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

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

发布时间: 2022-02-04 18:21:25

A.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首先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依宪治国,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回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答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1)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扩展阅读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宪法精神、宪法理念深入人心,宪法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形成,宪法精神不断深入人心。

当然,培育和弘扬宪法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相比,全社会自觉遵守、维护、运用宪法的意识还需要不断加强。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广泛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宪法的信仰和敬畏。

B.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2、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3、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4、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依法治国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个尺子。

C.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哪些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首先,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正如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治理国家的权力当然也属于人民。其次,这也是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既然是由人民当家作主,当然就只能由人民依法治国。再次,这还是由人民的地位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就表明了人民群众在治理国家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而治。依法治国必须体现为人民群众的依法治权。公共事务则是一个统称,在现代社会中,首要的公共事务就是国家事务,其次是经济文化事业,再次是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在根本上就是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三,依法治国的根据是法律制度。依法治国的根据是法律制度,而不能是其他的任何事物。从法律制度的含义上讲,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依照宪法来治理国家。其次,还必须遵守和服从其他法律制度。法制是一个整体,如果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制度甚至某一个规范被违反,都将涉及整个法制的效力,都会损害整个法制和法治的权威。所以,我们说依法治国必须在严格遵守宪法的前提下,还应该遵守其他所有的法律。依法治国的根据是整个法律制度的总体而不是其中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
第四,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多种而可行的。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对于人民治理国家的途径和形式,必须予以足够的法律保障,使人民能够通过这些途径和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权力和权利。如果对于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途径和形式限制过多,就必然会限制人民民主,使人民民主形同虚设,人民依法治国的权力就会在实际上被取消。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途径和形式不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在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是人民民主的要求。
第五,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依法治国的历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人民民主才是法治的归属,才是依法治国的归属。依法治国在政治上的目标就在于实现人民民主。

D.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我国如何来依法治国的

第一,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法律意识提高需要较长时间;
第二,国家法律体制健全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社会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法律法规需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
第三,以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因从封建设社会体制快速进入社会主义体制,资本主义阶段时间较短,人民法律意识和认识还达不到西方国家人民的程度,需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管理与法制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但这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民对法制意识的提高而逐渐改变。
综上,个人认为,目前教育的主题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全民法律意识提升才是工作关键。

E. 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 【依宪治国是核心、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防线、全民守法是基础、依法执政是保证,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灵魂】。

F. 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单项
A、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 有法可依 C有法必依 D法制
答案是D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G. 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准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H.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是有法可依,保障公民权利。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中国现行宪法,即八二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

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8)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I.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理解: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包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只有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决定》给出了精辟的答案,那就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方针,是对原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的发展和提升,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热点内容
防金融诈骗法律知识网络竞赛题 发布:2025-02-07 03:15:24 浏览:830
律师函来了后果严重吗 发布:2025-02-07 03:04:25 浏览:153
边缘性人格障碍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7 02:17:09 浏览:585
儿童道德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 发布:2025-02-07 02:09:47 浏览:631
道德信念有 发布:2025-02-07 01:37:14 浏览:863
端正执法司法理念大讨论活动 发布:2025-02-07 01:31:25 浏览:312
劳动法不能上夜班 发布:2025-02-07 01:24:16 浏览:565
李佳行政法精粹 发布:2025-02-07 01:14:10 浏览:532
婚姻法中关于性的认识 发布:2025-02-07 01:02:16 浏览:543
婚姻法解释一不得已不知情 发布:2025-02-07 00:28:46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