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准立法解释

准立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2-07 16:18:20

『壹』 准立法权含义是什么

准立法权的含义: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简称《地方组织法》)第7条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我们认为,为了科学、准确地界定上述这些较大市立法权的学术称谓,防止对这一概念的说法不一致而引起的混乱,便于法律用语的规范化和法制的统一,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论著中都应摒弃“半立法权”的说法,而应称之为“准立法权”。准立法权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准立法权的立法主体特定性。根据《地方组织法》第7条的规定,行使准立法权的主体只有两类:其一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其二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前一类如广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后一类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四川省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

2.准立法权的非完整性。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所制定的法规,须经上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施行。上级人大常委会对准立法权主体报批的地方性法规,于原则性问题有权修改,但应简化审批程序,不要因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影响及时批准。[1]可见,上级人大常委会对准立法权主体制定法规的批准权和对其原则性问题的修改权,决定了准立法权的非完整性。

3.准立法权行使的条件性。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要遵守两个条件:一是准立法权主体制定地方性法规,必须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要避免立法重复主义,凡国家及省、自治区对某问题已立法的,准立法权主体无具体情况的,不要另行制定法规,减少、防止重复立法,要避免立法形式主义,根据本市实际情况,无实际需要的,就不要立法,如较大市的广东省有关市制定了沿海经济开放的法规,距离海岸较远的较大市尚未涉及这方面法律关系的,就无须立法,否则使法规徒具形式,成为一纸空文而已。二是准立法权主体制定地方性法规,必须遵守“不相抵触”的法则。这是立法级别效力的问题。准立法权主体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是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的前提,其实质是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使准立法权主体既充分又准确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权。准立法权立法的法域效力只在本市范围内有效。

此外,准立法权还表现为立法主体在立法上所享有的一种特殊权力和资格。这种特殊的权力和资格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时期内适用,如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取消这项规定,准立法权便无此权利,也就是说,只有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明文规定的时期内才适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这项立法权,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才享有的。这些较大的市较其他市相比,政治敏感,经济发达,文化成熟,有制定法规的各方面能力,也为省、自治区乃至国家立法探索规律,提供模式。

综上所述,准立法权的含义是指:享有准立法权的立法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拥有制定适用于本区域内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和资格。

准立法权的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是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动方针,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准立法权主体在制定法规活动中除要遵守我国一般立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其固有的、特定的立法原则。

一是坚持立法的地区特色原则。由于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不论是原有的基础状况,还是以后的发展态势,都具有不同特点,如不进行很好地调研,评估,盲目立法,所制定的法规就不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不能规范本地区的法律关系。要使制定的法规很好地适用于本地区,准立法权主体就必须广泛调查,仔细考察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要求在立法时,一要充分调查、研究,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二要广泛听取、征求本区域各界人士的意见,三要体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二是坚持立法的超前原则。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优惠,加之自身的特有优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于其他地区走在改革的前列。其商品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市场经济发育的较完善性,改革开放的层层深入,必然导致这些较大市对法规的大量需求,以调整本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向正常的轨道运行。在没有上级立法主体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在没有立法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准立法权的主体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论证和预测,根据《地方组织法》第7条的规定,可以制定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的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以规范、推动本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因而超前立法原则在准立法权主体的立法活动中居很重要的位置。

三是坚持立法的探索性原则。对急需的法规,在全国性法规或全省、自治区性法规一时制定不出来的情况下,如消极地等待,会贻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工作。因而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制定结合本地区情况的地方性法规,解决特殊矛盾,规范特殊的法律关系,这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准立法权主体根据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条件,在没有现成法规模式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所制定的法规必然具有探索性。实践表明,这种带有探索性的准立法权主体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丰富了省、自治区乃至全国性立法的经验,为全省、自治区及全国立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我国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省、自治区政府所在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先行一步,然后在总结得失利弊的基础上制定的。

四是坚持立法的不相抵触原则。不相抵触法则,既是准立法权的特点之一,也是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违反这一原则,即构成立法中的违宪,国家权力机关有权撤销,这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明文规定。如果把“不相抵触”理解为对准立法权的限制,则是从消极的方面理解这一原则,显然带有片面性。我们认为,这一原则既确认了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的权力范围,又原则地规范了其立法方法问题。准立法权主体在立法时,一不得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相抵触,二不得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相抵触;三不得同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相抵触;四不得同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如果与上述之一项或几项相抵触,准立法权主体制定的法规内容便无效。尤其是不得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是地方立法中对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的特定要求。

