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胡锦光依法治国视频

胡锦光依法治国视频

发布时间: 2022-02-05 04:40:31

① 我学宪法主题内容硬笔书法主要写什么

依宪治国

“当今社会,价值观展现出多元化,已经从单一利益社会转变为利益多元化社会,计划经济已向市场经济转变。而现阶段的管理方法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强制手段四种。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各项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违反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胡锦光表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强调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表明了宪法更是行动层面上治国理政的最高法律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对于公民个人的基本功能在于保障人权和界定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关系,胡锦光在学习大会上讲到了公民基本权利(个人权利清单)、宪法保留、法律保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授权原则、国家权力分工、税收与财政法定。

实施宪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胡锦光说,“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它的实施不仅是法治建设的标尺,更事关我国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只有有效地实施才能体现宪法的最高权威,宪法实施是宪法价值所在,是发挥宪法功能的前提。 ”

宪法实施可以防止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脱节,促进宪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宪法的规范功能,提升宪法的法律效力,增强宪法的权威,保障依法治国目标的最终实现。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一切违宪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的表述,首次对宪法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建立实效性的宪法监督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② 大学里学法律专业都有哪些课程一般上几年

法律专业课程简介

法律专业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331101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讲授我国自夏、商、西周至建国前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各时期重要的立法状况和重要法律的基本内容,旨在使学生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形成有个大致的了解,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历代法制中有益的东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打好法学历史知识的基础。教材: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郑定,《中国法制史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0331102 课程名称:国际公法 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主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公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国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常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阐述国际法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国际法的性质与基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等。分论部分阐述国际关系各个领域中的国际法原则、规则的规章制度,包括领土法、海洋法、空间法、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组织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条约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争端法和战争法等。国际法的定义及渊源,国际法主体,国家领土,海洋法,空间法,外交及领事法,战争法等。教材: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周鲠生,《国际法》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 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 课程编号:0331103 课程名称:国际私法 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能据此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涉外民事法律问题。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国际私法的基本原理,讲授国际私法的对象、范围、性质、定义、原理及其发展,国际私法的基本规范——冲突规范,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讲授涉外法律关系主题的法律适用,适用于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于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合同性债务的法律适用,对外贸易中的法律适用,适用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涉外继承;涉外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讲授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司法管辖,涉外民事诉讼的一般法律程序与国际司法协助,区际私法等。教材: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张仲伯主编,《国际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杜新丽主编,《国际私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0331104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 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阐述了国际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概念,并结合我国有关立法、司法实践活动,介绍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结算与支付法律制度、调整和管制国际贸易的法律制度、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国际法律保护、国际税法、国际商事仲裁等。 教材: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姚梅镇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选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0331105 课程名称:知识产权法 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了知识产权的概念、原则,系统论述了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介绍了国际知识产权有关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旨在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及其规定,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的主要规定及发展。 教材: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刘春田,《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郑成思,《知识产权保护实务全书》,中国言实出版社 课程编号:0331106 课程名称:合同法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系统阐述了我国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各种民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同规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并具体介绍了有关买卖、供用电、水、气、热力、赠与、借款、融资、承揽、建设工程、运输、技术、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等合同。 教材:陈小君主编,《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参考书目: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 P.S.阿蒂亚,赵旭东译,《合同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 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2003 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课程编号:0331107 课程名称:商法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概括阐述了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和破产法等方面的概念、特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介绍我国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商法可以使学生对公司、票据、保险、证券等法律制度有所了解。教材: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董安生等著,《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史际春等著,《企业和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范健等著,《公司法论》(上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课程编号:0331108 课程名称:劳动法学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讲授我国劳动法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本课程,理解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我国劳动法的内容,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解决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本课基础上,可对国外劳动法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教材: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 参材书目:关怀,《劳动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 课程编号:0331109 课程名称:法律文书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法律文书包括规范性的法律文书和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书,本课程主要讲授司法文书与民用诉讼文书,属于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书基本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司法文书及民事诉讼文书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有关司法文书及民事诉讼文书的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司法文书的作用、特点和写作的基本要求;公安机关的司法文书;检察机关的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书;律师事物所常用的文书;司法机关的笔录类文书等。