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⑴ 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好孩子阶段”属于什么阶段
好孩子属于习俗阶段。比前习俗阶段再发展一个阶段。
⑵ 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答案:A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为,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⑶ 请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小贝告状行为分析
柯尔伯格把皮亚来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源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⑷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3)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
⑸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发展六阶段
水平来1 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源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2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⑹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速记口诀是什么
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
1.水平I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文化的规则和标记中的善恶是非回观念十分敏答感,但却是根据行为的实质结果或权利来解释标记的。
2.水平Ⅱ
这时个体已内化现行社会规则,即认为规则是正确的,能顺从现行社会秩序、且有维护这种秩序的内在愿望、行为价值是以遵守规则的经济为依据。
3.水平Ⅲ
在本水平中,道德决策取决于平等社会中全部成员一致认可,的那些权利、价值和原则。
六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拓展资料:
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劳伦斯·科尔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其作了首次阐释后,不断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为三大文集时还在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之严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网络
⑻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异同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版一致的,认知的发展权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
(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
(3)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 岁~5 岁)?权威阶段(6 岁~8 岁)?可逆性阶段(8 岁~
10 岁)?公正阶段(11 岁~12 岁)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
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⑼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对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柯尔伯格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性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与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开山之父”。他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俗水平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行为准则,包括2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儿童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是好还是坏以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儿童为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守准则。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低级对等的关系,不在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能部分的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2、习俗的水平
儿童为了得到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规则已经被内化。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而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评价行为。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这个阶段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
又称“原则水平”,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经被内化为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和谐相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背离了自选的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二、对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断的原则直接教给人们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道德认知的变化乃是人们遭遇到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冲突,思考用于解决这种冲突的理由是否恰当,发现解决这种冲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渐进的,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3、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学校中要树立良好的公正群体气氛,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条件。柯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教结果的传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