准立法权的权限范畴

立法,有法定的权限。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概不例外,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不得越职越权立法。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并未对准立法权的权限作列举式的具体规定,只作了概括性的规定,根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省、自治区制定的地方性法

『贰』 “准司令的”、准立法的”、“准公共性的”是什么意思其中的“准”是什么用法有什么含义求解释~

准,就是在某种标准之下但接近该标准。例如你说达准司令,意思就是不是司令,但马上就要走马上任

『叁』 立法解释包括哪些

立法解释包括事前解释与事后解释,具体如下:
一、立法事前解释:
1、有关国家机关对其本身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作的解释;
2、有关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释;
3、有关国家机关授权其他机关进行解释。
二、立法事后解释:
1、对法律的解释;
2、对行政法规的解释;
3、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由制定法律规范的机关对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
立法解释的作用:法律含义明确化、具体化,完善、补充法律漏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四十五条 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第四十八条 法律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第四十六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第四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研究拟订法律解释草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第四十九条 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第五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第十八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律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各代表团审议法律案时,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肆』 什么是立法解释

就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已经生效的法律作出解释,该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立法法》第四十五条 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伍』 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怎么区分和联系

1.制定主体不同,一个是司法机关,一个是立法机关。

2.针对性不同。前者是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做了解释,后者是针对术语概念进行解释。

3解.释效力不同。一般来说,立法解释效力更高。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以立法解释为准。

两者的联系是:都是对我国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解释。

司法解释指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说明。对某一案件在适用法律上所作的解释,只对该案件有效,没有普遍约束力。最高法院所作的解释,对下级法院通常具有约束力。违背宪法与法律的司法解释无效。

立法解释又称法律解释,是立法机关根据立法原意,对法律规范具体条文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说明。作出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

(5)准立法解释扩展阅读

立法解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法律草案在审议通过,立法机关所作的起草说明或者对法律草案的修改说明,当法律草案通过后,其“说明”也视为一并通过,“说明”中有关适用法律的具体解释也自然就属于立法解释的范畴;

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正在施行的法律的有关条款的具体含义等问题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规范的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出现原则分歧或者对有关法律适用的理解不一致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处理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立法解释。

实践证明,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含义进行立法解释活动在国家的法律实施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徒法不能自行”,必须要经过司法机关的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法律规范基于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过于具体和明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在理解和适用上的偏差(如农村村、社基层组织人员能否视为“国家工作人员”而成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主体等)。

此外,由于“最高两院”都是“司法机关”而不是立法机关,它们在各自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对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在理解和掌握时难免没有局限性,因此,这时就特别需要相对独立于司法机关之上的立法者自己对立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司法解释可以分解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分别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1981年6月《关于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

根据立法机关的授权,“两高”在审判、检察工作中,针对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相继制定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及其他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如批复、答复、复函等),这对正确、及时、有效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立法也起着拾遗补缺、举足轻重的作用,司法解释不仅成为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渊源,在我国法律解释体系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陆』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矛盾时

1、立法解释优于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是立法机关做出的,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做出的.
2、上位法效力高于下位法,以立法解释为准。

『柒』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立法机关根据立法原意,对法律规范具体条文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说明。
凡属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是为立法解释。
在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各部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我国立法解释的方式:事前解释与事后解释。

司法解释就是依法有权做出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广义上是指,每一个法官审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对法律做出理解,然后才能够具体适用。因此,必须对法律做出解释,才能做出裁判。每一个案件都要这样做。由最高法院对具体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的解释就是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有时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
司法解释只能由有权机关做出。司法解释,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有关司法机关在办案中应当遵照执行。应该严格依法进行。没有法律具体明确规定的,也要严格依照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原则作出解释,供审判工作中具体适用。这就是我们对司法解释的一般理解。

