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辱母杀人案法治建设

辱母杀人案法治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2-03 13:41:04

1. "辱母杀人案"嫌疑人已被无罪释放

接网友举报,近日网传山东辱母杀人案嫌疑人于欢已于3月29日被判属正当防卫,回当庭无罪释答放,并配有央视13频道报道截图。经查证,山东省高院于3月24日受理于欢故意伤害一案的二审,并于28日通知双方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查阅案卷,目前二审结果尚未公布,网传“无罪释放”消息不实,请大家耐心等待判决情况。

2. 辱母杀人案在法律与道德面前 该如何判决

故意杀人罪。
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辱母杀人案

判刑过重,这样情况全国人们能同情,但法律有条文啊,可以看出中国的法律专家们需努力!

4. 如何从法律,道德分析辱母杀人案

从辱母杀人案看法律审判与道德审判的一致性。

法律和道德与人性本来是统一的;造成法律和道德与人性的对立,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执法者和一些对法律一知半解的人对法律的错误理解。正当防卫,本来法律就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因辱母而杀人本来属于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的范围,所以所谓“辱母杀人案是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抉择”、“人性与法律孰轻孰重”、“道德同情不能代替法律审判”等等,都是自以为是的伪命题。
辱母杀人案的要害在于:“士可杀不可辱”,人格权高于生命权,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表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辱母杀人不但属于正当防卫,而且是正当防卫的典型。该案一审判决之所以激起公愤,就是因为只承认生命权,不承认人格权,触犯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辱母杀人案后面的案中案、包括背后的黑吃黑不能否认特定场景下基本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这是避免以案中案、黑吃黑为由把水搅浑的方法论原则。案中案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可以也应该另案处理。黑吃黑不能作为辱母、非法拘禁的合法性依据,不能作为在遭遇辱母、非法拘禁时不可以正当防卫、杀人不属于正当防卫的依据。
法律与道德不可能截然分离。道德是无形的法律,法律是有形的道德;法律是强力推行的道德,道德是约定俗成的法律;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证。道德审判固然不能代替司法审判,但司法审判如果离开了道德审判,恐怕也将成为无根的浮萍。所谓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是司法审判与道德审判的统一。古今中外没有一个违背道德审判的司法审判是公正的审判;公正的审判必然与社会道德准则相一致。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社会风气取决于社会法治环境,法治崩溃必然道德沦丧,很难想象为坑蒙拐骗保驾护航的司法体制环境会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讲道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腐败、无法无天的社会必然使坑蒙拐骗偷横行假冒伪劣充斥。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本身属于法治的组成部分,必须建立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司法体制、政治体制、社会风气、思想理论环境。如果以“帕累托改进”、资本原始积累理论、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理论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将成为法官合法的寻租空间,有倾向性、钻牛角尖、乃至预设前提办案将成为法官审案的常态。健全的道德与健全的法治两者相辅相成,健全的道德体系是健全的法治体系的基础,健全的法治体系是健全的道德体系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使两者统一起来的纽带与桥梁。

5. 山东辱母杀人案二审今日公开审理,你希望这个案子怎么判

山东辱母杀人案二审今日公开审理,你希望这个案子怎么判?

小编是一名法学系学生,对于这个辱母杀人案也是非常注重的,有着自己的观点。
辱母杀人案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一审结束后宣判被告人于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社会舆论几乎就炸了锅,小编也表示非常不支持这个判决,下面是小编自己的一些观点。
首先,是被害人先实施不法行为,给予于欢重大的精神摧残,再加上民警的漠视,将于欢的心理防线彻底击垮,才做出这样的行为。
其次,被害人在受伤之后没有拨打120,而是自行驾车去医院,而选择的医院也不是最近而是相对较远的医院就医,并且在就医的过程中与护士发生争吵不能及时救治导致失血过多死亡。被害者本身作出错误的决定导致的后果不应让于欢一个人来承担。
最后,本案一审判决为故意伤害罪,我持不同意见。被害人对于欢母亲实施恶劣行为,非法拘禁于欢与其母亲,被害人的行为给于欢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警察来到进行求助,办案民警两句话草草了事离开,导致于欢心里崩溃,做出这样的自救行为,小编认为属于正当防卫,最多属于防卫过当来判处,一审结果量刑过大。
另外,此案应该考虑期待可能性这一因素。来自黑社会的非法拘禁,涉黑民警的失职行为,身为一个血气方刚的成年男性,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受到这样的侮辱,外加民警的失职,我们不应该期待本案于欢有着更好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一因素能够加以考虑。
小编期待二审能有一个给社会、给我们一个相对公平理性的判决。

