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案例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案例

发布时间: 2022-02-03 15:13:04

① 最近几年的社会道德缺失案例

小月月事件 李刚之子

② 大学生道德沦丧 案例

这种例子举得越朴实越现实越好,不一定要拿大案子来分析,毕竟引起轰动的案例内过于特殊和极端,容不具备普遍的教育意义。你可以举你身边的同学或校友的一些不道德的日常行为,分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其实原因不外乎那么几个。大学本身道德教育不到位(包括老师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诱导了学生,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教育机制等)、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差(社会浮躁逐利,传统道德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学生个人的自知和自律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位道德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懂得认知对错是非,在能分辨是非的前提下严格自律,倡导积极向上的道德风气抵制不道德行为蔚然成风)

③ 依照例子,列举校园生活中道德缺失现象,并说明合理的改进建议及相应理由

校园生活中道德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光是大学生,小学生也存在着这种现象,比如一个同学丢失了十元钱,叫另一个同学失去了,然后他交给了老师,老师放在课桌前面,结果下课的功夫就叫另一个同学给拿走了,没有老师经常放在前面的东西,像一元钱,别人交上了一元钱,还有好的东西经常不翼而飞,那么这样的事就是同班同学干的,你没抓到他,也没有证据,所以也不能胡乱猜疑,唯一的就是多教育,他要拾金不昧,不是做自己的东西,不要把他室友花

④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表现

第一,藐视道德标准。
第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第三,极度自私。
第四,轻视学习,沉迷玩乐。
第五,亲和暴力,色情,赌博。

⑤ 能提供一些反映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案例吗

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虽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学生的极少数,但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矫正工作,对于降低女大学生犯罪率,不无益处。
一、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种种
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特殊心理状态。从近几年所报道的女大学生犯罪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既有因贪图享受而去盗窃或坐台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无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还有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触犯法律的。
(一)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她们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对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焕发着青春朝气的大学时代,青年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她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方面。然而,由于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她们心理波动大,易冲动,加上她们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她们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这类犯罪在女大学生犯罪中占有相当比例。
1、恋爱受挫能力差。女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如江西某大学的王某因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以后两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责任和性道德。大学期间,女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部分女大学生轻率偷尝禁果,结果付出了身心健康、学业、名誉的惨重代价。如南京某学院学生程某恋爱后,偷尝禁果、未婚先孕,后遭男友抛弃。为了筹集打胎的钱,在现任男友的怂恿下,她铤而走险,以约会网友为名实施抢劫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3、恋爱交友不当,导致犯罪。女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刊,喜欢把书中的白马王子当成现实中的理想,她们的爱情观单纯,天真,信奉爱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爱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一头陷入感情的深渊,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而现实生活是那样复杂,那些心术不正的爱情骗子就利用女大学生的这一弱点,屡骗得手。当现实将梦幻击得粉碎时,那些心灵脆弱的女大学生就易走极端,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西南某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之后,痛不欲生,举起了手中的刀,成了杀人犯……。又如,北京某大学新闻系女大学生黄雅宁因爱上黑道“老大”,无法回头而犯了包庇罪。
(三)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用都有成问题。高额的学费与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的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尤甚。经济的窘迫使她们的心特别自卑敏感,她们不愿让同学知道她们的情况,她们的苦闷只能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伤及她们的自尊,导致心理失衡,她们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家境贫寒的上海女大学生小董,靠每月家中寄来有限的生活费,几乎没有余钱买学习资料和娱乐。眼看同寝室同学穿着时髦,出手阔绰,她的心理逐渐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时忘记拿放在书桌上的手机,结果被小董“顺手牵羊”。此后,她又接连多次盗窃同学手机,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时,将学生家里的笔记本电脑也拎走了。又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2000级女学生奚某因看不惯同学平素处处炫耀自己有钱、目中无人的做派,偷走同学宝来1.8T型轿车。④
(四)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步入大学后,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她们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与人交往,以至陷入无端的自我封闭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遇到冲突时,这部分人容易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如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级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张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左胸部捅了一刀,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张个人也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五)报复、泄愤的心理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女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以致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泄其愤。如苏州某大学的王某因当尼姑被拒绝,怀疑别人戏弄她,为泄愤,就捡起石头狂砸银行及路边公物。
二、预防女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具有美好前途的女大学生因为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环境,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一)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开设课程发面,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专业课、外语等,而往往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开设的法学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针对性不强,内容僵化,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德育等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数量才会与日俱增。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对此,各大专院校应首先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其次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使大学生在实案中学法懂法,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最后是学校应将法律学习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课堂教育,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女大学生的犯罪固然与其法制观念有关,但从上述案例可知,女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主要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关系。根据一些地区和高校的调查统计发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要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比例要低于小城市的比例;女生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大学二年级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应该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其中又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因为当她们心理失去平衡,不知所措、走投无路时,哪还管法律的规范。
1、引导女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她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2、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学几乎是唯一的目标,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来到大学之后,四年或五年的集体生活中该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知如何做。因此,学校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有关人际交际学方面的课程。针对女大学生心细,比较敏感的心理,辅导员应当经常关心女大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状况。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女大学生成熟的恋爱心理。由于我国“谈性色变”,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因此,女大学生们在高中以前,可以说,对性是朦朦胧胧的。一进入大学这个开放的环境,免不了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因此,学校的教辅人员要有意识地开展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育她们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生活观中,教育模式也应以预防性为主,教育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职业、生活辅导等等。
(三)重视对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于人数的增多及就业歧视,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因此,在大学里流传着一名话:“找份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部分女大学生不愿将自己的精力过多投入到学好文化知识的理想奋斗中,她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整天挖空心思想现在就能如何更好的享乐,如何才能钓个“金龟婿”。所以,在女大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她们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她们对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帮助她们克服女性的个性缺陷,发扬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