教材:卓朝君 邓晓静,《法律文书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参材书目:宁致远,《法律文书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03311010 课程名称:公司法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企业,特别是公司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在各类企业(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法律知识来解决企业(公司)管理中的问题。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及公司法的历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问题、关联公司、外国公司分支机构、法律责任、世界各国的公司法立法等。教材:冯果,《公司法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参材书目:雷兴虎,《公司法新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课程编号:03311011 课程名称:婚姻家庭法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规定,主要讲授婚姻家庭法概述、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的成立――结婚、家庭关系、婚姻的中止――离婚、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内容。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婚姻家庭法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对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认知和分析运用的实际能力。教材:马忆南著,《婚姻家庭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家庭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 课程编号:03311012 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简述法的本质特征,法的价值和作用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关于法律的创制、法律的运行以及法律监督的一般原理;关于法制和法治,法制现代化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并为学习部门法打好基础。教材: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葛洪义,《法理学(2002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西方法理学》;《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 课程编号:03311013 课程名称:宪法学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宪法学是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宪法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具体而言,宪法学以国家与公民这一宪法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宪法关系的特点及与普通法律关系的区别。宪法学的内容既包括基本概念、原理,也包括宪法制度。本课程将在原理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宪法判例、事例或者实例,增强学生对宪法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宪法学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提高以宪法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教材:郑贤君,《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许崇德、胡锦光主编,《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周叶中,《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3311014 课程名称:民法学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民法学是以研究民法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由于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之一,因此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法学分为民法Ⅰ和民法Ⅱ两部分。民法Ⅰ是民法总论的内容,主要介绍民法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与制度,是对民法Ⅱ各编均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它主要包括民法的历史发展、民法的基本概念、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代理制度和诉讼时效制度等内容。民法Ⅱ主要是关于各项具体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物权制度、债权制度、人身权制度、继承权制度、民事责任等内容。教材:王利明主编,《民法》,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修订版 课程编号:03311015 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 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民事诉讼法学是以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民事诉讼的具体实践及民事诉讼的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课的教学内容与体系安排:参照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法体系结构,由导论(概括介绍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历史发展、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与诉权和民事诉讼模式和价值研究)、总论(重点讲述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诉讼主体和程序保障)、程序论(包括通常审制程序、特殊程序、执行程序、证据及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性质、任务、内容、特点、作用、意义及相互关系等)三部分组成。教学采用理论阐述、法条解释、分析比较、法案结合、课堂讨论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材: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7 课程编号:03311016 课程名称:刑法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刑法学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内容。刑法总论研究刑法总则的法律规范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基本原理、原则。刑法总论系统而深入地论述犯罪总论、刑罚总论的刑法基本原理与刑法总则规范,并结合司法实践阐述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原理、原则,刑法总论是学习和研究刑法分论的基础。刑法分论则研究刑法分则的法律规范及其所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处罚。刑法分论是在刑法总论的基础上,逐章论述了我国现行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的共性问题和每种犯罪的罪刑规范及理论问题。教材: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张明楷,《刑法学(上下)》,法律出版社,1997 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03311017 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他法律中有关刑事程序的规定,研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律师等进行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研究有关刑事诉讼的一些基本理论。该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总论、证据论、程序论,主要介绍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刑事证据理论、管辖制度、回避制度、辩护与代理制度、强制措施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以及各项刑事诉讼程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使学生熟悉刑事诉讼法律条文,培养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刑事诉讼问题的能力。教材: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法学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九版 课程编号:03311018 课程名称:行政法 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则以及有关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行政法主体的一般理论,行政主体的发展、演变,以及行政相对人的范围、权利、义务;行政行为的性质、特征、构成要件、合法要件、效力的具体体现,以及各种类别的行政行为运作的相关理论与制度(具体包括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合同、行政复议)。教材:罗豪才,《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参考书目:王连昌,《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课程编号:03311019 课程名称:经济法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经济法通常被认为是调整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均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中,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共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法成为现代国家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经济法主要研究和讨论各类市场主体的组织机构、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产品质量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财政与税收、对外贸易秩序等相关内容。经济法课程是我国教育部指定的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中对该课程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李昌麒,《经济法学(2002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陈婉玲,《经济法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03311020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学时:72 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发展、体系、其法学基础理论以及其基本原则,环境权与资源权,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制度,环境法律责任和国际环境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内容。 教材: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吕忠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 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5