6. “辱母杀人案”法律与伦理你更偏向谁

2016年4月14日,在山东发生了一起辱母杀人案。随着“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书全文披露,案件的诸多细节也曝光于天下。苏银霞欠了当地涉黑团伙头目吴学占的高利贷,135万元的借款,支付了184万元本息,搭上一套70万的房产后,仍未还清。被于欢刺死的杜志浩,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于欢的母亲苏银霞逼迫其还债。而工友们报警之后,警察赶到,短短4分钟之后,就离开了现场。据说民警当时丢下的话是,“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情急之下的于欢才拿起水果刀,刺向催债人员。更富戏剧性的是,杜志浩曾撞死一个少女后逃逸,这事儿最后私了了,受害者家属通过中间人收到了赔偿金,但始终没见过杜本人,交警的说法是,“抓不到人”。




说实话,现在笔者很纠结。一方面笔者认为作为法官,审判终身追责制度已经形成,没有人敢徇私枉法,包庇罪犯;法官的审判站在法理的角度或许没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站在伦理的角度,看着母亲被侮辱,求助警察又无所作为,愤怒之下,拿起水果刀,刺向催债人又仿佛合情合理。

我们是感性的人,也是理性的人。感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情于欢的遭遇,因为这种同情源自于我们自身对安全感的渴望。我们又都是理性的人,毕竟中国是法治社会,司法的公正判决,包含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舆论向法律传递出良知的意愿,法律也应该回馈给舆论条理分明,论证周严的法律推理。

