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覆盖

道德覆盖

发布时间: 2022-02-06 06:00:17

① 中国如何走出道德困境

2016年春运大幕已经拉开。图为志愿者在北京西站站前广场为旅客服务,倡导文明出行。新华社发
新春临近,亿万国人已经进入“春运”周期。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和外出旅游的人群中,种种不和谐的“小事”又一次集中爆发:“中国式过马路”、在火车上抢座位、用酒店毛巾擦皮鞋……
每到节假日,总有与节日气氛相悖的不文明事件抢占新闻头条,一次次拷问着国人脆弱的公德意识。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事件已经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中国旅客在泰国航班上大吵大闹、在埃及神庙涂鸦、在欧洲痛打便利店店员……一些网友直呼“丢人丢到了国外”,国际媒体也开始讨论:中国人的文明素质能否与GDP同步增长?
如今的中国,是否面临着公德危机?应该如何看待公共生活中并存的“丑陋”和“美好”?怎样塑造中国人的公德意识和良好形象?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现状:不文明现象让人忧
“去年有一次因为台风天气造成列车晚点,有些旅客不听任何解释,就把我们围起来指责、漫骂,有的动手打人、用安全锤把车窗敲碎,还有人把车票直接摔在了我的脸上。”说起旅客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官淼至今仍心有余悸。
官淼是京沪高铁G13次列车的车长。从2007年开始,她就工作在京沪铁路大动脉上。从普通车、动车到高铁,官淼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国人文明素质的点滴变化。
“现在大多数旅客都能自觉维护好车上的公共秩序,不过还是会有人不太注意,比如,用电脑、手机等看视频、听歌时不戴耳机,声音放得特别大;穿着鞋直接踩在座椅和小桌板上;任凭孩子在过道里吵闹、嬉戏等。”官淼列举了旅客的各种不文明行为。
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王女士也有类似的烦恼:一些读者高声喧哗、吃东西喝饮料、在书本上随意涂画……
“总是有一些不遵守阅读秩序的读者,真的很让人头疼。”面对记者,王女士无奈地摇摇头,“桌子上明明放着‘禁止喧哗’的牌子,我也专门提醒过说话要轻声细语,可他打电话的声调还是那么高。”
如今,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休闲成为重要的娱乐方式。据统计,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接近40亿人次,出境游达1.2亿人次。伴随着“旅游热”,不文明旅游现象不断被曝光。有学者把不文明旅游总结为“五不”: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
2.成因:传统模式难解公德问题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曾敏锐地指出中国人公德缺失的问题。
一百多年后,困扰依旧,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公德缺失为什么会成为顽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倪素香认为,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道德规范是以家族为本位的,重视私德是其主要特色,而社会公德内容则较为贫乏,这与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从现实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打破传统血缘关系的狭隘视野,广泛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必然要由‘熟人社会’迈向‘陌生人社会’,由乡村迈向城市,而当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德规范尚处在建构和培育的过程中。”倪素香说。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也表示,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公共化的开放社会。传统的家族式、地方性或特殊群体性的“熟人型”道德伦理,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开放的公德问题。只有基于健全的现代法律秩序和现代社会的公共价值理念,公共道德才能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形成引领社会发展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对不文明旅游现象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人在两种情况下行为最容易失范——一种是在休闲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时,另一种是脱离了自己所生活和熟悉的群体或习惯时。“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正好符合这两种情形。”
3.解读:极端个案不代表整体素养
“近年来出现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说明公德建设还任重道远,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公德危机’。”倪素香表示,总体上人们的文明意识是不断提高的:“这段时间如果到车站、码头观察一下,你肯定能看到不文明行为,但也会发现互相帮助、体谅的旅客非常多,可以说处处都有真善美;自觉遵守当地风俗习惯、举止文明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公众会产生“世风不古”的印象?倪素香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公德是全民性的道德规范,内容上具有简单性、易行性,如果没有做到,就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造成底线伦理失守。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对一些负面事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加之传播速度快,很容易抓住公众眼球。
“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要具体分析。有些是无心之过,是游客把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带到公共领域中来了;有的则是游客不了解旅行地的风俗习惯所致;还有一种比较恶劣的情况,就是游客素质低下故意为之,但这只是极少数。”中青旅质监合规部总监李广说。
在万俊人看来,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期,公德领域呈现出“感天动地”与“触目惊心”并存的两极状态,既有层出不穷的“最美”人物,也有时而遭遇的“最糟”事件。
“对公德现状的分析评价,必须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武断地做出好与坏的判断都不能使人信服,也是不负责任的。”万俊人强调。
4. 解局:教化与法治并重
“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因为自己的爷爷辱骂公交车司机,而郑重地向司机道歉,司机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不久前,发生在河南郑州97路公交车上的一幕在网上传开,触动了很多人。
“小姑娘的行为说明,公德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同时,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要实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公德教育。”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小锡说。
“除了加强公德教育,还应该完善法治。首先要在法律上明确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其次,应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倪素香表示,针对部分法律难以落实、失德行为“死灰复燃”的现象,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可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不文明行为计入档案中,并与升学、就业、营商等挂钩,让失德者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事实上,相关举措已在逐步推行。2015年4月,《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目前已有4批共16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2015年8月,深圳交警发出第一份行人出行信用报告,闯红灯行为将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倪素香同时指出,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提供更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也是公德建设必要的环节。如配置更多的分类垃圾箱、完善道路规划和建设、改造小区环境等,都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引领作用,有效避免不文明现象发生。
官淼还记得,前几年京沪线上刚开通动车组时,旅客在车厢里吸烟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我们的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宣传力度加强,同时处罚执行到位,旅客基本不会在高铁车厢里吸烟了。相信今后旅客出行的文明程度会越来越高。”

