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壹』 请教哈耶克的《法,立法,自由》
QQ群搜索“第一书群预备群”我们奥派很多。,可以帮到你。
『贰』 辩论赛:法律与自由哪个更重要
“最好写出一辩发言词、一辩小结词和自由辩论词”
我的天,连“自由辩论词”都要?!
看来,在楼主眼中,“自由”,确实一点分量都没有啊,呵呵……
如果想要成套的辩词的话,我恐怕要令楼主失望了
——我一直觉得,如果不是自己的辩词,在比赛中读出来,简直就像读课文。自己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义,如何还能打动评委和观众?
我也不去复制什么长篇大论,我只尽心帮您——用我自己的思考,用我自己的原创:
我觉得,如果把“法律”和“自由”放在对立面,那么,正中对方下怀。
对方一定会准备许多“法律”限制“自由”,“法律”妨碍大众生活之类的例子,来论证“自由价更高”
我倒是觉得,“法律”,其实就是为“自由”而生的。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更多人的“自由”
真正的“法律”,再被制定的时候,必然已经考虑了“自由”的因素:
有的时候,“法律”看似不通人情,看似妨碍了“自由”,其实,仍然是为了保证真正的“自由”
比如,美国,很强调“新闻自由”,结果,非常多的真实案例:大盗抢.劫了银行,绑.匪劫.持了人质,新闻媒体大量现场直播,把警.察的所有行动部署全部通过电视直播了出去,结果,总是使得绑匪对警.察的行动了如指掌,人质的生命,以及警.察的生命,都遭受到更大的威胁……
可见,不受法律约束的自由,有的时候,反而损害了真正的自由……
尊重法律,重视法律,其实就是在尊重自由,保护自由
因此,当“自由”暂时受到“法律”的约束的时候,请先克制自己的“自由”,
因为,法律,保护的是更多人的自由……
==============
【加宽油条】 兄的论述非常精彩,作为正方,确实应该提及:
法律源起于自由,但保护的,不仅仅是自由
尊重法律,不仅是尊重更多人的自由,更是尊重大多数人的生命、理想,以及其它许多重要的东西
『叁』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是谁说的
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肆』 哈耶克关于自发秩序的论述出现在哪些书里呢急!!
《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致命的自负》以及一些论文集。可以参阅邓正来教授的相关论著,很详尽。
『伍』 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在非市场经济之中是否存在
自由主义理论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不如说是一套根植于西方传统的现代意识形态。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缔造这套意识形态神话的代表性人物,自发秩序论占据了他的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位置。如果我们误以为自由主义就是对“自由”观念的正确理解,未经反思地接受其自由主义理论,就会导致认识上的谬误。
1
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是一种乌托邦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论不仅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是自由主义法治观的核心。哈耶克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是由不同的制度构成,这些制度错综复杂,却又井井有条。它们的形成和演变依靠一种独特的运行机制,既不源于发明,也不出于人为设计,而是众多分散的、偶然的个体行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哈耶克看来,这种自发形成的秩序无疑是最好的社会秩序,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远远超出了任何个体智慧所能达到的程度,却又可以从人们的日常努力中生发出来。自发秩序一旦形成,就应当让其自由地发挥作用,不应受到任何外在权力的干预。自发秩序论为理想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基本框架,被自由主义者们奉为圭臬。然而,这样一个运转良好的自由社会只是哈耶克臆想出来的产物。
哈耶克认为,法律在规范意义上就是一种自发秩序,法律本身从来不是像立法那样被“发明”出来的。早在人类的语言发展到能够被人们用来发布一般性命令之前,个体便只有在遵循群体规则的前提下,才会被接纳为群体中的成员。所以,法律在立法者制定它以前就已经“自然地”存在了。如果要在历史上寻找自发秩序的模型的话,哈耶克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典范:一个是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另一个则是英格兰的普通法。除此以外,哈耶克从未提供其他范例来证明其自发秩序论。然而,一个绝对自我调节的市场概念,已经被哈耶克的同时代人、经济史家波兰尼(Karl Polanyi)证明为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就连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奈特(Frank Knight)也对这套自由市场理论不满,他认为“市场本身推不出自由,最大的谬误就是把自由竞争与自由混为一谈”。这样一来,英国普通法就成为自发秩序论唯一可能的典范。
2
