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感
Ⅰ 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五个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道德行为, 发现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项:
1智力:智力与儿童之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儿童心理学家
柯尔柏认为,较为成熟的道德判断,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为基础,抽象的运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类伦理道德”之主要条件。研究发现,十六至十八岁的中国
青年,其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间的关系是55%。另一研究亦显示,智力较高的儿童,
其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亦较高,而诚实行为与智力间的相关亦在39%左右,均显示出
密切的相关。
2性别:关于男女在道德发展上有无性别差异的问题,学者们之研究结果颇不一
致,有些外国的研究显示出男学生之道德判断较女学生为高。而一些关于中国儿童
的研究,则显示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存在。
3亲子关系: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
中开始,父母平时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
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咎感态度,以及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诱导型纪律方式强调说
理,促使儿童了解其本身行为对于自己或他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自我反省,加
强罪咎感之情绪制裁力量;而权威型的纪律方式,注重硬性规范与强制执行,强调
严厉惩罚与威胁,因此儿童因惧怕而服从,而非真正洞察行为之过错,结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约束方式不一致,则有减弱儿童抗拒诱惑力量
的倾向。
4友伴关系:为了发展道德良知与遵从社会规范,儿童的社会经验亦甚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关系为甚,它能使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关系,在友伴参
与的活动中,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有两方面对于儿童道德发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儿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戏的规则,这种新的经验,使儿童了解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与协议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经验中,使儿童
逐渐了解每个人均有不同的意见,彼此之互相影响,因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改变,
对规则产生新的认识,并增进了解他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均为成熟的道德判断与
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此外,与友伴交往儿童亦能逐渐修正其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诚实无欺的行为。
5社会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道德判断
的发展上,均依发展的阶段循序渐进,唯发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内容则受文化的影响
而有所不同,例如与美国儿童比较起来,中国儿童较为相信隐含的正义、惩罚的集
体责任,及因果报应的观念。道德行为诸如诚实、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环境
的影响。
Ⅱ 简述小中大班幼儿道德感发展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动作迅速发展。
二、幼儿对教师有强烈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
三、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四、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
五、喜欢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六、开始关注同伴,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
七、语言发展快,爱说话。
八、感知觉发展迅速,观察力有待发展。
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三、强烈的好动活泼。
四、交往能力有所发展,能自动结伴交朋友。
五、游戏能力发展很快,游戏情节丰富。
六、认识能力提高。
七、词汇增加。
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
二、语言能力增强。
三、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加强。
四、责任感增强。
五、好学乐问。
六、个性初具雏形。
七、社会性有很大发展。
(2)儿童道德感扩展阅读:
道德感与伦理感一体相关,道德感由伦理感转化而来,这种转化的过渡环节,就是伦理的“实体感”内化为个体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谛是“得道”“,得道”的内涵是对伦理的实体性的分享及其在个体意志行为中的外化,是个体内在的实体性。
“得道”是由伦理感向道德感转化的中介。在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伦理之“理”转化而来,另一方面,它又扬弃了伦理实体抽象的普遍性而获得个体内在的实在性。
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这类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感。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
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Ⅲ 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道德感发展是否一致有何不同
当然不一样了,因为小孩子每长一岁,大脑发育都会有不同很多,然后接触的事情思考能力都不同很多。
Ⅳ 幼儿的道德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如何培养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作为幼儿教育者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家庭、幼儿园二者有机结合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
1.德育从家庭中做起
家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温馨和睦的家庭使幼儿健康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德育应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
1.1 德育从"我"做起。幼儿学习主要的学习方式的模仿,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道德的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德育应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爸爸妈妈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榜样如:作为爸爸妈妈回到家主动与家人问好,尊敬老人等,避免在幼儿面前吵架、说粗话等。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1.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发展,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人际关系,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和发展幼儿个性等。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和向导力量,可见亲子关系是幼儿德育的重中之重。
1.2.1 创设良好的家庭关系:父母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正确的处理自己情绪情感,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表现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作为父母应该尊重、理智的的爱孩子。给幼儿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氛围,让幼儿的行为、习惯、兴趣等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1.2.2 给予理智的爱:孩子是家长的宝,如今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在当今的家长中更加体现,多少的孩子甚至是小小班的孩子都被家长们送进画画、舞蹈、钢琴等各种培训班。也许很多家长认为这就爱孩子,可是他们它们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忘记问一句"宝宝,你要什么"。这要不仅扼杀幼儿玩的天性,限制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还让幼儿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抵抗父母等各种不良的行为。作为父母应该为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理智回应幼儿的要求。在生活中主动亲近和关心孩子,经常和他一起玩游戏或创造幼儿交往的机会如:带幼儿走亲戚、到朋友家玩等。这样不仅能够发展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同时可以利用这机会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交谈,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
2.德育从幼儿园做起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孩子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孩子将来生活作准备。"3-6岁的幼儿是各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教育正是我们为孩子将来生活作准备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关键时期。
2.1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儿园是离开家庭后的第一大大环境,幼儿园的教育幼儿终生教育的基础,良好的环境幼儿健康成长,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幼儿园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品德教育。
2.1.1 根据年龄段创设不一样的环境:幼儿园为幼儿创设
各种德育的环境,让幼儿产生浓浓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让幼儿不仅可以认识自己,还可以认识其他的同伴,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介绍自己,促进幼儿的自我认识的发展、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2.1.2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每当星期一的早晨在东肖中心幼儿园可以听到动听声音,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那是我们老师在组织生气仪式,那是我们在为文明小卫士颁奖。老师的声音总是那么的亲切、温和,小朋友的笑容总是那么的纯真可爱。正是教师那亲切、温和给我们的而孩子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安全感、感到舒适.