③ 学习宪法方面的主题什么样的好些

依宪治国

“当今社会,价值观展现出多元化,已经从单一利益社会转变为利益多元化社会,计划经济已向市场经济转变。而现阶段的管理方法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强制手段四种。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各项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违反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胡锦光表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强调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表明了宪法更是行动层面上治国理政的最高法律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对于公民个人的基本功能在于保障人权和界定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关系,胡锦光在学习大会上讲到了公民基本权利(个人权利清单)、宪法保留、法律保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授权原则、国家权力分工、税收与财政法定。

实施宪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胡锦光说,“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它的实施不仅是法治建设的标尺,更事关我国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只有有效地实施才能体现宪法的最高权威,宪法实施是宪法价值所在,是发挥宪法功能的前提。 ”

宪法实施可以防止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脱节,促进宪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宪法的规范功能,提升宪法的法律效力,增强宪法的权威,保障依法治国目标的最终实现。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一切违宪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的表述,首次对宪法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建立实效性的宪法监督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④ 没有相关知识,想学习法律专业。想知道哪些书是必看的,请从最基础的开始,最好是按顺序来的。

如果是想系统学习,那就从法理开始1、沈淙灵:《现代西方法理学》2、刘星:《法律是什么》。3、夏勇:《民权哲学》4、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5、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如果是想了解法律,法理的书看着太枯燥了,那就从民法开始吧.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这套书拿来入门很不错,就是可能因为是讲台湾法律看着有点晕那就看王利明,梁慧星的,书名跟上面的这个类似如果想了解刑法,建议先看《刑法学原理》或《犯罪通论》,有一定基础,再看张明楷的有关书,如:刑法分则解释原理,如果还要再上一层的话,可以看一下专著或有关外国著作。仅供参考。

国外精品法学入门读物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29.50
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 2900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590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2050
德沃金:《法律帝国》 1850
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 1150
詹宁斯等修订:《奥本海国际法》 上2900下4900
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 1650
贝靳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 1950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 4900
加洛法罗:《犯罪学》 1950
韦德:《行政法》 3250
科宾:《科宾论合同》 上3100下3500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 1100
莫里斯:《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 上中下8400
劳森:《财产法》 1350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1950
马科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盖斯特:《英国合同法与案例》 2500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
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 2100
吉尔摩:《海商法》 上下6500
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 1935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上1900下3100

丹宁著作: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Freedom under the Law,1949 《法律下的自由》
The Changing Law ,1953 《变化中的法律》
The Road to Justice , 1955 《通向公正之路》
The Discipline of Law 《法律的训诫》
The Due Process of Law,1980 《法律的正当程序》
What Next in the Law , 1982 《法律的未来》
The Closing Chapter, 1983 《最后的篇章》
Landmark in the Law 《法律的界碑》

⑤ 我国著名的法学家都有谁

法学理论

张文显 朱苏力 贺卫方 葛洪义 舒国滢 沈宗灵 孙笑侠 卓泽渊 李步云 刘作翔 付子堂 孙国华 信春鹰 郭道晖 郝铁川 吕世伦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龙 刘瀚 谢晖

法律史

曾宪义 张晋藩 武树臣 何勤华 陈盛清 范忠信 邱远猷 吴建璠 杨一凡 杨永华 俞荣根 韩延龙 怀效锋 霍存福 刘海年 倪正茂 高恒 蒲坚 朱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周叶中 许崇德 韩大元 胡建淼 胡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罗豪才 马怀德 陈云生 方世荣 张庆福 张树义 莫纪宏 浦增元 童之伟 王名扬 王叔文 吴家麟 肖蔚云 杨海坤 袁曙宏 张光博 朱维究