普通法并非部落法自然演化的结果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缘空间。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仿佛英格兰的法律是在不受外界干扰的状况下,从最原始的部落习俗逐渐发展成熟的。这一看法经不起实证检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英格兰法律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哈耶克混淆了历史事实。英国普通法虽然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部落习俗,然而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动,否则,部落法绝不可能演变成普通法。
宗教是影响普通法形成的重大因素。在皈依基督教之前,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部落法基于下列因素:关于战神的部落神话,对亲属和领主的忠诚,以及对荣誉与血亲复仇的崇尚。皈依基督教以后,福音取代了诸部族的神话,对上帝的信仰取代了对领主的忠诚。可以说,基督教的观念全面瓦解了部落法的基础,从根本上扭转了其发展方向。
这些基督教特征表明,宗教是法律规则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基督教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自发秩序”进行干预,就不会有记载法律的文字,不会有职业的法律人士,不会有专门的法律著作,更不会有专门的司法制度。这样一来,习惯法根本不可能从部落习俗中脱离出来,因此,习惯法绝非部落法自然演化的结果。然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论完全没有回应宗教因素对其理论的挑战。
3
普通法的形成离不开王权的干预
从习惯法向普通法的演变,乃是王权进行干预的结果。普通法(Common Law)是由英国王室法庭实施于全国的普遍适用的习惯法,其形成离不开王室法庭的作用。在亨利二世以前,英格兰的王室法庭与普通的领主法庭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准确地说,王室法庭在本质上是全国最大的领主所开设的法庭。英格兰的不同领地有众多规则,纷繁驳杂的规则相互冲突是很常见的。
在亨利二世之前,国王们都不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普遍适用于所有领地的习惯法。亨利二世之所以追求这样一套普通法,同他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权国家的追求密不可分。在他看来,向全国颁布统一的普通法,是巩固和扩张王权的主要手段,这使得王室法庭的特殊性变得显著起来。在建立巡回的王室法庭之后,王室法庭和领主法庭都有资格成为自由民的一审法庭。相对于领主法庭,王室法庭有一些优势使其脱颖而出。向王室法庭上诉可以推翻一般领主法庭的裁决,从而削弱领主法庭的权威。这不仅是亨利二世,也是自诺曼征服以来历代英国国王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比较稳妥的结论是,普通法的确立本身是王权战胜封建领主的结果。
哈耶克的信徒们或许可以辩护说,一旦普通法体系建立起来,之后的演变则是自发形成的。即便如此,具体的法律裁决仍然很难避免政治权力的干预,公平的规范化秩序需要权力的保障。如果国王不情愿执行针对贵族的法律,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就算法律的程序再完善,其合法性也会受损。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作为支撑,普通法非但不会形成,而且形成之后也得不到有效执行。
对于其他社会秩序而言,法律体系仅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哈耶克出于对自发秩序的偏好,刻意夸大了这种独立性,从而割裂了法律同宗教和政治等其他社会力量的有机联系。这样一套自发秩序论在理论上并不成立,在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因此,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论不是从英国法律制度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得出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曲解历史事实之上的谬论。
『陆』 法律与自由的重要性
我推荐你看一下哈耶克的这篇文章,应该对你有帮助的,下边是网址和节选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2212
人们往内往认为容自由主义偏重于强调自由而忽略了正义问题,所以有了自由至上之名,民主主义偏重于强调平等,特别是经济上的平等,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所以有了社会正义的幻象。但在哈耶克看来,自由与平等的二元矛盾并不是根本性的,其背后的自由与正义的关系才是最要紧的,他通过一种建立在普通法之法治秩序中[1]的自由正义(liberal justice)观念解决了这个问题,法律、自由与正义在他的理论中不再是分立的,或对立的,而是互动的关系。当然,哈耶克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在一个否定性的价值背景之下展开的,以他之见,只有否定性的法律规则才提供了一个否定性的自由与正义。
