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赎金四
⑴ 子贡的故事
子贡救鲁。
吴国与齐国都是当时的强国。子贡到了吴国,向吴王夫差说:“我听说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以铢两之轻,就会失去平衡。今强大的齐国谋取弱小的鲁国,旨在与吴国争霸。我以为,大王你的地位危险了!现在,如果你救援鲁国,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威望。
征服齐国,可以从那里获得很大的利益,还可以使强大的晋国也不得不听从你。你名义上是救鲁国,实际上是削弱齐国。这种名利双收的大好事,聪明的人是不会有所犹豫的。”
吴王被子贡这一席话说动了心,他对子贡说:“你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我曾经与越国(这时的越国只限于钱塘江流域一带地方)打过仗。越王现在栖身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苦身养士,打算报复吴国。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能把军队派去远征齐国呢!你等我消灭了越国以后,再去打齐国吧。”
子贡见吴王想伐齐当霸主,只是放心不下越国,就进一步鼓动说:“吴国不如齐国强大,如果你把齐国放在一边去打越国,则齐国早已把鲁国灭掉了。大王正准备打起扶助弱小国家的旗号,如果你讨伐小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举动。
要是你让越国继续存在下去,正好向诸侯表示你的仁爱之心。为救鲁而伐齐,再给晋国施加影响,诸侯必然都拥戴吴国,你的霸业就可以成就了。
大王所担心的是越国,我愿意去见见越王,叫越王派兵跟随你去打齐国,名义上是会同诸侯伐齐,实际上是把越国的兵力抽空,大王无后顾之忧,就可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齐国了。”吴王夫差听了非常高兴,要子贡尽快前往越国。
(1)道德赎金四扩展阅读:
孔子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
“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意思是,仲由做事果断,端木赐通情达理,冉求有才能。
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可以看出子贡的优点——“达”,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⑵ 好心办坏事咋办
简单易懂就是先和朋友告知一下。给对方有心里准备等等。其他考虑如何去弥补这些事情了。(看最终对方失去了什么吧。对应关系)
⑶ 未谈拢赎金柯基活活被人摔死,你见过哪些虐待动物的行为
医大的校园里有很多流浪猫,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路过医大,都可以看到有人在喂这些猫咪,在医大出租房居住的时候,晚上的猫叫可以说是很扰民,但是这些小家伙一直都是被温柔的对待。
直到17年五一放假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这些无家可归的毛孩子少了一半,那天早上被外面的吵闹声吵醒,起来出门才知道有人竟然在猫盆里放有毒的火腿肠,地上横七竖八的躺着毛孩子的尸体。看到以后挺心酸的,剩下的小猫被附近居民带回了家。
我们可以不喂它们,但是不要害它们啊。
我小时候村里盛传了一阵偷狗风,半夜偷狗贼都把狗抓走不知道拉到哪里去,于是满村人半夜都不睡觉,等着抓贼,有一天抓到了同村的小偷,他交代狗都送到了邻镇的狗肉馆,听父亲说他们去的时候,有的小狗血淋淋的扒了一半的皮。想想都疼。
事后,大家先是把偷狗的人打了一顿,扭送到派出所了。
⑷ 请问【ZT】什么是真正的道德给你们讲讲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一切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伪道德。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气那么重要,又像空气那么平常。让人感觉不到的空气是最好的空气。让人感觉不到存在的道德,则是最好的道德。真正的道德就是就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道德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好事。
下面有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可以进一步说明: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
⑸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救了别人应该收取报酬,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热血帮助别人请问原话是什么
原话是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2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5)道德赎金四扩展阅读:
孔子的忧虑并不仅仅限于赎人不取偿这种现象,而是认为若类似的情况一再发生,执政者很可能会对此大肆嘉奖、宣传,乃至进行全国推广,呼吁国民学习“先进”,自觉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然而这现象貌似能提升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和公德心,但其实却藏有很大的隐患。
因为,无论是把整体道德水准无限拔高,或是把“私德”上升为“公德”,都很容易酿成同一种结局,那就是让提升道德水平成为一件尴尬事,令普通民众闻“道德”二字而色变,进而远离“道德”,最终反而使整体道德水平大滑坡,实在是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子贡赎人
⑹ 英雄观的变革,使道德观念不再尴尬呢
意思是说,对于这件事情,接受了国家报销的赎金,名誉不会受到损毁,而不接受国家的赎金,不接受任何回报,鲁国以后就没有人做这件事了.
在孔子看来,子贡的的行为,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也就是说,你收到的赎金本身就是你自己付出的,国家只是将你因拯救奴隶而受到的利益损失补偿给你,是你和国家共同完成的赎人行为.
可如果你不要这个赎金,就变成了你的个人行为,成了你自己的功劳,虽然得到了道德上的广泛赞誉,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但是,其它人对于赎救奴隶这件事的积极性却降低了.
赎人需要大量的金钱,因为有国家报销,所以大家都乐意去做,但是现在由于子贡的做法,道德标准提高了,向国家要赎金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不好意思向国家要钱了,这部分损失没有人来承担,自然就不会有人去做这件事了.
⑺ 关于拿破仑的疑问
这是西方的传统,流放与监禁被认为是比死刑更严酷的刑罚。
⑻ 孔子的徒弟在鲁国赎人的故事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8)道德赎金四扩展阅读: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
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
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
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
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⑼ 孔子的弟子回家三句话
该弟子名叫子贡。
子贡有次帮助鲁国赎回一个奴隶,但是因为自己比较富有,他不在乎这点赎金,所以没有去报销,打算自己的消化了。后来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了,孔子不但没有表扬他,而且批评了他,认为他破坏了“规矩”。
孔子对子贡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你把鲁国人赎回来而不要赎金,天下人知道后,都觉得你很高尚。你或许不在乎赎金,但是你树立的“道德标杆”太高了,其他人赎回奴隶如果报销赎金,人们会以你做标准而看低他们,他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是他们又没有这么多钱,今后就没有人愿意为鲁国赎回奴隶了。如果你去报销赎金,并不会减损你的善良;但是如果你不肯去报销赎金,今后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所以“不图回报”地做好事,实质上是拔高了道德标准,让很多普通人做不到,只会打击其他人做好事的热情。
子贡听了十分惭愧,于是去鲁国高调地报销了赎金,维护了制度和“规矩”,使更多的人心安理得地帮助鲁国赎回奴隶。当然子贡可能暗中直接捐款给鲁国,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⑽ 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是什么意思
这一典故出自《淮南子》里的故事:子路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事后收下一头牛的谢礼。孔子说:“鲁国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救人于危难.”子贡为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身,按照鲁国法律,他花费的赎金可以到官府去“报销”,但子贡却没有接受.孔子说:“鲁国不会再有人为别人赎身了”。
意思就是: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接受了一头牛的酬谢,表面上看道德行为不够崇高,有点低俗,其实鼓励了更多人见义勇为。
而子贡用自己的钱赎人,不去到国库报销赎金,表面看道德行为很高尚,让人看得也很潇洒,其实不然,反而 阻止了更多人的行善赎人。 由于子贡把德道的门坎抬高了, 别人以后都不好意思去报销赎金,去了就会被讥讽为“道德低下”,所以不得不放弃赎人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