②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2)道德覆盖扩展阅读: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③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品德:品质道德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④ 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网络生活中的道来德要求是现自实中道德要求的延伸。由于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网络已经覆盖了许多人的生活,道德需要跟进作为制约标准之一,这也是虚拟现实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对网络生活的一定的道德要求,亦是人们将网络当做生活重要部分的体现。故它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文明风气的彰显。虚拟中人们如果毫无道德,容易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以言语、行为伤害他人,殃及无辜,从而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和谐的社会环境。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对网民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不像法律具有强制性,但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⑤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二者应如何相互促进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的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

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5)道德覆盖扩展阅读:

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机制,是它能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阻止其发生,具有前倾性,则重治本;而法律则适应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后发制人,侧重治标,二者紧密联系,相和益彰。法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辅导,既要发挥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强制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保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

⑥ 1.什么是道德

答: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道德,从道德精神,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到道德规范,作为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 道德不完全是“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赋予、创造的富有积极、健康、向上意义的精神价值.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只是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类社会的所有规范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渊源于人类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阐释,都贯穿着伦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则.

⑦ 道德有哪些基本内涵

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专、利益分配、法属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它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从道德精神到道德规范,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直接指挥以及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⑧ 道德,会代替人的善性,人的所行所事都来自于道德,以至于对于是否帮助苦难的人,心里想到的是是否道德,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辨上都是独断的,而都是出于独断这一点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内的儒家的共同原则.儒家学说是一道德体系,其中的许多原则属自明性质,非由逻辑论辩可以证明,也无须通过逻辑论辩的形式证明.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此,司马迁早有指出.《史记》将孟子与荀子合传,是有其充分考虑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或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社会政治格局是有变化的,学术的发展也是有变化的.在这方面以法家的论述最为充分,如《韩非子·五蠹》说:“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李斯秦始皇三十四年奏议:“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家的“法”过渡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核心是“仁”.“义”与“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原于历史环境的变化.“义”与“礼”变了,性善论与性恶论变了,但是“仁”没有变,儒家体系的独断性质也没有变.对于此一性质,学术界也早有指出.朱熹在解释张载《正蒙·天道》中“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一句时说:“横渠谓‘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此数句是从赤心片片说出来,荀、扬岂能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所谓“赤心片片”,即表明此问题是由内心自明的,而非推理的.梁启超说:“道家哲学,有与儒家根本不同之处.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以自然界理法为万能,以道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变,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八章《道家思想(其一)》.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东方出版社1996年编校再版.)简洁而准确地指出了儒家学说的人文实践倾向.梁启超先生又说:“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七章《儒家思想(其五)(荀子)》.)所说出发点的小异当即指孟荀二人的论证手法不同,归宿点的全同当即指其儒家本质的一致.

⑨ “道德”的定义是什么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9)道德覆盖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

耿阁认为:“若能较为全方位系统的彻悟老子的思想理论的话其结论大慨(这里只能用“大概”一词)就是这样的,即:“说到永恒的这个“道”它常常是以与同时无间的德无间结合的方式表现为“有大行大为”的这个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时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达到的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那种地步或之境界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说的是:“道”和“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道”和“德”之间是一体的。“道”和“德”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间是整体无间的。无道是无德的。有道是有德的。无德是无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间是“无间整体”“整体无间”之一体的。

⑩ 道德包括什么

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内利益容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道德,从道德精神,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监督程序 发布:2025-02-06 20:10:29 浏览:603
章程适用合同法吗 发布:2025-02-06 20:08:19 浏览: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难证明 发布:2025-02-06 19:31:09 浏览:839
上海对外经贸法学调剂 发布:2025-02-06 18:04:15 浏览:464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
民法自然年 发布:2025-02-06 16:22:48 浏览:542
辽阳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15:42:18 浏览:62
雇佣律师 发布:2025-02-06 15:30:25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