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情感论

道德情感论

发布时间: 2022-02-07 14:31:19

『壹』 道德情感论的内容简介

本书从道德的高度,从对个人与社会的福祉出发,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和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在斯密的论述中,问题的关键是:作为道德基础的同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斯密认为,关心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牵挂,这就是同情,同情是人的本性。
斯密实质上是说,同情和利已同样是人的天性。因此,斯密认为,只有当全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有和谐、安定和进步。由此可见,《道德情感论》提出的问题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必须用以他利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道德情感论》说的是道德人。

『贰』 可以介绍基本有关伦理学的书籍吗

《道德情感论》《走向革命批评》《五种伦理学理论》《正义论》,还有中国的四书五经之类
希望采纳

『叁』 《西方伦理思想史》,宋希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希仁,男,吉林省临江县人。1936年7月生,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不朽的寿律》、《伦理与人生》、《人生哲学导论》、《日本采风》、《伦理的探索――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西方伦理思想史》(合著);主编《当代外国伦理思想》、《道德观通论》等;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该书系统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思想,以及近代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伦理思想,既从思想层面上阐述了西方伦理学基本概念、主要命题、基本方法、重要问题等的提出和演变,又在深入研究伦理思想代表人物、流派和著作的基础上,梳理出西方伦理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阐明了西方伦理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伦理学史的研究表明,伦理学史本身就是伦理学,通过对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可以引导人们了解伦理学本身的内容。换个角度看,研究伦理思想史,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发展着的伦理学。这一方面要梳理出学科知识体系,描述其发生、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概貌;另一方面要注重发现那些曾经引起涟漪、激起波涛、带动历史潮流的思想理论观点,特别是那些处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思想闪光。这部新编的《西方伦理思想史》,不但内容丰富,增加了新材料,而且富有创意,体现出对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新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西方伦理思想。

西方伦理思想史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古希腊伦理学的先声
第一节 从神话到哲学的道德思考
第二节 伦理学的雏形
第三节 伦理思想的深化
第二章 尼各马科伦理学
第一节 理性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初创的伦理学体系
第三节 社会伦理思想
第三章 希腊化和罗马时代伦理思想
第一节 快乐主义
第二节 德性主义
第三节 怀疑主义
第四章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思想
第五章 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第六章 近代早期道德哲学
第七章 近代道德情感论伦理学
第八章 18世纪法国启蒙伦理思想
第九章 功利主义伦理学
第十章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第十一章 法哲学体系
第十二章 进化论伦理思想
第十三章 19世纪美国伦理思想
第十四章 空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后记

『肆』 《道德情感论》 什么样的版本好

英文珍藏版

『伍』 道德情感论的目录

第一部分 论行为的适度
第一篇 论适度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论我们通过别人的感情与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相通来判断别人的感情是否适宜的方式
第四章 同一题目的继续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不同激情与适度相一致的程度
第一章 论起源于肉体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起源于想像的某种特性或习惯的激情
第三章 论使人相互疏激情
第四章 论使人相互友善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顺境和逆境对人的行为的适度的影响:为什么它们在一种状态下比在另一种状态下更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一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通常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强烈,但它强烈的程度一般总远不如当事人本能的感受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以及社会阶层的区分
第三章 论由于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而蔑视或忽视穷苦卑赌的小人物而引起的道德情感的堕落
第二部分 论功劳和过失;奖赏和惩罚
第一篇 论对功劳和过失的感觉
第一章 论凡表现为感激的恰当对象的行为看来就值得奖赏;同样,凡表现为愤恨的恰当对象的行为看来就是应该惩罚
第二章 论感激和愤恨的恰当对象
第三章 论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不会有对受益者的感激的同情;相反,对做坏事的人的动机不加以反对,就不会对受害者的愤恨表示同情
第四章 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对功劳感和过失感的分析
……
第三部分 评判我们自己的情感、行为和责任感的基础
第四部分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五部分 论习惯和时尚对道德上的赞同和不赞同的情感影响
第六部分 论美德的品质
第七部分 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陆』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知识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解决知识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上,康德颠覆了世俗:人们常常觉得知识是日常生活、习俗的积累,或者就是人类心灵的产物,经验论与唯理论展开了热烈而似乎无法停止的争论,康德说,我们的知识开始于经验,却绝不来自于经验。人能够为自然立法,知识的形成先天地决定于我们的理性。康德将这场哥白尼式革命的战火延续到了他的道德哲学的领域。日常的道德意识以及我们的道德直觉,或是以快乐幸福作为最终指向,或是将神的意志当作行为之决定根据,道德也就因此而成为或是对经验的总结,或者就是神的命令。康德则把道德的基础从经验的外在对象(物)转移到先验的主体(人)的意志中来,先确定先验的善良意志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然后再推至可能的道德现象。康德寻求着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准则,该准则向最终定言命令的转化和实现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康德经历了三个过程:对情感的恰当区分;由尊重决定人类行为;由自由确立定言命令。

