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
① 谈谈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过程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
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首先要不断适应改革的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引领和保障改革,即应当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编纂民法典,制定期货法等一系列新法律,修改证券法、票据法等既有的商事交易法,协调整合三资企业法、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等商事组织法,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为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奠定制度基础。
具体来说,一是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减少公权力对私法主体行为的过度干预,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二是依法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全面确认和保障市场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感,鼓励人们在合法的范围内大胆创业和创新,保障市场主体对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期待。三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不仅要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而且还要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树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法律意识。
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也要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的理念,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根本上约束和限制公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权力的正当行使。要扎牢制度的笼子,使权力的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科学、职权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与此相适应,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压缩行政审批权;转化政府职能,合理规范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明确审批的内容和程序,推进政府的信息公开。对市场主体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对政府而言,法不授权不可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化,将监管模式从事前监管转变为市场秩序维护,最终使从事核准、审批的政府机关逐渐从市场的监管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
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裁判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法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监督权,禁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插手案件的审理;需要深化司法公开,构建阳光司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业已生效裁判文书的执行力度,努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② 为什么优化营商环境要遵循市场化法制化原则
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对营商环境涵盖领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将营商环境领域限定在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和退出等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制度规则,如世行营商环境报告设计的指标体系,从可量化、可对比和可改革性的角度,覆盖了影响企业生命周期11个领域的监管制度,即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尚未排名)。这些领域的制度规则是代表性的,而不是全部,比如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用电,也要用水、用气、通信等,只是以获得电力作为代表性领域(见图1)。
广义的理解,除了狭义所指领域外,还包括宏观性的、非制度性的影响要素,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评价指标包括宏观经济、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行政制度、金融市场、人才、创新、环境、教育、科技等领域,具有综合性,几乎涵盖了影响综合竞争力或发展环境的各个方面。
比较而言,狭义的理解,涉及范围有限,没有包括与市场主体成长相关的所有领域,而是限于制度性领域,可衡量可比较,可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框架;
广义的理解,覆盖范围宽泛,具有综合性,但有些领域超出了制度性范畴,也不是制度变革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要素,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不属于制度规范的范畴,营商环境改革通常也不涉及这些领域,而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或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
从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看,大多是从狭义上来理解营商环境涵盖领域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改革领域,覆盖范围更广些。
例如,国家发改委研究组织的营商环境试评价,对标国际、立足国情,在借鉴世行营商环境报告11个衡量领域的基础上,叠加了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北京、上海等地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在对标国际先进的同时,增加了投资、贸易、创新、人才、信用等制度改革领域。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针对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增加了市场主体保护、信用体系、企业注销、公用事业办理等制度改革领域,更加适应我国改善营商环境的需要。
供参考。
③ 疫情以来党委政府在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的政策措施
摘要 疫情之下,政府如何打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疫情特殊时期,政府应当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正确处理法治政府建设、营商环境保障及涉疫案件处理的关系,以良法善治维护营商环境秩序。
④ 如何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先行先试16项法律服务改革创新,致力于把自贸区建设成为全国法律服务业改专革创新的先行属地、粤港澳法律服务业深度合作示范区;成立广州首家粤港合伙联营律所,打造与自贸区产业发展高度吻合的律师服务团队;特邀香港律师参与调解,构建国际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在161个村(社区)实现法律服务站全覆盖,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
⑤ 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什么原则
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具体如下:
1、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2、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
3、国家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依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4、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
5、市场主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履行安全、质量、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遵循国际通行规则。
法律依据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统筹推进、督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相关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明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
国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对探索中出现失误或者偏差,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予以免责或者减轻责任。第八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发挥营商环境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
开展营商环境评价,不得影响各地区、各部门正常工作,不得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任何单位不得利用营商环境评价谋取利益。
⑥ 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坚持什么原则
全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法治化营版商环境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权法治建设。
全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助于促进公共治理现代化。
全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助于建设诚信中国。
全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助于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竞争力与领导力。
⑦ 简述我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如何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
市场化就要来尊重市场规律、自认识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明市场之道。我市正在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让数据“跑路”,用智慧监管代替不必要的人为干扰。我市正按照“先共享,后提高”的原则,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上下”“左右”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