『柒』 哪位介绍一下哈耶克和其著作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 。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 、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籍。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提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他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目标是个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而社会主义贬低人的个人目标,而遵从于社会的目标,限制了利己的动力,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没有市场经济中的分散决策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 ;而且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导致政府极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
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Hayek)于1992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2岁。他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虽然他1974年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人类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在这方方面面,哈耶克绝不是玩票,而是见解卓著。他对我们至少关于三个领域的理解作出了重大贡献:政府干预、社会主义的经济后果及社会结构的发展。我们恐怕再也看不到如此对人类科学兴致广泛的学人了。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博士学位也是从维也纳大学获得的(1921-1923)。20世纪初由门格尔的《经济学原理》所开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已经由波姆、威塞尔及米塞斯等人发扬光大。哈耶克在维也纳大学就读时,曾听过米塞斯的课,他发现米塞斯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深合他的胃口。威塞尔是一位费边社会主义者,他的思路一度深深吸引哈耶克,哈耶克成了他的学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米塞斯1922年出版的彻底批判社会主义的著作最终把哈耶克从费边社会主义思潮中拉了出来。
理解哈耶克对经济学和古典自由主义的巨大贡献的最好办法是从米塞斯的社会协作研究范式的角度来分析。米塞斯是一位伟大的理论体系构造者,是他给哈耶克提供了研究范式。哈耶克成了伟大的解剖家和分析家。他毕生的努力,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把米塞斯未明言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把米塞斯勾画的轮廓变得丰满,以及回答米塞斯未及回答的问题。哈耶克是如此评价米塞斯的:“对我知识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米塞斯。”哈耶克与米塞斯的这种关系在哈耶克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著作中表现的最明显。其实得自分析社会主义的洞察力渗透在他的全部学术思想中,从商业周期理论到社会协作思想。
哈耶克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并未与米塞斯谋面。在毕业后才由他的老师威塞尔把他引介给米塞斯。从此开始了哈耶克与米塞斯的合作。在一个政府机构中,哈耶克在米塞斯手下干了五年。1927年,哈耶克成为他们二人共同组建的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该所旨在从理论和经验角度探讨经济周期。
根据米塞斯的《货币和信用理论》(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1912),哈耶克详尽地分析了资本合作的技术问题及信贷政策的制度性细节,在随后的研究课程中则研究了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哈耶克的第一本著作是《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 ,1929), 分析了信贷扩张对于一给定经济体资本结构的影响。这本书出版后,Lionel Robbins就要求他到伦敦经济学院举办讲座。这次讲座最后就结集出版为他的第二本著作《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价格与生产理论》(Austrian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 Prices and Proction ,1931),197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就提到了这本书。1930年到1931年间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这个讲座大受欢迎,32岁那年,他被伦敦大学看中,任命他为Tooke经济科学与统计学教授,至此,哈耶克已达到经济学职业生涯中的顶峰。
米塞斯-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廓清了关于商业周期的“无数错误”。很可能由人为的维持低利率造成的信贷扩张会误导商人,使他们热衷于冒险,而不管是否能够赢利。信贷扩张给出的错误的信号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生产和消费计划的失调。这种失调首先会表现为某种"繁荣", 紧接着就由于生产的节奏(time pattern)要适应经济中储蓄和消费实际的节奏而发生 "泡沫破裂"。
