戚前来探病,她爸为了面子自然不会说实话,只说是被女儿气的,于是亲戚们或明或暗都在指责我这位同学。
最后还有一句话:
道德绑架只能绑架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道德修养太差或者道德修养太好的人是不可能被道德绑架的。这就是说,你们想道德绑架某个人的时候,先看看对方的道德修养水平。唉,我好想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把人都教坏了。
㈢ 什么是“道德绑架”!
简单来说,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基本特征: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
根源: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具体原因:对方道德水平不高;争取资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恶心……等。
人群范围:常见于亲戚、朋友、周边陌生人之间。
具体要素表现:亲情、孝道、对你好的善意、朋友标准、公共美德、个人付出回报不对等、个人愿望喜好、同辈群体对比(类似邻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装弱势群体(小孩、老人、孕妇、残疾)、用集体利益(公共善)压制个体、用社会恶的反例压迫对方。
道德绑架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插队,吐痰,乞讨的要钱,这类行为本身道德低下,人们本能会拒绝,但他们会以“急事儿”“弱势群体”“公德心”“别人都这样”等反驳,插队这个事,其实可大可小,大的话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个人的权利,而是集体的权利,道德就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把不道德揪出来,公示于人。
道德绑架的两种界定:
一、如果对方道德水平低下,行为上触碰了道德底线,违背了道德标准(比如破坏公物,殴打老人欺负弱小,公共场合抽烟,违法行为等),损害了他人利益,这时候正义的人们应该理直气壮用道德批判、审判他,这种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捍卫道德,让正义发光。
二、如果对方在道德标准范围之内,没有违背法律,也不损害他人利益或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的不作为,可以被理解和接纳(比如不让座、不下水救人等),但是应该在自我良心上受到谴责。
道德绑架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正义、道德、集体的力量“压制”个体,他的出发点无论对错,代表的都是正义的大多数,所以,一般个体在正面反驳时比较困难,只能默认、忍气吞声,进而失去辩解的机会和期望。
认清道德和道德绑架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修养,它是对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不同于并高于法律,它本身不具备“责任”“义务”的属性,它只是一种评价标准,更多用来自律他律,不像法律一样具有审判功能和强制性质。在不违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义务”,不用担负任何“责任”,妄图用道德要求对方做点什么,犯了逻辑错误:道德是评判的,不是用来做点什么的。
道德绑架的几种混乱逻辑——
,强制一种因果关系,即道德就是义务,你就应该去做,去执行。
,用集体给人套上一层枷锁,这样就成了多数人对付少数人,而被绑架者往往会有口难辩。
,扣上罪恶或不道德的帽子,绑架者往往会利用这点,给当事人扣上“你这个人很坏,没道德,没素质,没同情心”等帽子。
那些擅长道德绑架的人对于不让座者或落水不救者,其态度就是:你不让座就是没道德,就是个大恶人,就应该受到集体的批判和社会的惩罚。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遵守道德或社会公德,让我们气愤的是那些拿道德做挡箭牌,攻击别人人格绑架别人道德的人。他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可耻可恨。
如何应对道德绑架?
