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侧面杀人读后感

道德侧面杀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2-05 14:40:15

A. 杀人鲸读后感一百字

怎样写读后感:
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话,结尾用别人的评价.第一段写故事梗概,后面写我的感受.还要有自己或客观的对重要人物或你喜欢的人物的评析.
我的看法:给自己的文章定一个主题,要求深刻又积极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景的能提升到热爱大自然,写情的能提升到.是伟大的,写人就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B. 《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作者小传阿加莎·克里斯蒂【英】,举世公认的小说推理女王,其作品英文版及翻译版销量达10亿册之多,《无人生还》读后感。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韦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其第一部小说为《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此中塑造了一位可爱的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1926年,又推出了其成名作《罗杰疑案》,1952年其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经久不衰!以下是个人对这部经典作品的一点浅评!望不吝指教,从各自侧面、角度给出评析!《无人生还》读后感内容提要一、天上的大馅饼突然间砸中十个身份各异“幸运儿”,莫名的免费超级豪华知名孤岛游,似乎熟悉的邀请人,想想这必是一次充满欢愉,惬意的旅程!二、遍查全岛,除其十人外,完全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藏身之处!不具备任何案后逃生的条件!近乎完美、巧妙的杀人设计——十个故事人物>悉数死亡,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议中发生…给警方留下一个“嵌套死循环式”的悬案!思路设计、框架提纲1、剧中人物的具体情况介绍(包括身份、职务、特点、联系),影映作品展开的线索,看似冗长乏味的叙述,实则是埋有隐晦的伏笔2、由一碟审判录音公诉,十个故事人物的接连神秘离奇死亡,映射小诗,彼此猜疑!(室内摆设的布置、死亡方式、人物即时,事后的心理入微的描写)3、始终挥之不去的谋杀疑云,究竟这是怎么回事?是上天的无意玩笑,还是人为的蓄意谋杀?每个人疑意重重,心态失衡!下一个会是谁?4、警方第一次陷入一个自立自破的两难困境,这注定又是一个千古疑案…5、罪犯漂流瓶解疑,真相大白,喔!原来如此,好一个杀人于无形的副本!跟随子吟掘亮点一、一部没有侦探的侦探小说,酣畅淋漓,水到渠成的心理描写,将阿加莎自己一贯的写作风格、特色——‘犯罪心理学’发挥到了极致二、精彩的情节设置,生动的对白描写,极致的心理捕捉同时这部作品已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兴趣的亲们可以自己下载观看,改编得还是可以的!相信加上影视的音效,图像,剧情衔接等技巧的搭配、结合,一定能给你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冲击,帮助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的精髓!空间标签:知识因沉淀而更具个性化,因分享而更具大众化

