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玄妙
A. 出自《道德经》中的上一句是什么清心是很玄妙的事,无法衡量,你觉得清就是清,
茶不是用来解渴的,而是用以清心的。清心是很玄妙的事,无法衡量,你觉得清就是清,别人觉得你没清,你也说不清,清心是说不清楚的事。茶很具体,叶子、水、火、茶杯、舌头……心很玄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茶叶、水是形而下的,大地般自然、原始。茶是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心寡欲。喝水只有“天”,直接作用于身体,不养心。
茶水也是水,树叶泡过的水而已,但此水不是彼水,可以清心了。茶不是物,也不是心,它是天人合一的茶。
茶这个字,只有中国有,它的意思绝不同于英国人喝的红茶,也不同于日本人的茶道,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观念。
日本人悟出茶与道相关,茶里面有道。道是要靠心去体悟的,茶将道物化,你可以通过体验、经验去悟道。养心才可以悟道。喝茶是通向道的一条小路。道与真理不同,真理要追求、分析、学习,不喝茶也可以获得。道不行,需要体悟,道总是在当下,在世界与人生的现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入世,“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茶则是对这种世界观的一种当下的反驳、瞬间的疏远与叛离。树叶和水泡出来的诗意,一杯下去,令人超然物外,淡泊忘机。真理可以总结出来,脱离具体人生,广为传布,放之四海而皆准;道却不可说,无法学习,只可体悟。
喝茶不是学习,是生活、把玩,道就在其中。悟道的说不出来,只是品茶,再品茶。最好的茶泡出来没有多少颜色,看着是清水,喝起来有味道,这是茶的最高境界。日本人对茶诚惶诚恐,但升华为茶道,喝茶就成了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日本的茶道看上去,总是嫌做作。喝茶讲的是人皆可以清心,人皆可为圣人嘛。每个人都可以泡茶,修敬无阶。
B. 曾仕强教授的道德经的玄妙什么时候更新出来
我太了解了,
C. 道德经的内涵是什么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版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D. 《道德经的玄妙》有没有出版
还没有 至少在网上书店还找不到
E. 不知道曾仕强教授的《道德经的玄妙》有没有出版
网搜未见有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和淘宝网也未有出售,估计还没有出版。
F. 如何体验到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玄妙之门
作为国学经典的的《道德经》,许多人都看过,也有很多人建议我们去读去看,看过的人都说老子所作的《道德经》非常的玄妙,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玄妙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去解释这些玄妙的内容。
在道教创立的起初,老子就被冠上创始人的身份,并且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而他所作的五千言更是被当做教派的经典。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虽然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更替,很多内容也被改动过,但也不乏那些玄妙的内容,让我们读起来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么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道德经》里面的那些玄乎玄乎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很多的读者都看不同,为什么老子要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还说这个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那么老子说的这个玄,很多人都说这个是修仙的一种法门,无法描述出来的一种状态。但是小编的拙见认为,这个玄妙的意思还是需要与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是发展的方向,这个动作的趋向的意思。老子认为,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欲望的时候,用身心去体验那种无欲无望的感觉,就会让人觉得很自在,很逍遥。因为这个妙字,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少字组合的,意思就是看到美丽的少女的那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也有人认为老子想说的是想要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欲望,那就去看看少女,是否还会有感觉,有没有想要追求的趋向,这种感觉很奇怪,所以说玄之又玄,想说又说不清,都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出来。
也许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人只有到了无欲的时候,不被欲望所驱使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他所要说的玄妙。同时老子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知道什么是玄妙,不妨放下所有的欲望,清净无为,当金钱名利所有人性的欲望在你面前都无法动摇你一丝一毫的时候,那所有的东西在你看来就只剩下欲望的方向了,你会看到这个欲望是如何驱使你往哪个方向,你就静静的看着欲望蠢蠢欲动却不为所动。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玄妙,所以老子才说,这就是众妙之门。
G.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玄妙。求下联,解对,不能用道德经的
题目上联: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玄妙
试接下联:佛亦佛,多神佛,阿弥陀佛。
H. 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古代思想家、先泰时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所反映的认识论极具丰富的社会经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尤为喜欢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它教我认识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玄妙、深奥、高远,空虚无形,但的确存在于广漠的空间,它发挥的作用无穷无尽,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能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是由于它处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们看到“道”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弃涓流;它与世无争,淡泊功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塞于浩茫天地之间,可谓“大音若希”,“大象无形”,令人敬畏。
《道德经》劝人向善,导人守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善待别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别人就得到诚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讲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们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会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还劝人拒绝世俗之喧嚣,守护淡泊之美好。《道德经》中反复出现“朴”字,如“见素抱朴”、“复归于朴”、“返朴归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为纯真、素朴、自然。“婴儿”一词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说。如:“复归于婴儿。”“一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个纯厚朴实、镇定持心、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应该以婴孩般单纯、无邪心境空明,宁静,质朴,少私寡欲,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不被宠幸、声色所诱惑,超凡脱俗,不为物累,过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
《道德经》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圣人但求填饱肚子而绝不追求声色之娱,提出人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时下现代文明长足发展,但许多人心态扭曲,道德观、价值观严重倾斜。老子的教诲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有利于医治人心浮躁、动荡不安,仍具现实教育意义。漫长的时间流逝了,而(道德经)横跨历史时空流传至今,它教诲我们改变“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养心,谨慎,严肃,善事融和,旷达,洒脱,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张成业)
(资料来源:《老人报》)
I. 玄妙之门的《道德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微妙玄虚。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它不具有任何质的形式,是一种神秘原精神实体。因此说这一章是《道经》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