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治
①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正由国家基本方略向治理基本方式层层推进、稳步前行,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必将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治理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
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② 作为公民,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你能做些什么
写作思路:从学法,守法,护法三个方面入手,阐述法律的重要性。
第一要认真学法。我国的法律有很多种,各种法律的条文更是不计其数,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学法倒不是一定要把每个法律学得很清楚,或者把所有法律条文理解得多么全面和深透,而是通过学法能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法能够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铭刻在心中,从而对法治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
第二要自觉守法。其实每个人距离法治都很近,从守法这个层面来说,每个公民都是推进法治的主角。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公民都应事事处处担负起自觉守法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诚信经营不欺诈、不制假售假、不偷税漏税、按法律法规办事等等,都应自觉做到。
在自觉守法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做自觉守法的带头人,不贪腐受贿、不以权谋私,把手中的公权力关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也应自觉守法,不贪赃枉法,公正司法。只有全社会成员都成为自觉守法的主体,那么法治建设就会一路高歌前行。
第三要敢于护法。每个公民不仅要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还应当好法治的坚定捍卫者。在认真学法、自觉守法的同时,应树立法治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敢于同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和事作斗争,捍卫法律尊严,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贡献力量。
③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是什么
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是国家重要执法主体,【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心和着力点。
④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⑤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方法
一、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正确政治方向 《决定》开宗明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首要原则,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部署,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发挥党的政治保证作用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党建设好,国家才能治理好。 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拥有一整套党内法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http://www.economiclaws.net/images/loading.jpg)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决定》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文化营养。
四、从严治党、严明党纪,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但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刻不可放松。
五、强化“不敢腐”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xx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当前,要加大正风肃纪、严明纪律、惩治腐败力度,使之“不敢腐”。谁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敢顶风违纪,谁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惩是为了治,要综合施策,加大治本力度。
⑥ 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是
建设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时,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对提高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以及促进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战略新方针,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明确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才有利于加强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为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事业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一、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被提出来以后,就标志着党和国家将其作为战略目标推进,对国家治理领域的全面法治化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国家全面法治化治理和社_法治化全面治理意义非凡。从理念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通过定位设计提出来的一项基本方略,明确提出要全面厉行法治,并指出了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治理理论、目标、模式和制度等。从内容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到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治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安排。从方式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作为治国理政方略发挥作用的,是党依法执政提出来的本质要求,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推进和成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利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首先,从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来看,是基于法治的框架下来说的,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权利的维护,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的落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以法治手段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衡量标准和价值尺度,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体现。再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实施和强调“无法外特权”提供了保证,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外特权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
(3)有利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推进。新时代法治与现代化进程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离的,对人类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我国社会正在由传统向现代深化转变,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对全面法治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牢固把握中国具体国情,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规律,坚持以历史担当和使命为导向为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和社会法治现代化提供中国战略和方案。
二、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建设和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
科学立法,要把握和尊重立法以及法律发展的规律,这是立法技术的最新水平;民主立法旨在保障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制定的法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意志,确保立法程序公开、公正;依法立法在立法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立法原则上所发生的变化;依法立法就是一切法律制定都必须以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程序,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良法、善治的根本基础,也是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2)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另一个着力点就是法治政府的建设,这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促进执法的公正文明与规范。法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标志着现代政治文明,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重点推进严格执法,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政府建设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息息相关,相应地需要不断简政放权,着力优化服务,在社会广泛关注的政府权力主要问题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进一步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增强新技术在政府领域的应用,确保政府服务一切是为了便民利民,政府各项办事都是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要做到政府信息的开放透明,想方设法确保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优质高效。
(3)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旨在促进司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公民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与社会公平正义。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来的基本要求。要完善与司法体制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提高改革的系统性、联动性,加强司法职务的系统化序列管理,落实与司法相关的人财物统管制度,加强职业保障等,为司法人员职业尊严提供基础,为他们的履职安全提供保障。要规范司法权力,还需要促进司法绩效评价的深化,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到司法体制改革领域中,全面提高司法的效率和公信力。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⑦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是什么
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相关信息: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推进法治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个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重视宪法和法律的实施,通过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核心环节是怎样使静态的法律制度在实践中得到良好实施,最重要的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自身职责。
(9)推进法治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专领域一属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10)推进法治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