『捌』 什么叫准立法



(③~⑦准)

zhǔn

(1) ㄓㄨㄣˇ

(2) 允许,许可:~许。~予。批~。

(3) 依照,依据内:~此处理。容

(4) 定平直的东西:水~。~绳。

(5) 法则,可以做为依据的:~则。标~。

(6) 箭靶的中心:~的(d?)。

(7) 正确:~确。~星。瞄~。

(8) 一定,确实:~保。~定。

(9) 鼻子:隆~(高鼻子)。

(10) 和某类事物差不多,如同,类似:~尉。~平原。

"准立法"中的准,我认为是正确的意思,就是既定的由立法机关依据立法法的立法及其过程

『玖』 立法解释的作用

立法解释是一种完善补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于立法和法律实施之间促进法律 实施的一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立法解释对于衡量是否为违法行为具有决断作用。具体说立法解释有以下作用: 在有些情况下,立法解释实质上起着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变法律原意,赋予那些已不适应客观现实的法律条文以新的含义。有些法律条文修改起来非常困难,而不修改又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有时只有通过解释来打破窘境。当然,通过解释改变法律条文的原意必须十分慎重,应严格遵守解释规则,符合语词与逻辑规范。
立法解释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不能公开允许和提倡以解释法律来代替修改法律,否则会对法制的权威和统一产生不利影响。解释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国外修改法律是议会的权力,解释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虽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释法律,但是它可解释宪法,就无权修改宪法。显然允许以解释来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这是一项特殊的立法解释,与其他法律解释不同的是,宪法解释机关的专一性。它不存在对宪法的立法解释和执法解释的区分问题,对宪法的解释都是立法性解释,具有最高权威。宪法解释只能由一个专门的最权威的机关来实行。宪法解释机关专一性,并不意味着只能由立法机关进行解释,相反,在西方国家,有权解释宪法往往不是议会,而是最高法院或者宪法监督委员会。在我国,解释宪法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此外,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权对宪法作出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宪法解释的必要。解释宪法是宪法实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因为:宪法虽然有些规则条文,但条文含有更多的原则性。由于原则的特点是概括性,其含义比较模糊和不确定,实施起来就特别需要解释。同时,宪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更长的适用时效,就是说,宪法需经得起历史发展的考验。一部好的、稳定的宪法,要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宪法制定得好以外,充分运用宪法解释是一门重要技术。可见,要实现宪法规范的直接适用性和规范性,使宪法具有较强的适应现实能力,宪法解释是不可缺少的。
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是一体。解释宪法就是为了使宪法得到适用实施。宪法实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按宪法原则精神去制定法律和规范,从而保障宪法得以落实。所在,实施宪法的关键是监督审查法律规范是否与宪法的原则精神一致。而要审查判断法律规范是否与宪法一致的前提,就要阐明宪法条文的含义。所以,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是不能分开的,各国情况大致如此。美国和日本的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由联邦最高法院行使。德国和法国的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由宪法法院和宪法委员会进行。我国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
宪法解释一般是因宪法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起,通常不是事先抽象解释,而是事后的,随具体案件进行的。就宪法中原则性条文的立法精神、含义、行为的界限作出确定的说明,使人们能根据这个说明准确判断某一行为或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的,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律从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看,处于中间层次,上有宪法,下有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它的这种地位决定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法律对社会规范的广泛性和它承上启下的地位,决定法律规范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对社会行为作出具体规定,能直接适用,这是些规则性条文。实践中,对规则性条文提出的解释,大量属于法律实施中对条文理解不同和具体应用性解释。这主要由司法和行政部门解释。有些法律不是由司法和行政机关执行,而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工作机关直接实施的,如选举法、代表法、议事规则和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或法制工作委员会解答。在法律的规则性条文中,也有少量涉及到明确法律界限、含义和补充意义的解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法解释。另一方面,由于法律适用广泛性要考虑各地方、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和技术性问题,法律有时只能作比较原则的规定,因而有些原则性条文的适用往往需要解释。这些条文适用大多又是间接的,它依赖于其他法规和实施细则来落实。法规和实施细则与法律不协调和矛盾时、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这方面的解释主要是立法解释。通过解释。以确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立法原则、精神。
对法律的立法解释权,宪法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所以在法律的附则中一般不规定解释权条款(许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有解释权条款),常委会也很少将法律解释权授予他人。由于对法律解释权缺乏充分认识,加上两个月一次常委会难以适应实际中经常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常委会实际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释权。实践中,不管是对法律条文界限的阐明,还是法律适用中的具体理解问题的解释;都由执法部门和法工委进行。于是,不断有学者批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失职,最高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法工委解释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重视解决这个问题,行使立法解释权。解决这个问题有个相关的技术问题,就是区分法律解释和法律实施中具体问题解答的界限。当然,要想弄清这个问题的绝对界限是不可能的、目前,人大常委会能做到对一些重要的,特别是对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提交的对法律条文意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就可以。 国务院承担两种法律解释任务,一是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在实施中对具体问题所作的解释叫行政解释。另一种是国务院对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规所作的解释,叫立法解释。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后者。大量的行政法规是基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能而制定,一般比较具体,可直接执行,它不需要再制定具体规章或法规来贯彻实施,操作性比较强,因而需要作的立法解释较少一些。但实际上,由于立法的指导思想、经验和技术等问题,一些法规制定得比较粗,因而也需要国务院大力加强对行政法规的解释。
对行政法规的立法解释权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法律解释体制的推论,毫无疑问是属于国务院的。根据现行的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情况看,凡国务院自行制定颁布的法规,有些在附则中明文规定由国务院解释;有的没有规定由谁解释;有些主要涉及部门管理和专业性较强的行政法规,明确授权由部门进行解释;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附则中明确该条例由证券委员会负责解释。如果是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法规,大多都规定由制定部门解释。凡没有明确授权部门解释的行政法规,都由国务院解释。 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解释权,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可见,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由省级人大常委会统一行使。因为,这里的地方性法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和它的常委会制定的法规;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省会所在地的市和较大的市制定的法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然而,在实践中,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解释并不是这么统一的。地方性法规对法规解释权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程序法中规定立法解释权属省级人大常委会;二是在法规附则中规定法规解释权属人大常委会;三是在法规的附则中没有规定解释权条款;四是将法规解释权明确授予其它国家机关行使。笔者认为,不管在专门法规还是在具体法规中有没有规定立法解释权属省级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它都是属于省级人大常委会的。所以,如果不是对某一法规解释权进行授权,地方人大制定法规时,可以不必规定解释权条款。对解释权进行授权的,现在一般有这几种情况:对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一般明确规定解释权属于该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如贵州省的自治法规都对此作了规定。对省会所在地的市和较大市的法规的解释权,有的地方在制定法规程序的规定中,或者在具体法规中规定,由报批法规的市的人大常委会行使,如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的法规制定程序法作了此规定。有的地方规定报批法规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只有法规应用问题的解释权,如宁夏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规定中有些规定。而四川省对成都、重庆两市制定的法规,有的附则中规定解释权是市人大常委会,有的规定解释权是市人民政府,有的规定为市政府的某个部门。有的地方将常委会议事规则的解释权授予给主任会议,将常委会联系代表工作条例的解释权授予给省人大代表工作委员会,有的直接将解释权授予给政府及有关部门。可见,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各地实际做法很不一致。

