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论性
1. 个人对法治观念的认识300字
通过前一点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
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
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
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
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
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
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
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
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
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
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
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
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
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
2. 法治的重要性300字
生活在西方的我们如今看中国,它正非常努力地让其法律与法的精神接轨,走向法治归宿。我们在英格兰创造了法治,它一直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祝愿你们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对于世界的幸福、财富、自由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而且英国已经实行法治这么久了。中国有不同的传统,也有不同的道路,如何在中国实现法治?
我要说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对中国实行法治非常有信心。
举个例子。深圳30年前只是一个小渔村,30年前如果你问:“我们能在30年中把这个小渔村变成一个人口达1000万,高楼林立,整个世界都会为之瞩目的城市吗?”人们肯定会回答“不可能”。但是看看现在深圳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同样,35年前你问一个中国人,说“可不可以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人们肯定会告诉你“不可能,我们没有这个传统”。在中国的国情下,这也是不可能的。但看看深圳的现在,无论黑猫、白猫,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得还是不错的。
所以,我对中国的法治非常有信心。下面,我来回答一个最难回答的问题,陪审团可否在中国得到实施?
在很多社会中,陪审团是可以实现的。英国陪审团的流程和理念,就是一旦有人被控有罪,就会在社会上选出12个人到法庭上来听证。在充足的听证后,他们会到庭外对案子进行讨论,然后回到庭上判定被告是有罪还是无罪。
这种情况,的确在英国是有效的。但在其他的国家,这个经验并没有用得很好,比如在日本就不行。这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在1930年左右,日本尝试实行陪审团制度,结果很快就废弃了。在日本根本行不通,原因是日本人不擅长做决定。法国人做决定也是比较困难的,他们不喜欢评论别人,或对别人的事情做判断。所以,在日本如果实行陪审团制度,可能要经历好几年才能做出一个决策。
但在中国,陪审团很有希望行得通。因为陪审团制度需要几个条件,比如民众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有比较好的经济能力,而且对司法系统有着比较好的理解,他们就可以作为陪审团的基础来源。现在,中国人民越来越富裕,有越来越多的大学,中产阶级层不断扩大,为陪审团制度提供了非常好的实施条件。一旦有了好的陪审团制度,法治的实现就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了。
但这种法治上的改变是比较大的转型,不可能在一两年甚至5年内就可以完成。中国的经济改革用了30年,才达到了今天的成就。实现法治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我也很乐观,随着中国人民的财富的增长,经济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这非常有希望实现。我遇见的中国人都很有思想,很理性。给我留下印象的是,这些人为彼此负责,非常出色。
因此,我认为很多中国人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去把社会推向法治,也具备潜质推行一个有效的法治体系。
比较难的问题,是权力尤其中央权力机关与法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究竟是由比较精英的人还是由人民来制定?当然,权力机关包括中央的权力部门把权力下放是很难的事情。但可以看到,现在中央都在讨论如何将权力下放。以前这种事情是难以想象的,今天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我们也看到,需要各种各样的新政策去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只有给人们更多的自由,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想让中国这个有漫长文明历史、有复杂国情的国家向前发展,只依靠中央权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把权力下放,才能建立比较和谐、成功、幸福的社会。
现在从中央的讨论以及预备实行的政策,已经看到了高层逐渐想把权力下放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能力的加强,对司法体系的了解与运用进一步成熟,就非常有可能使人民的权利与权力获得平衡,法治实现本土化成长。
3. 评论'潜规则"与法制社会的关系
“潜规则”盛行是一种反法制现象,是我国长久以来人治社会的余毒。“潜规则”遵循的是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和人情第一,坚信权大于法、钱大于权。这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给“无权无势”、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大众带来更多焦虑,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大敌。
如今,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不这样做,他们就觉得不踏实,就会很焦虑。这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求学就业,寻医问药……但凡生活中遇到难题,都离不开“关系”:找同学,托朋友……这往往让人心力交瘁。
由于“潜规则”奉行者相信通过潜规则可以摆平任何事情,一旦遇上“麻烦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通过权力、金钱、关系来摆平,而不是依法、依规办事,通过正常的渠道去解决,故潜规则的市场很广。
“潜规则”盛行是一种反法制现象,是我国长久以来人治社会的余毒。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律是一切人包括政府官员的最高行为准则,而“潜规则”恰恰要把体制内的事放到体制外去解决,坚决不按法律和规则办事。它遵循的是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和人情第一,坚信权大于法、钱大于权。这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给“无权无势”、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大众带来更多焦虑,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大敌。