C. 无人生还读后感 短一点50-150字即可

读《无人生还》有感
以前一直很喜欢读关于推理类的小说,因为这很惊险,很刺激,能带给人新鲜的感觉,喜欢有惊喜,喜欢有期待的感觉。随着一层层薄纱被揭开,随着一层层迷雾被推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喜出望外的感觉总是让人舒服,又惊奇。每次读一本推理小说,总是会受益匪浅,越看越喜欢。
荒岛上仅有十个人,其中有一个是凶手。但他们接连死去,无人生还。那么谁是杀人犯?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后,还能使自己的杀人计划照常实行?他(她)为什么杀人,又为什么给自己也贴上死亡标签?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显然把自己逼入了创作的险地。面临此景,侦探小说作者有两种选择,一是用天才的构思自圆其说,另一就是假托“心理悬疑”“奇幻”一类低劣手段胡说八道。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这首英国的古老童谣成了贯穿小说的线索。十个被害者先后像歌谣中描述的那样死去,使之带有谶语的色彩。它使这小说的文字冷飕飕的。你的耳旁似乎总有一个呓语式的童声,它在轻轻吟咏这歌谣,那漫不经心的声调中带着一丝死亡的气息,犹如在童真的面庞上忽然出现嗜血的表情一般,让人在极端的对比中感到无形的恐惧。
从风和日丽到惨雾弥漫,小岛由度假胜地变成了人间地狱。这部英国的小说,会很容易地让你联想起英国的天气:多雨、阴冷。暗夜中的大海隐去了波澜壮阔的一面,冷峻地窥视岛上的一切。当海边也成为谋杀现场之一时,从沙滩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忧郁,让人担忧死亡之吻的再度来临。尼罗河上的扑朔迷离,扰乱的是读者的智慧,而《无人生还》中的大惑不解,扰乱的是人们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恶的。在谋杀案中,几乎每位出现在现场的人都有作案动机。克里斯蒂在对每一位嫌疑人加以排除时,都顺便嘲讽着他们的阴暗一面。凶手预先在留声机中放置了录音,在众人上岛后逐个宣布了他们的罪状。原来每位上岛者的心头都藏有一个秘密:军官为了泄私愤故意将下属派往危险之地;医生醉酒后动手术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儿为了帮情人获得遗产故意制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岛变成了审判之所。
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其多年来已无法承受罪恶感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从不曾以自己的罪错为忤;还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无论怎样,从贵族到底层,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装扮,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渴望生命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脱则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脱。
如果说“波洛三部曲”里还有波洛的幽默作为调剂,那么《无人生还》则从头至尾充满压抑的悲腔。克里斯蒂的嘲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声色俱厉的批判。同时她也变得更无情——那首童谣无异于一份判决书,将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场,先让他们看到黑洞洞的枪口,而后蒙上头罩,再将枪口抵上他们的额头。那种等待中的煎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许,当你在深夜读这本书时,会听见他们大口的喘息声。
“他们究竟是谁杀的呢?”直到小说临近终结,这谜团一直困扰众人。最后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开了谜。真正令人吃惊的,不是行凶者那难以为人察觉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动机。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剖白中无法抑止,海中的荒岛犹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错的反思中变得无所凭依。文明在小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放地万物萧条,无人生还。这部小说在此时变得深刻起来,当后世的读者一再感叹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写作技巧时,似不应忽略她笔下流露的哀叹之声。

D. 伊索寓言杀人凶手读后感

伊索寓言杀人凶手读后感:对于有罪的恶人,不论在地上,空中还是水里,都不会安全。
从未见过狮子的狐狸:有只狐狸从未见过狮子,后来有机会见到了。第一次见着惊慌失措。第二次见着仍然害怕,但不如前次那么怕了。第三次见着,竟然壮起胆子走上去和狮子攀谈起来。
熟悉了,就不那么怕了,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大抵是这样。

E. 马加爵事件读后感

外面正下雨,小小的,密密的,看着在房间外轻摇的叶子,忍不住想起马加爵,记得他事件刚发布时,还没有太大的反应,可现在却不自觉的痛心他,看了好几遍他的遗书,脑海是他让我感觉字字含血带泪的话语:他不想杀人,他不是坏人,他受尽了欺凌,是残酷的现实让他这样,周围的人都太无情太冷漠,给他的只有白眼和屈辱,而被关心的滋味他也许未曾领略过。他有朋友吗?他以为有,然而,最后他却发现那人是如此的虚伪与可恶,他也和别人一样歧视着自己……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人格尊严是彻底的一文不值,因为被世界抛弃被冷落加上自尊心被极度践踏,他选择了很极端的做法:杀害了几名同学·很多人都叫他杀人狂魔,可是要知道杀人那一刻他需要多大的胆量、他该是何等的愤怒……

从昨晚开始到现在一直和朋友讨论着马加爵,几乎都说他该死、心理变态、神经病、脑不好、死了是好事……我无法理解他们的看法,只能拼命的说马加爵不坏,他们说我傻说我懂什么说我还小看不到事情本质,我不认同,对于马加爵我感到的是痛心,看着他的遗书,鼻子会酸,看着他的照片他的没钱买鞋子的情况我很震撼……

马加爵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是囚服;

马加爵是个孝子,不忍父母伤心;

马加爵偷偷做苦工却欺瞒父母说过得很好;

马加爵在大冷天只能洗冷水澡;

马加爵一天只能吃两个馒头

马加爵受屈辱、歧视了;