『捌』 哈耶克的自由保守主义社会公正观
哈耶克的自由保守主义思想介绍
2009-08-23 20:05
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英国籍奥地利政治思想家,当代西方自由保守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他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坚持了数十年,直到70年代后期才为人们关注和接受。早在30年代,他就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发生激烈论战。但是,当时凯恩斯主义盛行,他只能屈居下风。1944年,他发表了代表作《通向奴役之路》,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哈耶克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他以自由为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由竞争。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论证和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同时又充满了保守主义的情绪,因此被称为自由保守主义思想家。
一、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批评
首先,哈耶克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及其计划经济与法西斯主义在性质上是一回事。他说,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奴役方式。社会主义许诺给人们更大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它必然导致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就意味着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反对竞争,用计划代替竞争是错误的。
其次,社会主义拒绝承认个人目的至高无上,是典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主义所讲的公共利益、集体利益都是不存在的。在计划经济下,个人自由必然受到压抑。
再次,集体主义的计划经济必然与法治背道而驰。在这种体制下,当局进行决策时必然要对各种人和集团的利害进行比较,由某个人来决定哪些人的利益比较重要。这与法治精神是相违背的。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与政府有意识地实行平等是相互冲突的,必然导致对法治的破坏。
总之,哈耶克认为,经济上的集中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极权。计划管理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只能使个人的自由丧失,引起权力的集中和滥用。所以,计划经济就是通向奴役之路。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哈耶克认为,普遍存在于社会和人类思想之中的习俗或习惯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来源。社会的秩序或规则是自生自发的,不是人的理性制定的。人的理性对这些规则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服从。
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自身的惯性,它是不可能靠人的全面设计来运作的。虽然个人可以运用理性,但每个人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人处于相对无知的状态,要想把握整个社会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人的无知,人才有探索和求知的自由。同时,人也有遵守社会规则的义务,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三、自由与平等
哈耶克认为,自由主要是指个人自由。自由是一切价值的根源,是一切道德价值得以发展的基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去追求不同的目标,或用不同的方法去追求同一目标。这是一个实验、比较和竞争的过程。所以,自由和实验、自由和竞争是一致的。人类的进步,是自由的结果。
个人自由、自由竞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他说,“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独立行动的人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取消私有制,财产落入某个人或全社会的手里,那就必然危害自由,走向极权。
哈耶克认为,平等非常重要。真正的平等是机会平等。每个人在市场竞争和其它场合都享有同样大小的参加机会、被挑选机会和获胜的机会。机会平等和自由竞争是一回事。国家和法律都应使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从事各项活动。
平等不是指收入或财产上的平等。世界上没有所谓绝对的、普遍适用的公平和平等。如果自由竞争使收入分配不公平,那么国家干预的结果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自由竞争造成不平等是必然的。如果通过国家手段来实现收入或财产的平等,只会带来效率的重大损失。