一. 性情感

康德道德领域里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不亚于他的知识论。L·W·贝克教授曾作过这样的评论,“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也能找到一种类似于哥白尼似的革命。我使用现代人中研究康德而深受欢迎的作家的话,把它称之为‘卢梭主义的革命’,因为正是卢梭,他写道:‘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卢梭从政治意义上理解这种行动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他对平民参与立法的辩护。只有平民的主动参加,而不是被动的同意,国家权力才是合法的。康德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萌芽,卢梭的政治原则,完全变成了康德道德的论据,在康德之前,道德法则的起源,要到神的意志或者自然界的秩序或者人对幸福的追求中去寻找。康德反驳说,在这些之中只能建立明智的准则,而不能建立道德的法则。……因此之故,康德把道德法则的起源称之为意志的自主。”[1]康德绝不是单纯的唯心论者,因为他并不拒斥经验;康德亦不是单纯的唯物论者,因为他也肯定人类意志的作用。于是这场道德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条康德称之为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P421,38页)这条定言命令于理论、于人的行为要能够成为可能,康德首先要排除掉人类情感中感性的成分。

人类很有理由为自己的道德情感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除了会为生理欲望得到满足而高兴、为体皮发肤之失而感到疼痛之外,还有悲悯、同情、义愤之情,这是动物不具有的。人类会倾向于赞叹那道德的、善的事情,也会不齿于那些不道德的、恶的行为。我们常常会觉得正是这些情感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但由此所彰显出来的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的称赞而行善,因为怕为人不耻而不行恶。但究竟是我们称之为“善”、“恶”的东西决定了我们的情感,还是我们的情感之好恶决定了我们称什么样的行为为善,其余的为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否是勇敢、坚毅的品质就必然意味着善,撒谎、放弃就一定是恶?我们又怎样去解释杀人者的勇敢和善意的谎言?我们陷入了困顿,也可能为自己行为的摇摆不定找到了辩解的借口。善恶之界定在情感的羁绊下显得如此模糊不清,它可能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着变化,情感的制约力量便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善恶的飘忽不定表达着行为的无法确定,行为法则的不可能。因此如若我们还希望发现能够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规律,就决计不能从人类普通的自然情感中去寻找。按照康德的说法,我们的情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与欲求对象密不可分的,一种仅仅与观念相关联。前者是欲望、偏好的原因,由之而来的愉悦就仅是出于对偏好的关切,感性的东西会左右它;后者是出于理性的关切,它将与感性无关。[3](第320-324页)我们的困顿就来源于感性的情感。道德感应该是理性对道德观念的关切康德是这样来定义 “道德感”的,“然而,他们对道德规律确实感到关切,我们把这种关切的内在基础称为道德感。”[2]( P460 ,85页)道德感不同于由欲望对象或厌恶对象而来的自然的愉悦和不悦之情,它体现为一种关切,一种对道德律的关切,也就是服从道德法则的直觉。如果我们说人皆有道德感,在康德那里就不单指的是羞耻善恶之心,还指的是服从道德律的倾向。因此纯粹的道德感先天地决定于道德律,而不取决于主体的任何经验状态。同情、愤怒皆可能为偶然,而道德感只可能为必然,如若我们的道德律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与此同时,道德律以命令的形式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追求的对象,什么是应该憎恶的对象,道德感便是促使我们去追求、去憎恶的一种主体的内在感受,而那依据道德法则能够成为必然追求的对象的,康德称之为善,依据道德法则会成为必然憎恶对象的,康德称之为恶。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谈到的,善恶概念不在道德律之前,而是由我们那能够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决定我们的善恶概念,决定行为的善或恶的依据就是先天的道德法则。[4]〔P63,68页〕善恶不仅与人的苦乐感受、与人的利益无关,也与外部事物、与人的意志无关。道德感亦与外部事物以及个体的利益倾向无关,与主体的经验无关,它仅是道德律所激发的一种主体的内心感受。但道德感并不能够因此就成为道德律的决定依据。“不能把这种道德感错误地当作道德判断的标准,而必须把它看作是规律对意志产生的主观效果,而只有理性才对它提供客观根据。”[2](P460,85页)