刑法学

高铭暄 马克昌 赵秉志 张明楷 陈明华 陈兴良 曹子丹 储槐植 顾肖荣 何秉松 梁华仁 罗大华 欧阳涛 曲新久 阮齐林 苏惠渔 康树华 张智辉 周道鸾 卢建平 王作富 何鹏 姜伟 孙谦

民商法学

江平 梁慧星 吴汉东 王利明 孙宪忠 王卫国 赵旭东 郑成思 魏振瀛 崔建远 刘春田 刘凯湘 石少侠 司玉琢 覃有土 顾功耘 郭明瑞 龙翼飞 吴焕宁 夏吟兰 徐学鹿 杨大文 杨立新 杨振山 马俊驹 沈四宝 巫昌祯 关怀 范健 尹田

诉讼法学

江伟 陈光中 徐静村 樊崇义 龙宗智 陈瑞华 陈卫东 卞建林 陈桂明 顾培东 景汉朝 刘家兴 沈达明 宋英辉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亚新 杨荣馨 张卫平 周国均 左卫民 谭兵 李浩 常怡 严端 崔敏

经济法学

杨紫烜 李昌麒 刘隆亨 刘文华 漆多俊 邵建东 史际春 徐杰 张守文 种明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国际法学 韩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劲松 陈安 董立坤 龚韧刃 黄进 李双元 刘楠来 饶戈平 芮沐 张乃根 周忠海

军事法学

丛文胜 顾德欣 李昂 图们 张建田

⑥ 如何才能使宪法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施

《宪法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讲义整理
最近有很多事情缠身,很久没能回到我的小屋,心中有一丝淡淡的歉意.于我而言,小屋是一种牵挂,一份惦念,她像一个久违的却忠实无比的朋友,在我忙碌时静静地观望着,在我艰难时默默地支持着,在我欢欣时含蓄的微笑着……无论我是否来过属于我的这片网络空间,她都一如既往地等待着,期冀着,永无一言片语却胜万语千言,我知道,我只会短暂地离开,却无法永久地将她抛弃了.
前段时间虽然忙碌,还是利用少得可怜的闲暇学习了一些东西.《宪法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专题讲座,是前段时间开常委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胡锦光来机关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全体干部职工作的讲座,当时就记录了下来,前几天才整理出来.
讲座中提及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选择宪法.
教授讲到,我国是在1999年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什么要“依法治国”,浅显地讲,是因为一个社会必须要有秩序,生活在有秩序的社会,人权才有保障.道德的说教、宗教的规则、人的意志、潜规则、法律规则都可以形成秩序.相比较而言,法律规则更优越,具有正当性.优越并不是说十全十美,有缺陷,但和其他规则相比还没有找到一种规则比法律规则更好.全国人大制定法律是在充分的民主之上,具有可预见性、明确性、法定性.