四、法治
哈耶克认为,要维护个人自由,防止极权,只有实行法治。法治是自由国家与专制政府最显著的区别。
法治的意思是,“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权力,并可根据对此的了解来计划他自己的个人事务。”法治的要点在于,留给执掌强制权力的执行机构的行动自由,应该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防止政府采取特别的行动来破坏个人的自由。
哈耶克说,有些人认为政府或国家领导人依据法律办事就是法治。其实,“合法”和“依法办事”并不是法治。问题在于这种法律是根据什么来制定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制定的。极权主义者也可以立法,也可以通过法律将独裁和专制合法化。
因此,法治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分的。只有在维护自由和竞争的条件下,制定法律并加以执行,才是真正的法治。在自由和竞争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可能有法律,却不会有法治。合法的不一定符合法治精神。
五、国际秩序
哈耶克认为,实行计划经济必然导致国际摩擦,造成国际间猜忌与不和。因为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对其它国家的危害,而且计划经济会限制人员与货物的流通。
在国际社会搞经济计划会引起更大的问题。因为计划规模越大,对各种目标优先顺序的意见越不统一,依靠强权实行统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国际范围内实行计划,只能是赤裸裸的强权统治。
因此,需要有一种权力可以制止各个国家有害于邻国的行动,必须有一套规定一个国家可以做什么的规则,还要有一个能够执行这些规则的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按联邦制原则来建立。它无权指挥每个民族国家如何行动,但必须能够制止他们损害其它民族国家的行动,并且严格遵守法治原则。
哈耶克说,国际范围内的法治必须保障国家不对个人施行暴政,同时保障新成立的超级国家机构不对各民族国家施行暴政。我们既不要建立一个无限权力的超级国家,也不要那种自由国家的散漫联合体,而是自由人国家的共同体。可以搞一些区域性的联邦,再逐渐扩大。
网友渌园评价:
哈耶克“自发的拓展秩序”有些大道无言的味道,他反对人为的制度设计,崇尚自发的社会秩序或规则,这些都是构成每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也深透到经济层面。计划经济的确应该是人类理性主义过度发展的一个极端表现。人类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过于膨胀,以为人类可以设计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制度,这只是人类认识历史中的一个小阶段而已。一个相对美好的制度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绝非人为设计的,而应该是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经过漫长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这个创造过程中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应该是积极的,有为的,而且是乐观的。
有人说,自由的基本前提有二,一是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二是有自由地实现其选择。窃以为说得很好。自由应该有多种备选项,而且每一种选项都能够自由的被实现。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在此种意义上,有人无耻地滥用了自由的涵义,称中国的矿工有选择的自由,是的,他们有选择死的自由,是病死饿死还是被矿山吞噬的自由。所以,我们要警惕,有多少丑恶借着美丽的声名而行。例如,希望工程,例如扶贫,例如形象工程。
『玖』 什么是正义——罗尔斯之说
第一次知道罗尔斯,是大二上学期去图书馆,求知的欲望使我贪婪呆在图书馆,恨不得把图书馆的书籍都看完。在看多了文学和历史书籍以后,觉得这种东西太肤浅了,没什么意思。我又爱和辩论,辩论来辩论去,别人一抬出马克思,所谓矛盾两面性,唯心唯物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那句名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我几乎恨死这句话了),我就手足无措,不知言语了,所以决定我一定要突破自己,搞懂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唯心唯物。自己本是一个学工商管理的学生,没有任何政治学功底和哲学功底,那段时间只要看见“学术名著”这几个字就眼冒红光,心里想这个东西是要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看见了罗尔斯的代表作《正义论》,那时候看应奇的介绍说这本书是20世纪自由主义的扛鼎之作,我心里想,我只要搞懂了什么是正义之后,和别人辩论就不会迷茫无知了。 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放在一块读,脑子好使的时候就看《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太深奥了,脑子没有极佳的状态几乎看不下去,闲余的时候就看罗尔斯的《正义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过现在不怕了,有了比较深厚的康德和哲学功底,看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罗尔斯为什么起《正义论》(the theory of justice)这个题目,我一直很疑惑,这个题目很有点标题党的意思,起名叫正义论,而谈的只是作为公平的正义,所以书名应该叫《公平正义论》比较恰当。