“潜规则”大行其道,首先是因为我们的规则存在着漏洞。人们习惯性地“找关系”,说明社会规则有漏洞可钻。在社会转型期,有更多的真空地带让人情可以被当做交易的筹码,人们更加倾向于“暗箱操作”、不守规则。其次,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潜规则”文化。讲人情、论关系在中国源远流长,这跟历史、文化等都有关系,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明知道“潜规则”违法,但操作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能摆平往往意味着个人或者单位的能量,摆平一件事,不管这件事是多么恶心的事,一些人都可以拿来吹嘘。最后,还与权力失去监督有关。一些公权力的掌握者,一旦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就自以为无所不能,能摆平一切事情。而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经济上富裕的同时,道德素养、财富品质却没有跟上,在巨大的财富面前迷失了自己,以为用钱可以摆平一切事件,显得狂妄而无知。
要让“潜规则”失去市场,关键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用严密的法律来弥补和修复社会规则中的漏洞,让投机者无机可乘;其次,要对公权力加以严格的限制和监督,使公权力的运行置身于公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以阳光的操作和程序驱散摆平的黑暗,铲除滋生摆平的土壤。最后,还要加强公民法治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法律至上、规则第一的理念,使法治文化代替“潜规则”文化,让“潜规则”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4. 推荐几个评论性的电视节目
《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诞生于1999年1月2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第一档全日播法制栏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栏目秉持“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全力打造“中国人的法律午餐”。栏目收视排名长期稳居央视前列,影响力持续增强,《12.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小撒探会》等特别节目铸就高端品质,使栏目实现了更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普法功能。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节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新闻1+1 》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新闻1+1》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模式,后改为只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即“新闻+评论”模式。主要由白岩松、董倩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评论题答题格式是什么
答是必须写,有问必有答,①写自己观点(想法)②根据事实来写(道理)③也可以纠正错误点。(建议)
6. 如何评价法治优于人治
法治的优越性是抄相对于人治而言袭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第二,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会说话,不能象人那样信口开河;第四,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第五,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特别是世袭制更是如此;第六,时代要求实行法治,不能实行人治;第七,实行一人之治较为困难,君主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剥夺了大家轮流执政的权利。
7. 怎么写法治中国的评论
中国的法律是改革开放后十年才具体修建的很年轻很不完善,而且有两条大违背明主的法律非法集会和扰乱公共秩序
8. 题目为‘’依法评论文明评论‘’的作文
作文评语 位置:首页>作文>作文评语>《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回正文
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
学习啦【作答文评语】编辑:冰芝发布时间:2016-09-09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文明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文明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精选
1. 想像奇妙,既源于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充满了艺术魅力。
2. 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3. 外貌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容颜逼真、穿着恰当合体,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真是所谓“相由人生”。
4. 环境描写客观真实,环境为人物的性格服务,更好地解释了人物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来龙去脉。
5.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得一览无遗,人物的言谈举止具有了鲜明独特的个性。
9. 怎么评价栏目《法治在线》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法治在线》,将以往的法律新闻节目中的以情动人转变为以法动人,将法理与情理结合,体现出新闻与法律的人文关怀性,这是具有独创性的。
《法治在线》栏目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其鲜明的现场感和新闻时效性。节目中播出的都是真实发生且最近发生的事件,让观看者们都能切实感受到的身边事,这样的事件才最具有价值性和教育警示性。或许是你生活中未曾注意过的一个小的错误观念,但其实会铸成大错,这时《法治在线》节目的重要性就能体现出来了。深入浅出的讲理讲法,让普通老百姓学法用法,真正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扫除法盲。
10. 谈谈你对法治和人治的看法
人治是社会发展地下的标志,在人治的状态下,人民不会得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法治是人治的进级专阶段,是更高的形态。他的达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是根据法律强制性的转变,法治阶段我认为还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低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法律中再也没有人为的因素,初步体现出公平、正义的要求,是优秀的。人们在法律的规范下,自觉的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行为。可以说,这个阶段,法律的强制性仍然是从外部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第二个是高级阶段,法律已经融入道德之中,人们在进行社会行为时,自发的、下意识的从内心产生合法的评价。法属律的强制性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转变为了人们在实行行为前的带有强制性质的内心评价。
个人粗浅看法,尚未成熟,请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