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法治社会多少年
⑴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我国法制复建设的基本要求制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这是法制建设的先决条件。
有法必依是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这是法治建设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就是执法机关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违法必究就是任何人不管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存在。
(1)我国建立法治社会多少年扩展阅读: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通过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组织法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⑵ 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具体表现在:
1、公权力机关的退位、归位与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公权力机关退位和归位,理性再定位的过程。但由于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社会组织仍不规范,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往往难以担当起合格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导致公权力的进退维谷。
2、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与法律质量整体上仍不理想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立法质量已在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层级的法律规范质量不高、类型化不够、科学性不足,将执法和司法带入或难以实施,或实施冲突,或实施背反的多难困境。
3、严厉制裁违法行为的要求和期待与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较高之间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当然特征,严厉制裁违法行为是保障法治权威和发挥法治威慑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实中,在一些方面,由于责任设置过低,特别是查处率不高,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客观上造成“逆向选择”、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并导致普遍违法。
(2)我国建立法治社会多少年扩展阅读:
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善:
1、价值建设,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成为社会成员决策和行动的基本指引。
当前人民群众已经有一定的法治意识,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确立。实现人心大治,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着力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理念引领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2、基层调整,使治理畅达“末梢神经”。
体制问题具有决定性。我国传统上从中央到基层的纵向层级化管理体制倚重“生产经营单位”和“基层组织”。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在“最后一公里”失灵的问题。建议以确立社区的法律地位为主要方式,重塑我国社会的基层组织形态,确保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传感”途径畅通。
⑶ 我国确立今后五年法治政府建设路线图,法治政府该如何建设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讲究法治的国家,中国的各个部门也应该坚持“法治”原则。近日,我国确立了今后五年法治政府的建设路线图,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建设“法治政府”。1、贯彻新精神;2、立足新起点;3、明确新方位;4、提出新举措。
1、贯彻新精神首先,我国经过多年的建设,其实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法治社会了,但是依然有可进步的空间,我国政府也将持之以恒地去完成这个目标。在最近的国务院大会中,各位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观念,国家领导也提出了新的理念,而各级政府应该做的第一点,就是贯彻国家的新精神。
最后,我国多年来一直在法治的道路上探索,以前的各项大会中也提出过很多举措,但是这些举措可能不是很适用于现在的中国了,所以建立法治政府的时候,必须要按照政府现在的情况,和百姓们的真实生活,来制定新的方法和举措。
⑷ 我国中国境内全国各地法制社会建立的成果有哪些
人权大幅度提高,可以要求国家赔偿、可以起诉政府、知识版权保护意识增强。
⑸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请大家帮忙回答一下吧。
1996年2月,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号召。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中,这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号召。 早在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始时,党中央就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发展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民主与法制认识与实践不断提高与成熟的产物。
在70年代末,中国主要是从“文革”十年动乱的历史教训来认识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必要性的。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革”之所以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除了前面已分析过的直接原因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 ”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
邓小平在80年代初的一次重要讲话中,又从制度和个人的关系这一理论高度分析了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的历史教训:“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象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从8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开展,中国也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民主与法制的迫切性。改革使人们较清楚地看到旧体制(包括自建国以来长期“无法可依”的状态)的弊端;开放则使人们认识到如果法制不完善,国外或境外的技术或资金就难于进入中国大陆。90年代初,中国宣告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至少就立法而论,近几年来,中国大踏步地增加立法,为迎接“依法治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总之,绝大多数中国人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逐步体会到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⑹ 如何建立法治社会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应是“治民”,而应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⑺ 党的第几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历程: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改,将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七、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⑻ 我国确立法治社会是什么时候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建设社内会主义法治中国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⑼ 如何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一是要深刻领会过去一年来,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改革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建立法治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实际上是“姊妹篇”,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思路的逻辑延伸。深刻领会这一年多取得的成就,对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重要。
二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要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了我们国家政治与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所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也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三是要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总书记在全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的一条红线,是一个管“总”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不断拓展。
四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会指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全会明确指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执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社会建设;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些任务抓住了关键,抓住了当前的突出问题,有明确的思路,有创新的举措,有具体的要求,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
六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会深刻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完善立法工作,制定并颁布了诸多法律,如物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其次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先后设立中国政法、西南政法等哆嗦法制院校培养专业人才;
再次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惩治了一大批不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