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发布时间: 2020-12-20 20:39:51

①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②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ū),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a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文】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本来”。懂得恢复“本来”就叫做达成了生存的恒常,懂得达到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有明于道。不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而胡作非为,就会充满凶险。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可以统摄全局,统摄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样,像天一样就可以进而像道一样,可以永久存在,终身没有危险。《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侮他。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威信架构的倒塌,闲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办理妥当了,百姓们却说"我们是自然而然的"。

③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④ 老子道德经全文以及译文,最好是自己理解的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就有所不为)。版
你是谁?不许说权名字。
说不出来的就是“
”,没名字,强曰“道”。
“你”就是真常,“你的”就是“无常”,守于真常而弃无常就是“修”,弃之不可弃的地步就是“得”,无得之得。“你”迷失在了“你的”里。
找到感觉,你在去读《道德经》,希望对你有帮助。

⑤ 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句及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仅就是路这一个名。
我们没有给道取名的时候,道就已经创造了天地;我们现在给道取了名就叫道,万事万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产生。(天地是如何创造的,请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当我们对该事物无利害关系时,能观察到事物变化的美妙之处;但当我们对该事物有利害关系时,就能观察到并指出事物变化的过错,这就是道。
华北平原以盛产小麦著名。假设在小麦收割的时节,你和家人来到了华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黄大地,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农民兄弟们手握镰刀,挥汗如雨。你会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大自然是多么和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美妙。
突然,你发现他们正在收割的小麦是你家的小麦,而且他们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这时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你会生气,你会发怒!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有欲和无欲的结果。
无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来观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奥之处,道即深奥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规律的发源地。
总结:这就是道,需要我们知道,从不知道变为知道,从无知变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人大约分为三等:一等人学得了道理,就会勤学苦练,在言行中按道理为人处世。二等人听说了道理,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办;三等人听说了道理,大笑,认为这个道理可笑荒谬。如果三等人听说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违背道理了。
古人有过这样的总结:光明的大道有时看不见的(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进的大道有时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时有些崎岖;有德的人有时很谦虚;道德高尚的人有时认为自己的道德还不足;修炼道德的人有时要偷偷摸摸;诚实质朴的人有时好像变坏了。
有道之人有时候被压制;有道之人有时被闲置;成大事的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炼;
讲道理不需要很大的声音,事实和道理胜于雄辩;道理是没有形状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道往往隐藏很深,我们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万物才能善始善终。

⑥ 老子道德经全文以及译文,最好是自己理解的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就有所不为)。专
你是谁?不许说名字。属
说不出来的就是“ ”,没名字,强曰“道”。
“你”就是真常,“你的”就是“无常”,守于真常而弃无常就是“修”,弃之不可弃的地步就是“得”,无得之得。“你”迷失在了“你的”里。
找到感觉,你在去读《道德经》,希望对你有帮助。

⑦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作者:老子TXT下载

《道德经》txt电子书: https://sn9.us/file/22215238-408937561 亲亲满意请点个赞,您的肯定是我内答题的动力哦^容_^

⑧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

《李聃道德经更正》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课 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建言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质真若储。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却无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第三课 善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四课 建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课 乐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六课 劝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七课 悟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八课 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九课 绝学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第十课 为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一课 天道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十二课 治国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十三课 可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十四课 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第十五课 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六课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十七课 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谓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十八课 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

第十九课 畏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二十课 善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

第二十一课 善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二课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十三课 治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第二十四课 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十五课 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

第二十六课 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二十七课 难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二十八课 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二十九课 信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三十课 谷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十一课 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三十二课 天长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能成其私。

第三十三课 勇於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四课 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三十五课 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三十六课 太上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三十七课 为大
大「道」汜兮其可。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矣。以其终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第三十八课 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九课 为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戏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四十课 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四十一课 无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四十二课 不知
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四十三课 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四十四课 其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恶。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四十五课 知美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四十六课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四十七课 於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后,是谓社稷王。受国不强,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第四十八课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於无有,入於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九课 含德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虿虺蛇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不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课 歙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五十一课 大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象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五十二课 佳兵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五十三课 大国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五十四课 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之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五十五课 用兵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於无敌,无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争,哀者胜。