2.1.3 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幼儿教师是幼儿除了父母外的第一启蒙老师,也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的实施者,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队幼儿的品德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幼儿园让幼儿教师经常参与各种有关自身素质的培训学习,让我们一线教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选择符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教材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
2.2 在游戏、生活中进德育。《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幼儿园教育原则中指出,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遇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结合此原则,在小班教学中把德育渗透于游戏中和各领域教学活动中如:在社会领域中开展《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爱自己》等各种有关德育的内容,在语言领域中开展儿歌《老师爱妈妈》,艺术领域中开展《我有一个家》等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从早上接到幼儿到幼儿离园的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文明的游戏、主动与人问好、文明吃饭、文明睡觉等等各项活动中。把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渗透于游
Ⅳ 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感
一、明理激情法。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少年儿童对它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化为情感和意志,从而外化为行为和习惯。例如:每次组织学生观看了感人肺腑的影片后,我都要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观后感,然后利用班会课或晨会课组织学生进行激情洋溢地演讲。这样,学生们会从感性的精神体验中,得到一种理性的启迪和升华。当然,对于学生品德、行为上出现的一些过失、错误,必须先要调查清楚其中的缘由脉络,注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实践证明,只有将深刻的道理分解了,化在典型而朴素的事例当中去,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入脑”、“入心”,才能引导他们自觉地认识问题,自觉地去履行道德规范。
二、情境陶冶法。
所谓“情境陶冶”,就是通过创设良好情境,充分发挥情感所独有的感染魅力,以丰富动人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受教育者的心灵,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品德。这种教育既无强制性的措施,也难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但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自然效果,给其品德发展以深远影响。例如,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我注意从细微的关怀入手,致力于以情动人,诚恳相待,尊重信任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实践证明,以关怀取得信任,以关爱沟通感情,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一致,是很重要的,也是十分可取的。另外,我还注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 “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例如:我在教室的墙壁上,整齐地贴着我班在学校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得的奖状,这些荣誉时刻都激励着全班学生为班集体增光添彩。
三、集体教育法。
人是社会之人,任何人都不可孤立生存。他的思想、品行总是无法摆脱集体的制约和影响。一个组织完备、存之有效的集体,应该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手段。坚强、亲合的集体无疑是巨大的教育温泉。健康、和谐的集体生活与亲密无间的成员关系,对于个人思想意识的熏陶乃至个人的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扩散力和感染力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对集体教育的作用也曾给予很高评价:“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朝着一个奋发向上的共同目标前进,增强班级凝聚力。例如:开展各种体育运动、歌咏比赛、每年庆“六一”的广播体操比赛、才艺展示、游园活动等。在这些集体活动中,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有健康的群众舆论,有成员相互间的监督和帮助,这种集体影响的力量是任何个人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四、自我教育法。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很多后进生由于在学习上或品德上长期表现不佳而产生焦虑、畏惧等情绪,为了消除这些情绪造成的压抑、紧张心理而采取逃避、退缩、消极甚至自暴自弃的行为。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仅仅依靠外部的教育影响是不够的。因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才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激起他们的成功期望和自豪感,由此引导学生摆脱低落情绪和羞惭自卑心理,主动跟不同类型的友伴接近,积极参与竞争。另外,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将学生主体的消极被动变为积极自主性;将学生对教育的抗拒、抵触、被动接受变为认同、理解、主动接受;将学生意识中朦胧的、自发的参与活动的需要变为强烈的、自觉的需求,并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单一的方法来实现,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科学地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Ⅵ 3-6岁的幼儿有没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情感呢
这是儿童教育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了耻辱感了!这个时候正是树立是非观念意识的最佳时机!千万不可错过!