,转移矛盾
如果有人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你可以把矛盾或事件的焦点转移,比如把道德绑架者、事件的纠结之处引到其他人物或其他事件上,最好是无关轻重的小事上,以减少矛盾的激化程度,减低人们对自身的过度关注。
比如,不想让座可以装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装,这些是逃避战术。如果有人问,你咋不让座?我会反击说:整车该让座的人那么多,干嘛让我让?把矛盾转到整车人,以整体压制对方。还有就是父母逼婚,这种事父母往往会有孝道压制,干涉子女情感生活,如果你直接拒绝就会被认为是不孝,这种情况应该把矛盾点转移掉,不要纠结于孝顺与否,结婚与否与孝顺没有必然逻辑,只要绕过孝顺这个矛盾,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再有就是朋友借钱(这个话题,哲学诗画一想到就一肚子苦水,算了,还是不说了),直接反驳
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好人,那是很愚蠢的。对待道德绑架和恶意攻击,你要学会说no,最好是当场严词拒绝,然后绝地反击,拿犀利的语言和事实的铁证暴击对方,当场戳穿对方的那点伎俩,让他不攻自破的同时,还能使其感到无地自容,害怕你(有些人就得给点教训,不然他的欺软怕硬的性格就会冒出)。
比如,有些人插队,你说他时他反而说有急事,这种情况你就可以直接反驳说,大家都很忙谁不急呀!再比如,过年时有些亲戚总爱打听你的收入,你就可以直接说,最近闲着呢,没上班,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反问他或她:你有自己的追求或喜欢的事吗?如果他(她)说有,话题就岔开了,如果他(她)说没,那就给他(她)讲讲理想或梦想是什么样的。
,条件限制
有些情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单线问题,答案只有是与否,这时候可以尝试条件限制法。就是在是与否之外加上限定条件,看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体做法是:我不马上回答,先给这个问题限制一些条件,满足为是,不满足为否,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目的是为了抢先占领道德制高点。
比如,你正在充电,对方跟你借数据线,此情景,只有借与不借两种。不借对方说你小气,借吧,不知道对方啥时候还,如果提前要回来,对方仍可能说你小气,这时就要进行条件限制,以便有效遏制道德绑架。比如告诉他,我可以借给你,但只能借20分钟,或者让你充20%的电,能用就行等等。条件提前给他限制好,让他先有心理预期,有了这些,后续就会变得简单。
㈣ 道德绑架到底是什么
一别人认为我应该做的事我没有做就会受到他们的谴责,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㈤ 道德绑架行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就是一个人心灵的扭曲。我个人觉得喜欢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绝对是扭曲的。他喜欢道德绑架,他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受到的教育不够。
㈥ 为什么会存在道德绑架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三观的不同,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标准去强加于别人,便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了“己所认为,强加于人”。这是出现道德绑架的根本所在。
㈦ 道德绑架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记得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新闻,在高铁上,一批刚从军校毕业的学员,几乎占满了整个车厢,那些没有买到坐票的乘客就开始嘟囔着,为什么当兵的不给他们让座。
身边还有人在附和,说“你以为当兵的都会想电视剧中演的那样,给你让座吗?”。
等到五分钟后,车行驶后,他们全部都站了起来,给那些没有座的乘客让座。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都说:军人也是人,凭什么要给你这种巨婴让座。
那些乘客,对军人们就是道德绑架,他们心里想着:既然你是军人,那就应该给我们这些寻常老百姓让座。
道德绑架到你应该去做这件事,比如:尊老爱幼,公交车上让座位,有老人明明身体特别硬朗,你偏偏要让人家去让位给你,不让你还会被骂成不尊老,是社会上的败类。
然而在现实中,有了太多的道德绑架,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诗经》有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指的是友人之间,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而到了今天,往往有人根本不会讲究投桃报李,而是只喜欢一味地索取,细想一下,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反正你有钱,那就多捐点呗;
反正你顺路,就上下班蹭你的车;
你应该这样子呀,因为你很有实力
在婚姻生活中,如果有女人因为男人的出轨、家暴等行为想要离婚,那些自己婚姻都不怎么样的女人,肯定会劝她不要离婚,为了孩子也应该忍忍。
这样的女人觉得:反正我过得也不好,都能忍,凭什么你要离婚?要受苦久一起受苦。
那些喜欢用道德绑架的人,是因为觉得道德绑架太好用了,只要拿出道德,就能将一个人打败。
其实一个人有了见识和成就之后,是不会道德绑架别人的,因为他们知道道德绑架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道德绑架者们大多是那种没有自我,没有追求的人,他们既没有见识,也没有成就,只能靠着道德绑架,来满足自己的心理。
大家也不必害怕道德绑架,都是因为你的优秀,才让对方无可奈何,最后只得用道德绑架来打击你。
在社会中,道德绑架的事件真的有很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你得学会宽容,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舒心。
千万别想不开和那些道德绑架者认真,因为认真的话你就输了,只有承受住这些,你才能更快的走向成功之路,在不远的前方,还有和你同样优秀的人,在等着你。
请不要道德绑架,这样真的很累。
举手之劳,说起来简单,可若是每天都需要你来一波举手之劳呢?
抱歉,我的手举得够久了,很累,劳烦您抬抬自己高贵的手。
㈧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道德绑架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道德绑架,应该是三观不同的原因吧。因为每个人对待事物的做法和看法都不一样,有些人就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然而其他人也并没有犯法,所以只能用道德绑架了。
现在社会,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就会被指指点点说不尊重老人之类的,他们完全不会考虑你是否身体不适。我觉得道德绑架有的时候杀伤力真的太强了,舆论完全可以淹没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