最后,马加爵杀人了,他受到社会无限的的谴责……

可是要是在杀人前他能听到一句窝心的话、得到一点温暖,他还会那样做么?我想不会。

我知道被杀害的同学的家长会悲痛欲绝,我也因那几条生命的逝去感到无奈,祈祷他们在下面过得好。

希望大家可以从马加爵得到得到一点点启示:不要瞧不起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任。

在我们受到排斥、侮辱时,不要太难过太在意他人的说法,善待自己与他人。

愿马加爵和那四位同学,安息。

风,还在吹,雨,继续的下……

F.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800字左右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个社会上,在日常,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约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它是什么?它就是道德,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现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文明网、我们的文明等等网站都在宣传关于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什么是道德呢?
对于我们来说:
在家:洗衣做饭,叠被扫地,自理自立;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学会感恩;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在校: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尊敬师长,知礼重节;交流谈心,节日联欢,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积极参加活动,认真完成任务,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在社会上:帮助孤寡,做“爱心天使”;参与社区清洁卫生,做“社区义工”;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使者”。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散发出它那迷人的清香。
道德,是一种爱心,当别人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道德有时是只是种诚信,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做生意。
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
俗话说言必信,行必果 满招损,谦受益。
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是需要我们一生去不断学习的。
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但有些人却说道德就是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八荣”要求就是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有“八耻”言行的人就是缺德的人,是可耻的人。人是躯体和心灵组合而成的,没有精神,没有道德,没有荣辱是非的人是一个残缺的人。
现在的人太不道德{尤其是个别政府官员}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他们做到了吗?现在的公款吃喝、吃完原告吃被告、贪污等等等等好像成了流行时尚,还有医院、药厂,我一个消化不良医生给开了三种进口药,一种美国的,一种德国的,还有一种澳大利亚的,花了500多元人民币,现在谁还看得起病啊。
如果我是政府官员绝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有的同学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确,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了,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就不难发现,凡是事业有成的人他们都十分注重文明礼仪。事实上,越是懂文明礼仪的人,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的态度,又怎么能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应该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吧。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
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上课时要提前到教室进入准备状态,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搞好教学活动,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不能视而不见。另外,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监督岗及其他人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求人帮助之后,一定要说:“谢谢”。如遇他人求助,应尽力给予帮助,如不能解决时,应说:“很抱歉。”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汽车、火车,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不要争抢座位。
同学们,文明礼仪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按学校要求坚持训练,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善,从不因微小而暗淡,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2009-06-19 为什么说道德非常重要?一句名言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有一种道德叫敬业。文中的那位老师身体不舒服,但是为了给同学们上课,他坚持着悄悄的和病魔作战,最终倒在了讲台上,这为老师是多么伟大。
有一种道德叫奉献。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楼房剧烈的摇晃着,在这一瞬间老师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想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这一瞬间,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多么伟大。官兵们也不顾自己的生命,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救人,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总是先想着别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人们没有感觉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他们上空盘旋吗?
有一种道德叫孝道。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你做的每一件事还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种道德叫诚信。在生活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如果你没有办到,别人就永远都不会相信你了。一个人连诚信都没有,那么他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今天我读了《中国小记者报》上有篇好文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做敬业的人,奉献的人,讲孝道的人,讲诚信的人!