第五十六课 佐人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己,不以强取,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七课 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五十八课 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第五十九课 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课 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第六十一课 常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第六十二课 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六十三课 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六十四课 反者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六十五课 孔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说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第六十六课 道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十七课 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六十八课 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悦,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悦,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第六十九课 谷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十课 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七十一课 微妙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七十二课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七十三课 绝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七十四课 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七十五课 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第七十六课 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七课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七十八课 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七十九课 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八十课 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八十一课 载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修道必须学习原文,《道德经》中的难字、多音字注音如下:
1课: 徼jiào(叫)
2课:夷yí(仪),储chǔ(楚)
3课:奥aò(傲), 驷sì(四) 邪xié(斜)
4课:祭jì(季)祀sì(四),哉zāi(灾),辍chuò(错),其德乃长cháng(长久的长),
乃nǎi(奶)
5课:乐lè道(欢乐的乐),乐yuè与饵(音乐的乐),饵ěr(耳),既jì(记)
6课:什shí(十),徒xǐ(喜),舆yú(鱼),乐lè其俗(快乐的乐)
7课:忌jì(季),讳huì(会),伎jì(季),彰zhāng(章),弥mí(迷)
8课:攘rǎng(嚷),扔rēng(扔掉的扔)
9课:阿ē,恶è,泊pò(破),沌dùn(顿),兮xī(西),鄙bì(必)
11课:窥kuī(亏),牖yǒu(有),弥mí(迷)
13课:挫cuò(错),疏shū(书)
15课:骋chěng(逞),畋tiā(田),妨fáng(防)
17课:肖qiào(俏),故能成器长zhǎng(生长的长)
18课:奈nài(耐),斫zhuó(浊)
19课:狎xiá(峡)
20课:歙xī(西)
21课:辙、谪zhé(哲),楗jiàn(建)
23课:啬sè(色),蒂dì(帝)
25课:殆dài(代)
26课:摄shè(社),兕sì(四)
28课:刍chú(除),橐龠tuó yuè(驼越)
29课:己jǐ愈有(自己的己)
31课:恶 è
35课:已yǐ(以),揣chuāi,棁zhuō(桌),遂suì(岁)
37课:汜sì(四),恃shì(式)
38课:矜jīn(今),赘zhuì(罪),自矜者不长cháng(长久的长)
39课:羸léi(雷),隳huī(辉)
40课:枉wǎng(往),敝bì(必),惑huò(或),不自矜故长zhǎng(成长的长)
43课:泮pàn(判)
44课:淳chún(唇),刿guì(贵)
45课:恶è ,恃shì(试)
46课:槁gǎo(搞)
47课:稷jì(季)
49课:虿chài(菜),虺huǐ(毁),螯áo(熬),攫jué(绝),牝pìn(聘),嗄shà(煞)
51课:拙zhuō(桌)
52课:恬tián(甜)
53课:畜chù(牲畜的畜)
55课:攘rǎng(嚷)
56课:善者果而己jǐ(几),果而不得已yǐ(以)
57课:辎zī(资)
58课:譬pì(辟)
59课:烹pēng(抨),莅lì(立)
60课:夷yí(姨),朝zhāo(招)
61课:忒tè(特)
65课:恍huǎng(谎)惚hū(忽),窈yáo(摇),冥míng(名),以说yuè(月)众甫
66课: 湛zhàn (战)
67课: 诘jié (洁),皦jiào(叫),昧mèi(妹)
68课:没mò(莫),悦yuè(月)
70课:毂gǔ(鼓),埏shān(山)埴zhí(直)
71课:敦dūn(吨)
72课:畜xù(绪)
74课:骤zhòu(宙)
75课:褐hè(贺)
76课:契qì(气)
77课:舆yú(与),琭lù(路),珞luò(落),蹶jué(决)
80课:笃dǔ(赌)
81课:载zài(在),涤dí(敌),疵cī(吃),阖hé(合),畜xù(绪)

热点内容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
武大国际经济法研究生 发布:2025-01-16 06:00:44 浏览:559
国家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16 05:57:13 浏览:423
国际经济法判断题 发布:2025-01-16 05:29:31 浏览:739
两会民法典草案 发布:2025-01-16 05:25:29 浏览:542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
司法解释的效力等级 发布:2025-01-16 03:59:08 浏览:624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