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华民族共同体道德

中华民族共同体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05 14:33:22

『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几个层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作为人的共同体和作为文化的共同体)两个层面。
扩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涵和外延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作为人的共同体和作为文化的共同体。无论是作为人的共同体还是作为文化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结构上都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作为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指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今天,指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有56个民族成员,56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供参考。

『贰』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

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2)中华民族共同体道德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好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

坚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

『叁』 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谈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工农共同体意识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3

『肆』 运用发展的的观点看问题,如何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

中华民族是有56个民族凝结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在发展的时候呢,应该有共同发展,才可以打造成一个稳固的一个共同体。

『伍』 助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古诗

1、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释义:在塞外郊野宽敞的军营帐幕里,摆满了精美的玉液佳肴,边塞的兄弟民族和唐军共同庆贺、慰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2、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释义:九月的天山寒风凛冽,似刀割脸,连城南的猎马都紧缩寒毛。“风似刀”是夸张的比喻,突现边塞地区周天寒彻、冷风刺骨的严冬景象。将军纵博场场获胜,赢得了少数民族首领的貂 鼠袍。

3、《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南宋军队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4、《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释义: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释义:一万个人拿起弓箭,共同射向同一个目标,目标不可能不被射中。

『陆』 教师如何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属性鲜明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传递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相关知识;培养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的不是一般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时代新人的核心素质;树立的不是一般的理想,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政治要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素质,只有政治强,才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的“高度”和“纯度”,用信心定力夯实青年学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一方面,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认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政治信仰要有“纯度”,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并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要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上保持政治定力。

『柒』 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全面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华民族认同,二是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识与维护。

2、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3、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4、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形式、深化内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

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全面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评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简短内容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简短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全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全国各族人民、所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必须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高度自觉、自豪的心态和热情,积极主动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什么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那么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全面理解这个崭新的概念,建立起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包括什么

如下:

1、全面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华民族认同,二是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识与维护。

2、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3、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4、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形式、深化内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

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全面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

热点内容
怎么样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22:18:27 浏览:266
宋疃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22:11:37 浏览:186
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6 21:11:45 浏览:162
民事诉讼法监督程序 发布:2025-02-06 20:10:29 浏览:603
章程适用合同法吗 发布:2025-02-06 20:08:19 浏览: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难证明 发布:2025-02-06 19:31:09 浏览:839
上海对外经贸法学调剂 发布:2025-02-06 18:04:15 浏览:464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