⑦ 宪法对于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宪法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讲义整理
最近有很多事情缠身,很久没能回到我的小屋,心中有一丝淡淡的歉意。于我而言,小屋是一种牵挂,一份惦念,她像一个久违的却忠实无比的朋友,在我忙碌时静静地观望着,在我艰难时默默地支持着,在我欢欣时含蓄的微笑着……无论我是否来过属于我的这片网络空间,她都一如既往地等待着,期冀着,永无一言片语却胜万语千言,我知道,我只会短暂地离开,却无法永久地将她抛弃了。
前段时间虽然忙碌,还是利用少得可怜的闲暇学习了一些东西。《宪法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专题讲座,是前段时间开常委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胡锦光来机关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全体干部职工作的讲座,当时就记录了下来,前几天才整理出来。
讲座中提及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选择宪法。
教授讲到,我国是在1999年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什么要“依法治国”,浅显地讲,是因为一个社会必须要有秩序,生活在有秩序的社会,人权才有保障。道德的说教、宗教的规则、人的意志、潜规则、法律规则都可以形成秩序。相比较而言,法律规则更优越,具有正当性。优越并不是说十全十美,有缺陷,但和其他规则相比还没有找到一种规则比法律规则更好。全国人大制定法律是在充分的民主之上,具有可预见性、明确性、法定性。
为什么要选择法治和宪法?是因为人民不可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近代以来,实行的都是代议制,或者说间接民主。国家权力是特殊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强制力,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和无法和国家这种特殊组织比较,国家权力是保障人权的最有效力量。其消极方面,一是滥用,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国家权力必然会被滥用,所谓绝对权力绝对腐败,掌握国家权力的领导,如果权力不受监督,必然腐败。二是扩张。权力会越来越大,人们都喜欢把权力行使到极致,国家权力会一直行使到遇到界线为止,界线在哪里,国家权力就会在哪里停下,如果不划定界线就会无限扩大国家权力,国家权力越大,人权就越小。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大权力的保障人权,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较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只是在形式上做到了保障人权,是私有制,有产者的权力会充分体现,无产者的权力表现上有,实际上没有。
再者,实行代议者必然要有优秀的代表,而优秀的代表是人,这就需要对人性作出判断,人性是善是恶?是天使还是魔鬼?其实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但制度设计有一种假设,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法律了,依靠道德觉悟就有秩序了。反推过去,社会秩序的形成必须要有规则,制度的设计假定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样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更为有利,法学和经济学上都有理论,讲人的自私性。例如分粥故事。粥的数量是人限的,让德高望重的人分粥,很可能他自己和他好的人吃得饱,其他人吃不饱;如果让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分,再让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监督,往往是分的人和监督的人吃饱了,其他人吃不饱。最佳选择是无论是谁分,他最后拿,把希望寄托在规则上而不是某个人身上。这就是法律规则起的作用。封建社会期待清官出现,是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制度设计把希望寄托在制度上。合同制定得越详细就越抑制了人类魔鬼的一面。法制是用法来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权力,在保障国家权力方面,首当其冲是宪法,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的理念原则规则来具体化,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主要的控制国家的权力的法里的最主要的法。法治对我们的重要性,在法治中宪法的重要性。宪法是人权保障书(马克思),宪法是写满人权的纸(列宁)。字里行间和宪法背后写满了人权。宏观上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基本理念。所有的法律都是为了保障人权。最终达到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人,人的尊严是国家的最高价值。也是宪法的最高和根本价值。人的尊严如何达到?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权有保障。
教授讲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宪法如何确立这些基本原则的?
(一)通过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
1、授权原则。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或称公权力,与个人权力是不同的。一是权力的来源不同,由权力的来源不同,决定了权力的范围不同,行使的规则不同,每个人的人权是与生俱来的,人权即人之为人的权力。国家权力是宪法和法律当中明确授予的。个人的权力是法无禁止即自由,规定和没有规定的是有差别的。写在法律里的,相对而言,就有了义务的问题。例如公民有劳动的权力,则国家有提供劳动机会的义务。公民的权力相对的义务主体就是国家。个人权力与国家权力的范围是不同的,法律没有规定的就是没有,越权无效。授权原则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是限权原则,用这个来控制国家机关的权力。授权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是限权原则。