思想家都有一个通病,比较偏执,他认为他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最了不起的东西,他们思考一个东西往往是带着疑问去看东西的,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义,由这些问题引导着他们思考,而至于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思考道德的时候也许思考的只是道德的一部分,但是他要执着的认为这就是全部的道德。罗尔斯也是这样,他思考的只是公平正义,却把这些当做正义的,这样做的结果所能引来的只是无数次的思想争论。所以说,思想家应该真诚,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不了解就不了解。不能像维特根斯坦那样看不懂“有限的无限”这样的黑格尔词汇,就指其为语言游戏,看不懂我们就说看不懂,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要真诚的去对待思想。 所以后来的正义两原则:①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与他人的自由并存的同样的自由。②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作如下安排,即人们能合理地指望这种不平等对每个人有利,而且地位与职位对每个人开放。这两原则只是公平原则,当其立这个正义原则是多么可怕,仿佛救世主来临了一样。作为一个自由民主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我从不敢轻易说自由主义就是正义的,别人会问我:“你凭什么?”抑或他们会问我:“正义是什么?”我立马就得怔怔的站在那儿,想想我这个苏格拉底谈论该从何出口。当人们问我,你何以坚持自由民主主义,难道那不是正义的你才坚持吗?我会告诉你,那不是所谓正义的,而是觉得你应该这样来判断事情,众生应该是平等独立的,没有人有靠公共权力压迫他人的权利。人是生而自由的,你可能说我说谎,我没见过一个人生而自由,我只想告诉你,每个人生来是应该幸福的,而每个人的幸福只能自己来判定,所以人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罗尔斯自为康德的信徒,却不惦记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告诫,正义只能是形式的,任何经验的质料都会使正义限于经验下,而达不到本质上的完满。而罗尔斯竟然让社会财富分配成为达到正义的手段,这是我永远无法接受的,这是《正义论中》最大的败笔,正是这个败笔,使当代社群主义学者,自由意志者对其发动一种猛轰,麦金泰尔从美德方面发难,瓦尔泽从正义的领域多元追问,诺齐克从财富的盗窃性方面质疑。(我诺然一想,美国人的政治真是太物质化,太功利化,且不说亨廷顿那帮子政治科学学者,连做政治哲学都免不了。所谓商业立国的国家俨然如此,美国的文化真是西方文化里相当粗俗的。——八卦) 当年看到那几个经济曲线来论证财富分配应该向最不利群体倾斜,我把书一抛,不屑一顾。罗尔斯这本书几乎无时不刻不忘记批评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我想这是罗尔斯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所在,可是他在批判功利主义却使自己眼光狭隘化了,功利主义是一个很模糊的理论体系,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实践上应该怎么操作,谁也不知道。而且在一个自由人权都得到保障情况下,功利化所拥有的只剩公共空间了,平常人们愿意功利化或者道德美善化,那是个人的事情,功利主义管不着。功利主义在公共空间中最大的效用是使当前的利益最大化,也即经济学所讲的把蛋糕做大,以利于人们物质的更多分配。罗尔斯从此地引进了一个政治的创造性思维,即著名的无知之幕。 每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出身,性别,年龄,民族,也即每个人不知道他自己是谁,他只是一个单纯的主体,将人普遍化以建设公平政治体系,并假设一系列的状态来为无知之幕展开,这个毫无疑问是深受康德先验哲学的影响,或者他说的也就是康德即将要说的。而由无知之幕推出来的公平体系,也必然会照顾到大家的平等地位,在分配方面也尽量照顾到全体成员。后面的分配公平体系是罗尔斯自己弄出来的,我觉得康德是不会如此讲的,说道理楚楚动人,让我也不禁赞叹。可是我们忘了,一个老婆婆可以很动情和我讲道理,然后使我动情而失去判断的理智,但是我们一定不要中罗尔斯的动情之毒。我们可以在分配方面照顾好各大群体,但并不代表这就是应该的,就好像我很有钱,很多人没饭吃没衣穿,我可以做慈善,但并不代表我就一定要这样做,这样用道德逼着人去做其实就是一种强迫。 罗尔斯要批判功利主义的什么,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功利主义你并没有批判倒,只是你觉得功利主义由某种缺陷,譬如说你说功利主义的当前利益最大化会有可能导致后代的不幸,对于这一点罗尔斯深深抓住,并从道德上进行批判。可是罗尔斯我们必须记住的是,有可能方面另外还有另外一个有可能,当前的利益最大化也可能给后代带去巨大的幸福,幸福可能也过于不幸。 罗尔斯,我们必须要和你商谈的是自由是一种消极的价值,而不应该用积极自由的价值来建设道德围城,人可以和你一样充满道德怜悯心,休谟说,道德来源于情感,我表示赞同。但是记住,不要被道德情感迷住了理智方才是正道。哈耶克在《法律,立法与自由》早已经宣布,正义只是一种幻象,而所谓正义永远是消极性的。不过,我一直很纳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你们怎么没有发生大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