Ⅶ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
所有的父母都为孩子设立了目标,但对许多人来讲,没有什么比培养一个好孩子──一个能明辨是非、一个有同情心和按道德准则行事的孩子更重要的了。道德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人格品质,父母怎样才能把它注入孩子的心田呢?图弗斯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爱尔坎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感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诚实、正直、有修养、有爱心,你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做。”
在如今生活节奏飞快的世界里,给孩子们树立的明确的角色榜样很少,而儿童暴力行为却很普遍。因此,培养一个有道德感的孩子又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
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芭芭拉?霍德博士认为,l~2岁的孩子明白做事是要遵守规则的,但通常在大人的监督下才能遵守这些规则。2岁后,他们开始遵守规则,即使大人不在场的时候。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使孩子有责任感,他们就必须具有辨认是非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意识。然而,你必须明白无论你怎样努力,你都不可能强迫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但你可使他走上正确的路。
下面是专家提出的建议。
1.注意以身作则
什么样的品质对你最重要?你希望孩子怎样,那么你就怎样去做。约翰夫?海根是美国儿科学研究会成员。他说:“如果你在社区做志愿工作,并带孩子一起去,那么他们自己就会那样做;如果你摔了一跤,并随口说了一句脏话,想一想当你的孩子摔跌时,他会说什么呢?”
2.给予表扬
芝加哥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科丽?斯基摩尔说:“要突出表扬你希望看到的那些好行为。”儿科专家戴伦建议说:“不要批评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把屋子弄得乱糟糟的,而是要对屋子里整洁的角落给予表扬。切记:要审慎地使用‘不’。”
3.利用可教育的机会
加德那和两个孩子在一家商店门前发现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加德那讲了这钱的价值后,孩子们同意把钱交给店主,万一失主来找可以还给他。父母们也可以用著名的寓言《狼来了》或其他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教育孩子。
4.看孩子们所看到的
波士顿大学道德与人格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凯伦?鲍林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受到监督而去观看暴力或淫秽的电视节目,他们在如何对待他人方面很可能就会获得某些错误的观点。孩子们是易冲动的,需要别人的指点才能形成好习惯。”
5.允许孩子做选择
父母可以让孩子帮着挑选出一个公平的惩罚措施,比如说不让看电视。圣路易斯密苏里大学的人格教育教授马尔文?博克威茨说:“这样做使他们了解到他们的说话权受到重视。允许孩子做选择──即使是有关午饭吃什么的小事──也会使他们在将来能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麦德姆是一家网上病人信息中心,其主编南希?迪肯说:“如果他们在2岁时还不知道是选择花生酱还是果冻,到14岁时他们怎样才会做出是否喝酒的决定呢?”
6.帮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芭芭拉·霍德建议道:如果一个孩子打了他的新出生的弟弟或妹妹,那么就设法让他回想那新生儿受伤后的样子。父母可以说:“天啊!那一定会疼的。要是别人对你这样,你会怎样?”若孩子发现了一只泰迪熊,要鼓励他们自问:如果他们丢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他们会伤心到什么程度?要是有人送回来,他们会高兴到什么程度?听老师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一回事,而照着去做却是另一回事。
Ⅷ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引起的主要指向什么行为。
就是复小朋友的道德制感是他做的某个举动,你表扬他鼓励他,他就潜意识记住这个举动是好的,并形成行为规范。比如他看到地上有垃圾,主动去捡,成人应该表扬他,跟他说乱扔垃圾不好,破坏环境,通过正面评价告诉小朋友什么该做该保持
Ⅸ 儿童的道德感在于大约在几岁以后开始逐渐发展
儿童在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Ⅹ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回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答起着主要的作用。儿童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和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和幸福等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并将道德情感的发展划分了五个水平:(1)自然的、直接的情感;(2)由对直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3)不是个人意愿,而是按照社会反应行动的情感;(4)不管自愿与否,由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力引起的情感;(5)以已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不仅是自觉的,而且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