通过人类情感中感性成分的排除以及理性成分的介入,康德找到了可能具备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与主体感受之间的桥梁,或者说是满足了主体的情感需求。因此可以将道德感看作是道德律的结果,理性才是原因。“所以,对于我们人来说,作为规律的准则普遍性,我们为什么对道德感到关切,这是完全不可解释的。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之对我们有效,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它感到关切,因为关切是他律的,是实践理性对感觉,对一种基本情感的依赖。” [2](P460,85页)也就是说,退一步来看,即便道德感之体现出来的关切能够作为意志的决定性因素,但关切本身已指明了主体情感的倾向,它同主体欲望及外部因素的决定一样,只能够成为他律而不能实现自律。在康德那里,他律就意味着强迫以及该法则本身的不必然。康德其实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能够使得行动必然地具有道德性,显然,由情感而来的关切是不能够的;什么能够实现道德律的普遍必然有效性?这是理性的职责。道德感的提出,兼有沟联这两个问题的可能。自然情感不仅不能保证道德准则的普遍必然有效性,亦不能实现行为之必然道德;道德感不能够决定道德律,但它体现了行为的必然道德。

18世纪的欧洲伦理学领域,盛行的是以洛克、休谟以及亚当·斯密为代表的道德情感论。事实上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伦理学,其基本性质是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是以愉快和幸福为唯一目标的。康德从根本上否定了经验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他在《关于美和崇高情感的观察》中写到,“情感绝非只有一种声音。”[5](第226页)既然情感本身都不能够一致,它又如何能够提供判别善恶的唯一标准呢?

因此,仅仅将道德感这一概念提供给我们是不够的,关切不能够使我们的意志成为善良意志。换而言之,关切并不能决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其实, “关切”一词我们仍然可以作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对对象的关切,这就包括了经验的对象、主体欲望,而对道德律的关切亦属于其中,只是较特殊的一类,它更接近于让行为体现出道德性,因此将它作为过渡性的第二层次亦未尝不可;第三层次,虽然康德还是使用了“关切”一词,但纯粹唯理性具有,由准则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规定意志,却已经脱离了感性层面上的“关切”的含义。我们毋宁可以使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尊重”。尊重一词才真正不成为经验意义上的情感,而由那所谓准则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规定意志,按照康德的说法,也就是对道德律的尊重。尊重道德规律的同时,也有着对人的尊重的要求。

http://www.biye65.com/fanwen/47/1522/2006/11/5213_2.html

『柒』 英语翻译

Work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strengthening young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the Thanksgiving ecation. Thanksgiving, the school e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c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good guide. Thanksgiving ecation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moral philosophy, moral emotion sublimation; Thanksgiving ecation is concive to cultiva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life, so that they cherish life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cherish right relatives, friends and career to assum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our own lives and lif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Thanksgiving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all times and noble quality, Thanksgiving is a kind of identity, a love and a positive moral feelings and attitudes toward life. A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luralistic society, people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terests, but have neglected the succession of excellent moral qualities, "vote for me to wooden peach, quoted by Chiung Yao", "dripping grace, Yongquan phase report "and so on with the gratitude of the epigrams owe motto in their daily lives are often overlooked. Coupled with school ecation, emphasis on intellectual light of moral ecation ecational methods, family ecation, pamper spoil the cultivation method,
Makes the community there are some selfish, cold, do not understand kindness, ungrateful people, so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ecation to enhance Thanksgiving, Thanksgiving ecation system is currently used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ral ecation in schools, by the widespread concer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ecation authorities have begun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anksgiving ecatio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Circular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pinions", where "Thanksgiving ecation" will be used as a point. In 2007 in Beijing to attend the two sessions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embers were considered to discuss the Government
Personality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ving height; Thanksgiving ecation ca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gift of nature to form the concept of frugality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 Thanksgiving ecation is also beneficial to build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promot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to get along.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reading-related academic works and carrying out actual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so as to equip the current status of Sino-foreign Thanksgiving ecat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anksgiv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on the current Thanksgiving ecation research:
Work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strengthening young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the Thanksgiving ecation. Thanksgiving, the school e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c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good guide. Thanksgiving ecation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moral philosophy, moral emotion sublimation; Thanksgiving ecation is concive to cultiva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life, so that they cherish life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cherish right relatives, friends and career to assum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our own lives and lif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art I: Introction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anksgiving ecation, research ecation, the need for Thanksgiving and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summed up the current set of ecation and foreign Thanksgiving Research, analyzed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cation in thanksgiving to clarify the This concept of ideas and innovations.
Part II: an overview of Thanksgiving relevance of ecation to define the theory and related concepts. On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Thanksgiving relevance of ecation, mainly from the loyalty, filial piety, fraternal ty, benevolence, Nature and Humanity has done a five-point discussion; the West Thanksgiving, ecation-related theories, mainly from the moral emotion theo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understanding patterns and Su -霍姆林斯基4:00 to do the ecation theory is discussed.
Part III: by actual survey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gratitude, thanksgiving students raised awareness of the level of impact factors. In which the quality of the ecator's own level of gratitude that affect the level of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factor in thanksgiving.