⑥ 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有哪些

这个问题先从道德二字认识开始解决。
一、何谓道德?“道德。道遍万物,贯穿一切,无不在道中,是宇宙不变的本体,老子释有七律参明,并在一切存在运动中普示普证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这一道的本体、究竟、统一、不变存在,才纲纪了一切生命行为的祸福生死、胜败苦乐。说其有拿不来、摸不着、看不见,说其无律不离、则不废、果不昧。而且人类一切文化一切行为都不外是在试图超越着什么,又试图在得到着什么。如果把这两个东西统以道代称究之,结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确,而且它们本来就一个不可变的东西。所以是否可结论,人类一切文化一切行为的奔波、分争、寻究其最终本质,都不外是在求道、识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蔽之。若以识论之,道是绝对真理的极顶,若以在论之,道是相对至明的极心。普查人类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设想,无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确、更真实、更本然、更周圆。妙音赐禅,以究竟有而极虚、究竟无而极真、究竟尊而不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灭、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终统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
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实土之积,是智明的选择,是主体我对依体众顺逆的利害。体用只可分解识而不能分立存。其合于道者曰积德自进道明,其背于道者耗德自坠苦暗。社会的权如此、势如此、命如此,无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纲纪。德中包括德能、德为、德受。为是缘起之根、聚散之因、运命之本。为的最佳效果是无不为,为的最高形式是无以为。单从字面之识实难确见老子真面目,不免错判出唯心消积的反向误导。有为执皮,无为及本。生活社会中如果不存在无效于有、柔制于刚的事实,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处理就本在着有无之别,而且无处不有,遍及世宇。无为不背有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确揭示为的最佳状态。人坠水中不为何以救,世面沦丧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弃教治、不弃德治,这就是有无的统一,这就是不可能社会始终处在有为的法治状态。当下生灭有亦无,当下执着无亦有,统一落实于生命的全部支撑是众生。在这个实土上,古今圣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宁天下,此即德的无教无不教、无为无不为”。
诚,诚于中,才能真成,成人、成事、有所成就;中,不偏不倚,是把握事物得度。把握事物就要认识所有事物都有两端性,隐显、有无、阴阳,进退、左右.....。诚中要认识物极必反这个规律,要把握超前认识,超前把握,时机节律适时觉转、取向........。
信,信乃万事之本,德能之觉生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仰,人人皆有,只是层次不同。信者是所从,仰者是所求。古云:“信乃万事之本”,甚至贪生怕死亦是信仰,所差,不过是正确和错误、觉悟和迷惑、近前和长远、成形和未成形。绝对地讲,凡是情动、念起、欲望都是信仰的作用,所以,以自己没有信仰而蛮狂凌人者是无知无耻的蠢类之论。离信何所想,不仰何所为,信以得生,仰以为命,理当如此。
人的信仰,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是人生一切行为的魂,没有它就没有生命。它的产生过程是从下意、迷茫中觉悟,因其社会活动层面、缘分、智慧,而逐渐走向成熟。严格地寻由,只要降生,基因中就包括了信仰,甚至连下生本身都必须是信仰地创造。”