法律与伦理不应该成为对立的双方,不应该成为彼此撕扯的对象,因为二者有着相同的目标:让有罪者受到惩罚,让无辜者不致蒙冤,让强梁不敢横行,让弱者获得尊严。

7. 辱母杀人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什么警示

上周南方周末的《辱母杀人者》中,于欢和其母亲,被催款团伙控制,这位母亲遭遇了各种羞辱:被控制人身自由、被迫闻臭鞋、被鞋子臭脸,甚至被讨债者用生殖器蹭脸塞嘴……于是,儿子为保护母亲不再受辱,刀刺讨债者致一死三伤,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之所以让太多的人没有过好周末,引发众口纷纭的深思后的所感所悟,其实就是当母亲被侵犯时,当儿子的应该做些什么,才是正当和正常的作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没有一个热血男儿对这句话心存疑虑。有的恐怕只是满腔的对中华母亲被外国侵略者凌辱后的激愤及抗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在汉朝,我们的先祖就能发出这样振人肺腑的呐喊,何况现在泱泱大中华的子民乎?
记得在《狼牙》、《战狼》中,吴京演的这两个电影都用“狼”作名字,影片中也突显了刚性男儿的狼性的个性。
吴京说得好:以前中国人的狼性非常强悍,不然的话,怎么会持续五千年生存下来。有坚韧,有残忍,有团结,有智慧,有忠贞,很多很多东西。“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虽是戏里面的一句对白,它是很有情怀、很振奋的一句语言,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的一句话。同时,我觉得可能是稍微地想表达我的一种期盼,无论是作为国家这个大家,还是我作为吴京我自己的家庭的一个小家,它都可以代表中华,没有小家哪有大家嘛,你只要欺负到我家门口,你欺负我进来,你多远我都追着弄死你。那我放到大家,你侵犯到我的中华,你在我中华这儿杀了我的同胞,对不起,孙子儿,别走了,留在这儿,你走多远,你走多快,你多厉害,我都追你,弄死你,弄不弄死先别说,我得先追上,先得干一仗。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国人要有这种精神,不然的话,垮了。
对哉,斯言。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声,不然,谈何中华民族之崛起?
辱我父母者,虽强必抗。不然,哪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
于欢杀死杀伤辱母者,自己被判处无期徒刑,受到国人的关注,希望给以无罪释放或减刑,就是因为,他杀的是没有底线的侮辱了自己的母亲的人。
面对对方11个人的无胜算的局面,他的抗争,是一次男人的抗争,是一次儿子的抗争,也是一次对母亲保护的抗争。
虽然,结果不可知。
但,面对他人对母亲的凌辱,也许,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想不到别的办法活下来了。”于欢向自己的辩护律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可见,于欢当时是多么无奈和绝望。相信每个人面对这样的情况,选择都会和于欢一样,明知不敌,也要拼死相博。
因为,在这个世上,有一些东西,比生命还要宝贵,比如尊严,比如亲情,比如正义。
在被11名歹徒限制人身自由,于欢眼睁睁看着母亲受凌辱怎么可能冷静和沉着?是个人都不会忍受下去的,何况于欢当时面对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遭受人格和生命的双重践踏。于欢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儿,看到自己的母亲受到如此奇耻大辱,不应该为自己的母亲做点什么吗?
在讨论《辱母杀人案》时,很多网友表示,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保护不了,那么祖国母亲有难的时候,怎么保护她呢?
母亲是什么人?母亲,是那个生我养我的人;母亲,是那个与我的血缘关系最亲的亲人。是母亲,让我们知道了人类最最深切的感情——母爱。因为母亲无私的爱儿女,儿女们才学会如何去爱这个世界。
不管于欢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报道说是非法集资的犯罪嫌疑人),即使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都不能被如此对着儿子的面这样凌辱对待。在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里,即使是一个罪犯,也必须有尊严的去对待。
从许多新闻报道中,我们知道,保护母亲不受非法侵害和侮辱,是不分国界和古今的。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何时,都应该为一些生命之外的东西而活着。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捍卫。
比如,尊严。
每一个母亲,在孩子眼里,都是无所不能的。
一岁,爱哭闹的你,母亲开始忘记了休息;三岁,母亲跟着你,怕你摔倒;十岁,你突然发高烧,母亲夜行十里为你寻医问药;十六岁,叛逆期的你让母亲头疼;十八岁,你离开家,母亲学会写信;二十岁,你哭着打电话,母亲担心得抹眼泪;二十六岁,一个新的家庭,母亲笑着带泪花;三十岁,新生命诞生母亲继续操劳……
突然有一天,母亲开始记不清事了,头发斑白了,走路不稳了……
古圣先贤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大福田。“家有老,就有宝”。老人就像一块有着肥沃土壤的田地。当你孝顺关爱父母时,等你老了,儿孙就会孝顺关爱您。而家乡村头边的那一亩三分地,藏着我们的贵人,那就是母爱、是我们的高堂!
“孝”,是连接上下的通道,以祭祀通天,以传承通地。力行孝道,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能教育好子孙。
行孝道是就是种福田。所以,种好自己的一亩心田,在家孝父母,不必远烧香。对父母好,其实是对自己好。
对父母不孝顺,远处求佛有何用?
这也应了本文的标题。
如果非要找出二者的“交集”,就是都是出于心不感恩,爱母亲,才会保护母亲。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
同样,爱母亲,才想着大中华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而不是只会过“西方的母亲节”。
虽说都是可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但二者的深层次内涵是不同的。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文件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还是第一次。
“将农历的四月初二定为中国的母亲节,并作为全国母亲的法定假日。”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建华同解放军代表团26名女代表联合提出建议:以孟子母亲为典范设立中国的母亲节“中华母亲节”。选择孟子生日农历四月初二,即孟母成为母亲的那一天作为中华母亲节。
“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入人心,她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历代皇帝都将孟母尊为“母教第一人”。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民族,具有悠久而浓厚的孝亲传统,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应当用中国故事、中国表达,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母亲节”。
我想,中国人想在“中华母亲节”中,感恩母亲。
绝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一种“大”的情结,也包含着时代的祈求与众人内心的呼唤!