『拾』 刑法的立法解释与刑法的司法解释关系

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当然也有权对法律加以解释,这种解释具有与立法相同的法律效力。刑事立法解释对于弥补刑法规范中的漏洞,使刑法规范适应复杂多变的犯罪活动,维护刑法规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1997年刑法颁行以后,我国立法机关开始注重通过立法解释进一步明确立法意蕴。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存在异议的问题,通过立法解释加以明确。例如,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一)》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节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二)》),是在刑法实施以来,第一次在有关的法律问题已有司法解释的情况下,由于司法机关对法律规定认识不一致,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做出立法解释。其中《解释(一)》是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立法解释,《解释(二)》是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立法解释。这两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都曾经作过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存在不同意见,因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立法解释。这些立法解释对于明确法律规定的立法本意,进一步规范司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多功能解释。在刑法适用中,经常出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加以明确。因此,司法解释对于刑法的正确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适用中有关问题所作的解释。根据198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均有司法解释权。
从1997年刑法颁行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刑法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同时就一些刑法适用的共同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名作出司法解释。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与有关行政部门共同对刑法适用中的问题进行解释,这可以视为一种准司法解释。我国的司法解释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规范性解释与个案性解释。规范性解释通常以《规定》、《解释》等形式发布,而个案性解释则通常以《批复》、《答复》等形发布。此外,还有以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出现的司法解释性文件,也同样具有司法解释的性质,只是在法律效力上略逊于正式的司法解释。根据2001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第2条的规定:“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对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

热点内容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
安阳免费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6 11:31:06 浏览:583
黄河管理和保护条例 发布:2025-02-06 11:11:26 浏览:872
开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里 发布:2025-02-06 11:06:57 浏览:886
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 发布:2025-02-06 10:44:51 浏览:539
员工道德经 发布:2025-02-06 10:33:31 浏览:248
试述行政法上的控权理论 发布:2025-02-06 10:33:20 浏览:544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
任慧律师 发布:2025-02-06 09:15:42 浏览:238
对照准则条例自查报告 发布:2025-02-06 09:07:41 浏览: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