下面再从老子《道德经》参学中进一步认识诚信---德恒信。
《老子》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为心
【原文】
圣人无常心1,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2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3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4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5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1.无常心:说千道万,圣人就是无时不在恍兮惚兮之中,处在恍惚、行在恍惚、说在恍惚、心在恍惚,一切状态不生不灭中自自然然。故有佛无心之说,既恒无自见心,只有自然应照心。
2.不善者:是欲识转化中动态的一侧时象状态,去极自反,因果自受。
3.不信者:不信真、执信伪这是欲障的必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信者并不是强其所能信,其坠到无明无路的绝止处亦将自反,自将弃浊取静。总之不善不信也是一种因果现象,也要通过自身因缘生成发展消亡,其过程不完因果不了,欲以强行改变这不是规律允许的作法,而只能激化进入新的运动时空方式。所以因势利导是唯一的选择,且因势利导的最佳方式只能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用氛围场去禅化自心转自能动变。
4.歙歙:是一种含默收宁不视不语不动的静息状态。
5.注:注塞、注闭。浑心之后无欲何以还能竖耳注意听闻。所以将注理解为专注欲听闻见视是背经之误。

【今译】
圣人处恒常无心的状态,以普应天下百姓为自然心。善人圣人善待之,不善人亦善待之,德恒善与人而不分别弃责。守信的人信待之,不守信的人亦信待之,德恒信与人而不疏远。圣人在天下,沉沉默默无语无现,为使天下浑消其分别欲执的心。百姓失去执求惑动,耳目自然注塞不欲见闻,圣人对百姓个个都会像爱护孩子一样照料衣养。

【要旨参解】
一、圣人处本无心,善恶都是欲转换中的现象,都不是绝对本质。所以以善者之心善之,以不善者之心善之,以信者之心信之,以不信者之心信之,普愿天下的善恶、信否都能离欲得乐终究解脱。
二、所以圣人治天下,以沉默不语不动,而促使天下浑去分别欲执,统统安于原始民俗生活。耳目不欲外事,心朴不欲它为,天地君民合和,因因果果普尽祥和,圣明于未动之中理顺天地万物自得其所。
三、静治之道,当从尚存的民俗保留中见证,实施民俗考证、调查论证,从中感悟这种可贵的民族遗产是怎样传承保留到了现在,从中促进现实理论的触角和思维。

⑦ 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的例子

大学生上课时不尊重老师,随便讲话,甚至大规模地玩手机,睡觉。大学内生不珍惜粮容食,浪费粮食;大学生只顾盲目攀比消费,不够节俭造成父母的血汗钱白白浪费在了吃喝玩乐上了!大学生爱慕虚荣,不做实事,没事就瞎搞,不做有实际意义的事。大学生纷纷学习社会潜规则,也都开始利欲熏心,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造成现在的大学风气极差。大学生都不走正道,都学耍小聪明,考试作弊,从不认真学习。没人格,没人品。大学生都心狠手辣,很会利用社会潜规则对付人,中国的未来就是这样的人的未来。

