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学派
Ⅰ 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古典学派的精髓是什么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绝对没有问题!!
Ⅱ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中国儒家伦理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先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的伦理学说的提出,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初步建立的标志。孔子伦理学说的内容极其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以“仁”为基本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二是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对“仁”的本质含义解释是“爱人”[①],并把“仁”与“孝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爱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原始社会氏族血亲之爱自然感情的遗留,孔子把血亲之爱延伸到一切社会群体,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③]把“爱人”扩大为社会人际关系遵行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儒家伦理学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中国封建道德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组成的规范体系,“三纲”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忠君”、“孝亲”思想,“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意识及其规范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之后,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阐发,形成了一套内容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有关这方面著述甚多,可谓汗牛充栋。
秦汉是儒家伦理学说走上政治化、社会化的时期。汉代中叶以前,这一学说就对封建法制不同程度地产生过影响。自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儒家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包括“德主刑辅”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成为历代治国的指导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要点是:(1)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三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这三种关系中,君、父、夫处于主导地位,臣、子、妻分别处于从属地位。“三纲”是封建道德的纲领。(2)仁、义、礼、智、信等“五常”,是封建道德的准则。“仁”是指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义”是指对不同的人所赋的不同义务,“礼”是指行为方式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智”是指道德意识,“信”是指道德实践。在“五常”中,“仁”被称为“五常”之首[④],“仁”和“义”合称为“仁义”,是“五常”的核心。(3)基于“三纲”的要求,“忠君”、“孝亲”和“贞节”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规范。“忠君”居于封建道德规范之首,要求全体臣民对君主绝对服从和效忠,《宗经》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于忠。”“孝亲”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经》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孝亲”是效忠的基础。“贞节”是专门为妇女制定的道德规范,反映了家族主义观念和轻视妇女的思想意识。(4)基于“五常”的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要贯彻“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夫良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些各有其情、互负义务的精神。(5)从仁义道德的要求出发,君主要施行“仁政,官吏要克己奉公”、“爱民如子”,人与人要讲信修睦,扶弱抑暴,奉行恕道。
Ⅲ 儒、法、道三家学派有什么不同
儒家讲究的是仁制,礼制,用仁义礼去影响。
法家讲究的是法制,规章制度大于一切。
道家讲的是小国寡门,老死不相往来。
浅显一点的理解就是这些,当然三个学派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Ⅳ 儒,道,墨,法家,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哪一家是消极的治理好一个国家
道家是比较消极的。
Ⅳ 儒 法 道 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给你比较详细点的解答——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Ⅵ 儒道墨法兵哪个学派最适合当时社会历史发
乱世当法兵相济,依法治国,以兵平乱。明世则儒法结合,依然依法治国,以儒教世
Ⅶ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
大体而言,儒家重文,希望以仁义之道来治理社会,目标是王道;而法家重武,重力,希望以农业的发展,军事的力量来治理社会,目标是霸道。
在具体的策略上,儒家认为有行政,有法律,只能做到“民免而无耻”,即让人民不做乱,但无法养成羞耻之心;而以仁义伦理来治国,则“有耻且恪”,能从根本上来使社会向善。
Ⅷ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儒、墨、
(1)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2)法家学说。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3)墨家指出的“兼爱”等一些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 (4)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大一统”理论,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5)变化: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开始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封建礼教,儒家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动摇。 (6)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举例: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 助于克服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Ⅸ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一、儒家: Ⅹ 儒道法墨思想之间有何不同
儒家: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礼是仁的规范,提倡为了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献身。仁的思想推行于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礼治。整顿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们应该修身、齐家,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