2、宪法保留和法律保留原则。
宪法规定了很多公民的基本权力,我们的自由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宪法中规定的公民自由是不能限制的,或者,宪法中规定的某些自由是绝对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是绝对的(宪法保留),比如良心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思想自由,不能通过立法去限制精神层面的东西。行为表现出来的那些自由是要受到限制的。比如宗教信仰,对于你信不信是绝对的,表现出行为的时候是要受到限制的。法律保留是公民(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基本权力,什么是基本,是最低限度的标准,最低限度的权力的范围。如果少了,人就在国家中不是个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力,要受到限制,但是,谁来限制,如果谁都能限制,权力就没有保障了,所以把这种限制权保留给法律。这就是法律保留。2000年立法法,第八、九条写明了法律保留的范围,其他法律文件不能规定,规定就是无效的。例如收容谴送范围。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只有法律才能限制,国务院没有权力。国务院废除了收容谴送办法,因为只有法律才能限制人身自由权。
3、权力分工原则。
我国不实行三权分立,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每个国家和每个国家不同,三权分立首先一分为三,在一分为三的基础上互相对抗,达到平衡。我国没有三权分立,但有国家权力之间的分工。西方是对抗关系,我们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关系。地位高不等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人大常委会,人大行使立法、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和监督作用。是监督而不是代替,一府两院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权力分工实际上是对国家权力的一个制约,虽然反对三权分立,但是不反对权力分工。
4、正当程序原则。
行使任何权力都应遵循正当程序,中国人对于有没有权力非常重视,对于已经有的权力怎么行使是不重视的。程序有其价值。例如听证程序。程序的价值是公平、克服理性缺陷,保留大量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力,比如,当事人的知情权、申诉权。
现在的法律条文是法定程序,而不是正当程序。法律中对程序的规定相对简单,尤其是比较早的法律。当年的制度中有一个要“罚态度”。态度不好成为加重处罚的情节。现在回想,那个制度非常可笑。
正当程序最基本的是两条,一是重大问题必须听证,二是决定如果不利于对方当事人,在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事前告知,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充分说明理由)例如教育部在考试之后订立考试标准,是违法的。正当性是人类的基本的理性。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必要的情况需要牺牲一些效率保证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5、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权力就意味着国家机关的基本义务。国家和公民是一对概念。人有无数身份,每一个身份都有权利义务。
6、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有限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国家三者之间分离。公民处理不了的问题,社会处理,公民和社会都处理不了的,国家才去处理。这样就有很大的空间由社会自身处理问题。例如网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强大的力量。
7、合法性审查原则。特别是对行政权的合法性审查。例如行政复议原则,法规备案审查原则。例如地方性法规如果违反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合法性判断。审查判断的权力应当是在人大常委会。
8、合宪性审查原则。未来合宪性审查制度必然会运行起来。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案例,需要依据宪法来判断。例如男女退休年龄不同。
9、比例原则。这是任何国家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三个子原则,一是妥当性原则,即我们认为国家机关在采取行为时是否是滥用,判断的标准是能够达到法律的目标的。手段与目的之间要成比例。如何判断权力是否滥用,先把达到的目的找到,手段能对应到目的的就不是滥用。手段和目的之间要成比例。例如,深圳大学规定食堂内男女不能互相喂饭。要看其是否违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最小损失原则。是第一个子原则基础上的深化。例如杀鸡方式让鸡死的痛苦程度不同。三是利益衡量原则。例如有错可纠可不纠。
10、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产生的根据是任何一个行为的产生有一个确定力。例如某人开饭店在工商局领取营业执照,后工商局又收回,则工商局就要赔偿此人。信赖利益保护在行政法中作了明确规定,是对国家机关的一个制约。
(二)通过保障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
1、法律的正当性。