⑧ 当代大学生存在那些道德缺失现象 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不文明的现象也随之出现,而在大学校园里,各种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尤为严重。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校园风气,还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着负面影响。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有哪些不文明现象出现在我们大学校园中:
NO.10 乱扔垃圾 走在校园,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固然让人神清气爽,但仔细一看在树荫下在草丛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而走进教室,地上的纸屑、痰迹、口香糖更是扎眼,这还是学习的地方么?
NO.9 随意插队 不管是在食堂窗口钱,还是在超市结账处,亦或是开水房刷卡处前,总是有人旁若无人的横插一脚,更有甚者插队后呼朋唤友,让正常排队的同学不进反退。
NO.8 浪费严重 到了饭点,假如站在收盘处,你会发现有很多人的盘子里还剩余着饭菜。试想每人浪费一点,整个学校一天浪费多少呢?一年呢?
NO.7 男女过度亲密 如今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张扬,在操场,在食堂,在教室,无论早晚,都能看到他们那“亲密”的动作,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NO.6 损坏公物 图书馆的图书,自习室的桌椅向来是大学损坏率最高的物品。“反正不是自己的”这种心理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
NO.5 出口成脏 为了一点小事便张口骂人,较骂街妇女毫不逊色,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和谐校园遥遥无期!
NO.4 拾金不还 在宣传栏上,经常可以看到寻雾启示的传单,但往往丢失的物品却一去不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到哪去了?
NO.3 考试作弊 尽管学校明令禁止,严厉打击,但作弊现象从未杜绝。不禁感慨:诚信,社会需要诚信!拿出自己的骨气!
NO.2 便后不冲厕 此种现象令人极度厌恶与愤怒,让我不得不怀疑:难道在家里也如此么?这是道德的丧失,不知廉耻的表现。
NO.1 偷盗财物 这已然是一种犯罪行为。寝室笔记本失窃案在校园时有发生,作为大学生,知法犯法,愧对父母,愧对自己!
文明、高雅、厚重、宁静,人们常用这些美丽的词汇来形容大学校园。然而时下的大学校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不文明现象?作为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都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应负主要责任。首先大学生没有把对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定高度,而是当成一种被迫的要求,并没有形成一种文明的理念,认识到一种道德的高度。而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其次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并习以为常,甚至影响到周围人的行为习惯。而校园里并没有完善的文明约束机制,导致不文明现象的日趋增多。而学校,对文明行为对德育教育只是宣传上的重视,并未有多少实际的行动。在社会上的拜金,权欲的诱惑下,不少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道德,进而做出了不文明的行为。
社会的文明和谐离不开校园的文明和谐。减少校园不文明现象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有如下措施:
大学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同时加强自身文化道德修养,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更好的完善自身人格。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文明观念的改变。如在食堂设置富有人情味的提示语,提醒大家自觉排队;在图书馆挂上“请大家爱惜书目”的标语……严厉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对有叛逆心理的大学生来说,有时会适得其反。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去引导,反而是长远又有效的途径。当然,国家也要坚持正确的方针导向,净化社会的风气。再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团、学生会等部门开展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

热点内容
迟到罚款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 发布:2025-02-07 08:46:07 浏览:824
辩论赛依法治国 发布:2025-02-07 08:40:02 浏览:80
南京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5-02-07 08:39:27 浏览:956
银行贷款不还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7 08:27:03 浏览:498
婚姻法测题目加答案 发布:2025-02-07 08:00:00 浏览:165
行政法判决 发布:2025-02-07 07:45:44 浏览:420
遗产纠纷律师 发布:2025-02-07 07:43:41 浏览:476
婚姻方面的法律服务热线 发布:2025-02-07 07:16:02 浏览:671
2017法律硕士10月联考 发布:2025-02-07 06:42:54 浏览:967
腾讯控制立法 发布:2025-02-07 06:31:03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