8. 辱母杀人案的母亲受到了什么侮辱

辱母杀人案的母亲被11名催债人辱骂、抽耳光、鞋子捂嘴,甚至脱下裤子,当着儿子的面用极端手段进行侮辱。

这个案件之所以升温发酵,一方面体现出人伦与法理的冲突,一方面也得益于有关方面包容透明,让各自观点充分表达,体现了我们法治建设的成熟和开放。

随着舆情升温,司法机关也主动作为积极回应。最高检察院派员赴山东对该案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对媒体反映的警察渎职等行为进行调查。

(8)辱母杀人案法治建设扩展阅读:

换句话说,在很多人看来,于欢的行为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上的行为,更是一个伦理行为。而对于判决是否合理的检视,也正显示出在法律调节之下的行为和在伦理要求之下行为或许会存在的冲突,显示出法的道理与人心常情之间可能会出现的罅隙。

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看,回应好人心的诉求,审视案件中的伦理情境、正视法治中的伦理命题,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也正是因此,转型期中国的法治建设,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9. “辱母杀人案”判决,情和法到底谁大

这件案子本来是一个很简单明了的案子,法院依法判决也没有什么大问题。那么其现在如此受到关注,和案件本身中的亲情道德绑架在了一起,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各大网络键盘侠的吐槽表态,让这个案件蒙上了舆论的压力。

虽然如此,我觉得无论何时法律都要大于情,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社会上的汹汹民情,尤其是当前大力推行法治社会建设时期,更需要用一些法律事件来告诉整个社会,现在是依法治国。而不是人情社会。



因此,法必须大于情。我们的社会才有公平,我们的国家才能廉明,我们的国民才能依法行事,我们中华民族才能重新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法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我同情这个案件的遭遇,我更希望有这些案件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文明健康。但是面对现在汹汹的民意,我们应当树立的心态是“我不求唐宗宋祖的法外开恩,只求法律对我公平的死刑,但有如此情怀,则国家法制达成。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10. “辱母杀人案”当事人于欢减刑出狱,未来于欢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

未来于欢生活中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三思而后行。因为冲动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无期到改判5年,于欢经历了旁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些对于他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未来的生活他还是要去适应社会。于欢说未来他希望多读一点书,希望能通过成人考试拿到文凭。

对于这样的事情,网友很多都认为于欢不该坐牢。作为一个正常人,看到自己的母亲受辱,还不反抗那还是人吗?杜志浩以后上门讨债采取了一种违法的行为,最终导致一死、二重伤、一轻伤的后果在很多网友看来就是一种咎由自取的行为。对于如何认定正当防卫的这件事情,其实真的是很难,难道要任人暴打,只有当对方要杀死自己的时候,才能进行反抗吗?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真的是难以区别,法律上对于这样的认定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热点内容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 发布:2025-02-07 10:10:22 浏览:811
法规英文动词 发布:2025-02-07 10:09:40 浏览:324
首页社会正文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2-07 10:08:08 浏览:476
法律硕士要事先选定学校 发布:2025-02-07 09:50:03 浏览:629
标准输入法官方 发布:2025-02-07 09:49:23 浏览:449
失德之害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警示录下载 发布:2025-02-07 09:49:22 浏览:263
四川大学诉讼法考研 发布:2025-02-07 09:16:01 浏览:66
新婚姻法女性不婚 发布:2025-02-07 09:15:15 浏览:516
迟到罚款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 发布:2025-02-07 08:46:07 浏览:824
辩论赛依法治国 发布:2025-02-07 08:40:02 浏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