2、公定力原理。是指所有国家机关在作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制定一个法律文件的时候,一旦做出就被假定为合乎宪法和法律的。两种可能性:一是违反宪法,二是符合宪法。只有有权机关作出判断之后才会知道。这样不行,必须做个假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旦制定是符合宪法的,是有效的,全国人民都应该去遵守,这就是公定力。推定合法即公定力原理。是保障公权力的有效运行。
3、优益性原则。是物质条件上有充分的保障。
4、优先性原则。指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在行为上的优先性。社会主义原则必须配合协助工作,行为上具有优先性。
5、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强制执行,保证权力的实现。
教授讲的第三个大问题是:宪法通过法律的实施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制度性保障,没有法律的具体化,宪法的规定是做不到的。例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议论自由,界限在哪里,需要法律来具体化。法律要具体化为法律权力,但要依据宪法的理念原则,与宪法保持一致,否则无效。所以法律的实施就保障了宪法的实施。在这种方式之下,法律实施就意味着宪法在实施。我们和宪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不到,但实际上,光有宪法没有法律就会出现问题。宪法是为了保证法律是能够保障人权的。我们不能仅仅从法律层面理解法律,还要从宪法层面去理解法律。光看法律就理解不透。道理就在于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例如,取缔上海孟母堂私塾的案例。北京离异父母因孩子是否去学校读书争监护权。这两个案例要从宪法层面去分析。一受教育是自由,也是权利。现代以来,1919年以来,德国魏马宪法,规定受教育是一种义务。为什么国家有权强制性地要求公民接受教育?有的理论是从人的社会性考虑,不接受教育就会给社会增加负担;有的是从父爱主义的角度考虑。取缔孟母堂违反了教育的义务性。把孩子放在家里接受教育也不行。手机污辱县委书记的案例。如果不从宪法层面分析就分析不清楚,有两种权利的冲突。一是表达自由,二是侵犯人格尊严。这里有个界线,界线叫做是否会带来明显而即刻的威胁。例如藏天朔被评为十大丑星之首。网站被罚五万元。按宪法不应该罚。公众人物应当接受公众的评论。例如禁讨区的设定。从宪法层面分析,乞讨是一种权利?或自由?而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所以乞讨只能算一个自由,是个什么自由?首先是个人身自由,是在北京乞讨还是在太原乞讨?只有损害公共和他人利益时才能限制他。限制他是因为他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乞丐的身份。乞讨是一个选择职业的自由。
在这里,教授提到钟南山的观点:以人为本,是以好人为本还是坏人为本,对坏人的宽容就是对好人的残酷。但好坏是道德标准不是法律标准。当一个人违法时要根据其性质进行处罚,但没有违法是不能限制的。
流浪人与犯罪分子之间只有一水之隔,这也只是身份性的观点,没有成为犯罪分子之前就是合法公民,应当保护而不是限制。收容谴送制度被废止就是因为其对身份进行了限制。公民不分普通和特殊,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宪法对社会发生作用的主要方式就是依据宪法制定法律,法律体现宪法的理念和宗旨。宪法直接发挥作用是不多的,但法律发挥作用是宪法在主导的。把宪法理解透才能把法律理解透。
讲座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违宪审查是宪法影响社会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一)合宪性审查与合法性审查的界限。
这个问题教授主要是举例讲解的,例一是,男女退休不同龄可以从宪法层面理解。德国民法典规定,夫妻二人都是孩子的监护人,意见不一是夫妻二人先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以父亲的意见为准。德国基本法规定男女平等,但这部法律不平等。违宪了。例二是日本刑法对于杀人罪的规定:杀人者对被杀者无血亲姻亲关系。晚辈杀长辈一律加罚。但宪法规定人人平等,所以这是违宪的。
当法律文件是否违反宪法遇到挑战时,宪法才出现。第二种情况是,宪法中有规定,但法律没有将其具体化。宪法发挥作用的第一种方式是透过法律去发挥。违宪审查这颗牙不咬人。
(二)中国的违宪审查。
2001年由最高法院冒名顶替上大学案,引出“宪法司法化”这个概念,这是绝无可能的。基本条件是,法院要有权解释宪法,但法院是无权解释宪法的,法院具有无比的社会公信力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但目前并不具备。
中央批示:宪法司法化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对原有的作法进行改造,完善起来。让宪法有充分的尊严,对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整个讲座用时两个小时,有很多问题未能深入展开,但通过教授的讲解我对宪法的认识加深了一些,笔记虽然记得比较凌乱,加之没有及时整理,所以有很多内容回忆不起来了,不管怎样,把讲座放入我的小屋,日后再看时,定会再引发不少的启示。

热点内容
2017婚姻法婚前买房 发布:2025-02-06 23:41:18 浏览:868
怎么样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22:18:27 浏览:266
宋疃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22:11:37 浏览:186
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6 21:11:45 浏览:162
民事诉讼法监督程序 发布:2025-02-06 20:10:29 浏览:603
章程适用合同法吗 发布:2025-02-06 20:08:19 浏览: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难证明 发布:2025-02-06 19:31:09 浏览:839
上海对外经贸法学调剂 发布:2025-02-06 18:04:15 浏览:464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