『捌』 西方伦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是继古希腊之后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富于生命力的阶段。它批判继承了前两个历史时期伦理思想发展的成果,注意到主体德行和客观法则的统一,比较自觉地理解和探讨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建立了更加完整的伦理体系。F.培根对前人的道德理论作了批判性考察,试图把道德建立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理性和情感、道德和科学结合起来,起了承前启后的积极作用。T.霍布斯、J.洛克、B.孟德维尔(1670~1733)等,从经验论方面发展了利己主义伦理思想,强调理性和功利,并试图通过理性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等人则从唯理论方面强调理性和功利,达到了与经验论同样的所谓合理利已主义的结论。A.A.C.沙夫茨伯里、F.哈奇森、D.休谟和亚当·斯密等英国伦理学家,把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情感看作道德善恶的根源,用道德感解释道德的本质和起源,并用以确定评价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情感说。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理性、经验和情感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了功利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伦理思想,把被正确理解的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强调社会环境和教育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并把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作为政治和伦理原则,表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力求从人的本性出发解释道德现象的倾向。后来,J.边沁、J.S.密尔等功利主义者,虽然对道德情感论和自然权利说(见自然状态说)进行了有价值的批判,但他们却把对利益的正确理解变成了追求快乐的正确计算,从而使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功利主义思想庸俗化。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在反对经验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律伦理学(见自律与他律)。康德从善良意志、先验理性出发,强调纯粹道德义务、绝对命令和人的绝对价值,力图论证并确立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从而使其伦理学说具有完全不同于近代功利主义的严肃主义或至善论的特色,并对近现代伦理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G.W.F.黑格尔总结了当时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所达到的成就,把西方近代伦理思想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他力图突破从抽象人性出发的伦理学说的肤浅性和局限性,强调道德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利益要求,认为道德义务的实质就是“行法之所是,并关怀福利,──不仅自己的福利,而且普遍性质的福利,即他人的福利”(《法哲学原理》,第 136页)。在他看来,道德的善或绝对价值,只有在伦理的普遍关系中,在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理智与情感、权利与义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才能实现。L.费尔巴哈否定了康德的纯粹理性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强调道德应与个人的经验和对幸福的追求相联系,在其人本学基础上论证了合理利己主义幸福论伦理学说。
19世纪中叶出现的以H.斯宾塞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把生存竞争作为普遍法则,认为道德就是生物为求得自己生存和延续的行为进化的一个阶段,道德价值的标准就在于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这种进化论伦理思想的发展,以A.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F.W.尼采的权力意志伦理价值观为标志,开始了资产阶级伦理思想从发展走向衰落的转折。在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深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鲜明地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社会道德现象及其历史发展,批判、继承了以往人类伦理思想中有价值的成果,第一次把伦理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成为西方伦理思想的巨大的批判力量,为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
19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的伦理思想派别繁多,演变期短。在理论形态上,主要继承了自苏格拉底开始的分析道德概念的传统和近代人道主义的思想传统。从而表现出两种基本的伦理学倾向或思潮:①注重研究道德概念的性质、意义及用法的各种元伦理学,其中包括直觉主义和感情主义、语言分析(见新实证主义伦理学等流派;②着重探讨人的本质、价值和命运的所谓存在主义伦理学,宗教存在主义和境遇伦理学也属于这种思潮。(见西方现代伦理学)

『玖』 道德情感论的介绍

《道德情感论》是由作者(英)亚当·斯密编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

热点内容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
安阳免费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6 11:31:06 浏览:583
黄河管理和保护条例 发布:2025-02-06 11:11:26 浏览:872
开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里 发布:2025-02-06 11:06:57 浏览:886
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 发布:2025-02-06 10:44:51 浏览:539
员工道德经 发布:2025-02-06 10:33:31 浏览:248
试述行政法上的控权理论 发布:2025-02-06 10:33:20 浏览:544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
任慧律师 发布:2025-02-06 09:15:42 浏览:238
对照准则条例自查报告 发布:2025-02-06 09:07:41 浏览: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