G. 求一篇两个中职生触犯法律额案例的读后感。700字左右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晚餐在校同桌饮酒后,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其中3位封门堵道,一位大声地对学生喊叫:“弟兄们,快把你们的钱物交上来,若谁顽抗脱逃,就要谁的狗命。”他一边说着,一边就揪住1位学生,把他打翻在地,并掏出匕首对准他的脖子,在场的其他学生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办才好,不得不乖乖地把自己的钱掏出来。当晚,他们采取这种强制手段,?共收取了人民币48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作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支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律。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只对几种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犯罪负刑事责任。达到这种年龄的人,虽然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毕竟尚小,社会知识缺乏,对不少犯罪行为还不具有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把他们负刑事责任的范围控制在几种重大犯罪之内是适宜的。”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他们是罪有应得。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把中学生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此案给我的启示是:第一,作为班主任,不能只管教不管导,上例就是很好的教训。要在平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并根据这个主题多开展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轻德重智。第二,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法律禁止做的,什么是法律规定必须做的,什么是提倡努力去做的。使他们通过学法用法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第三,校政教处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制报告会,组织指导观看法制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组织学生参加公开审判会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法律的神圣和威严。第四,全校教职工要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共同任务,不能误认为规范教育是政教处、班主任、政治教师的事,与己无关。要严格禁止学生的吸烟饮酒、谈情说爱、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从日常行为抓起,从小事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不良倾向的产生,才能避免违法违纪事件的产生。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鹿苑中学 朱鹤颖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如果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下面是几个真实的案例:一个是发生在2002年的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2002年的四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将自己买来未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灌入一点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同学的课桌上,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同学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只是想让同学吃了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后该同学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同样是2002年发生的一个案件,被告人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某中学的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玩网吧和游戏机,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敲钱,一天,他在该中学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方某很怕,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敲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再就是一个发生在2001年夏天的案例:杜某十四岁,成绩一直很好,他在暑假里,与同学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李某等一伙人,他见李某比自己才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杜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很羡慕李某,于是天天跟着李玩,但是出去玩必须要有钱,李某口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对杜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搞钱”,他们一合计杜某决定到一个他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李某等三人趁同学的父母上班、同学一人在家之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李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到了9月1号,杜某坐在牢房里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多么想背着书包去上学呀,当时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没想到我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后悔呀。”但是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它就要受到处罚。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来源:管理员 时间:2009-12-11 17:40:35 浏览:2372次

案例一:
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负刑事责任。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
案例二:
16岁的中学生刘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案例分析:盗窃父母或近亲属的财物,在是否构成犯罪和处罚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刘某偷盗自家钱财达5000元,数额大,在父母追问时又拒不承认,且把偷拿的钱用于赌博和挥霍,结合这些情节看,刘某应当属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将刘某刑事拘留,这是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过,刘某偷盗的财物毕竟是自己家的,其社会危害性明显比在社会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属于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时,通常会给予较大幅度的减轻处罚。
案例三:
二00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学三位同学乘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某班教室。一名同学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另两名同学接着踹,将教室门板踢下一块,三人乘此钻进教室,又开始毁坏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
案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2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名同学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行为,应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案例四:
李某(男,19岁)、王某(男,19岁)、徐某(男,15岁)预谋绑架某乡中学生刘某、张某,然后向其家勒索现金。于2005年5月8日晚6时许,犯罪嫌疑人李、王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凶器卡簧刀二把,绳子三根,铁棍一根,胶带一卷,预先到达某乡大桥东头第三泻洪口处,另一犯罪嫌疑人徐以去河西玩电脑游戏为由将刘某(男,16岁)、张某(男,15岁)从家中骗出,当三人走到西大桥东头时,徐借口说去桥墩取事先藏在那的钱,将被害人骗至西大桥东头第三个桥墩处,这时躲在桥墩处的李、王手持卡簧刀将二被害人逼住,李用铁棍猛击刘头部数下,刘倒地后王、徐又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将刘的脖子勒住,约一分钟后见刘不动了,又用同样的手段将被害人张打倒,认为二被害人已死亡迅速逃离现场。三犯罪嫌疑人第二天给张某家打电话索款,要人民币五万元。
案例分析:李某、王某和徐某预谋实施的是绑架罪,但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不仅实施了绑架的行为,并且还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以绑架罪论处。这种类型的绑架罪实质上包含两种具体的行为:一为绑架行为,二为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这两种情况在我国刑法中均可构成独立的犯罪,即一般情节的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本案中,李某、王某已够法定年龄,所以应承担完全刑事责任。徐某案发时的年龄为未满16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其不应对绑架罪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对其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承担刑事责任。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让我们每一个同学自尊自爱,遵规守纪,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法制安全办(宣091204) 2009年12月

热点内容
怎么样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22:18:27 浏览:266
宋疃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22:11:37 浏览:186
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6 21:11:45 浏览:162
民事诉讼法监督程序 发布:2025-02-06 20:10:29 浏览:603
章程适用合同法吗 发布:2025-02-06 20:08:19 浏览: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难证明 发布:2025-02-06 19:31:09 浏览:839
上海对外经贸法学调剂 发布:2025-02-06 18:04:15 浏览:464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