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管仲的法治思想

管仲的法治思想

发布时间: 2022-02-07 19:03:03

『壹』 管仲的法治观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主要区别

管仲的法治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主要区别,它的那个视频呢,是法律太过强盛,没有那种文艺的那种。

『贰』 请问管仲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管仲登上相位,挂印理政后,把“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作为治国强齐的重要原则,并倾毕生精力建构起一个富民强国的政治思想体系。 (1)组织管理。一是创造了新的“国”“鄙”二轨制,推行了一套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编制组织。管仲对周代的乡遂制度加以损益,通过“国分为三”、“鄙划为五”的办法,使全国建立起层层负责、分级管理、服从中央的体制,为推行中央集权政治奠定了组织基础。这种“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形势》)的社会编制组织,既能加强人们的同乡意识,同国意识,又能以宗法意识巩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以乡土意识维系国,从而达到安国之目的,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对民采取牧羊之策。牧羊之策的要点有二,一曰“分居”,二曰“定业”。所谓“分居”,就是士、农、工、商各自“群萃而州处……处士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官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所谓“定业”,就是“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士之子恒为士(《国语·齐语》)。”职业父死子继,世代相传。管仲认为分居的好处有二,第一是防止“杂处”。民不杂处则言不咙,言不咙则事不易;民不杂处则不见异物,不见异物则不迁。事不易,民不迁则社会有序,社会有序则国安,国安方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则国富,国富方可称霸。第二是便于教育。人们从小就从父母那里学到从事本职业的知识技能。管仲认为“定业”的主要功能是按照社会的分工和统治者的需要,借助政治的力量把每个社会成员按一定比例固定分配在社会各个部门,以便使社会这架大机器正常运转。 (2)选贤任能。管仲认为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人是重要的,有了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发展生产、创造未来。他一方面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治国者要把对人才的培养作为长远战略目标,统筹安排。因而,管仲规定了选贤的程序和原则,提出了“三选”制度。另一方面重视人才的标准。一要有“德”。“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牧民》)。”作为君主的“德”,就在于以国家社稷为重,行仁义之政。一般人的“德”,就是要树立“仁义”的道德规范。“仁”,就要“非其所欲,勿施于人”。即人所不欲不要强加于人。“义”就要对亲属孝悌慈惠,对君主恭敬忠信,对外公正有礼,对自己静心克制,对国家任公御敌。二要有“才”。“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形势》)”。即有作为的人才,能够不固守古法,顺应时势,勇于创新。第三,重视对人才的正确使用,一是量才使用。“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形势》)。”二是破格录用。卫国人宁戚,出身卑微,很有才学,未被人用,管仲就极力向桓公推荐,拜为大夫。三是排斥献媚取宠者。管仲向齐桓公指出,易牙杀子,开方背视,竖刁自宫,都是些居心叵测的人,万万不可亲近。 (3)法德并用。管仲认为法德在治理国家中有着不同的社会作用,二者可以并用、互补。法是治民一众的规范,行政施令的法宝。必须采用强制性手段“禁奸邪”、“禁淫止暴”、“治国使众”。德是统一人们思想行为,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要通过教化,因势利导,以化其恶,以养其德。因此,在法治方面,管仲强调做好立法司法和守法三项工作。“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与法者民也(《任法》)。”意即君主立法后,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原封不动地推行到士农工商四民中去,使人们了解、执行。同时,还提出法律先行、法律公开、法律对等、执法以“公”、执法从严等多项主张,保证司法工作正常而有效地推行。在德教方面,提出“国有四维”、“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理论,并对其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这样,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把法律的有关要求和道德规范的有关内容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就会“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小匡》)。”这样,就能减少犯罪,形成有利于人君统治的社会风气,国家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2、善本起末的经济思想。 以粮食生产为本,多种经营,有节制地发展工商业,是管仲治国宏伟规划中的基本经济思想。 (1)以粮为本。管仲认识到,粮食既是人们生命的主宰,也是人君吸引民众的重要途径和成就大业的物质基础。“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国蓄》)。”人作为生命的有机体,维持自身生存及种族的繁衍是第一需要。有了粮食,人们就有生存的保障,社会就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粮食,人们就会因饥馑而外流,社会就会出现动荡。如何发展粮食生产,管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第一,坚持“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牧民》)的基本原则。“务在四时”,就是指粮食生产的过程,必须遵循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不误农时,抓紧抓好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尤其是春播与秋收。“守在仓廪”,是讲国家一定要把粮食收进来,并做好储藏工作,国家真正掌握对粮食的控制权。这“一务一守”,从动静两个重要环节把握住了粮食的生产。第二,推行具体可行的农业政策。一是采取“地均以实数”与“均地分力”的措施。“地均以实数”,就是国家对土地要加强管理,核正实际可耕地的土地数量,土地大小多少瘠沃等自然状况都要掌握好,然后,根据土质地利,进行适当折算。“地之不可食者,山之无木者,百而当一。涸泽,百而当一。地无草木者,百而当一。楚棘杂处,民不得入,百而当一(《乘马》)。”“均地分力”,就是把土地分下去,实行分户经营。这样,地利就能充分利用,人力就能充分发挥。可见,“均地分力”是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好办法。二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服务于农业。在农忙季节,国家不让农民服徭役,也不要征兵打仗。管仲提出,在春耕大约二十五天时间里,让人们都回到地里劳动,国家发放贷款,支持播种。他强调,“四务”,即春、夏、秋、冬农业所需的东西,国家都要准备好。第三,“除五害,以水为始。”影响农业生产的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瘟疫、虫灾这五种灾害,“水最为大”,因此,“除五害,以水为始(《度地》)。”从而,把修筑防止水害工程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建立起严密组织领导,制定了具体措施,进行经常性的水利工程建设,保证粮食丰收。 (2)多种经营。管仲积极扶持副业生产,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广开财路,以求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种植桑麻。桑麻是纺织业的原料来源,没有充足的蚕丝和上好的麻,就不可能纺织出锦、绣、绢帛。因此,管仲继承齐国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制定出具体政策,扶持桑麻种植及养蚕业的发展。规定在房宅左右要种植桑麻,支持妇女养蚕、纺织。传授土壤知识,指导种麻。每年阳春,养蚕能手给予奖励。采取这些措施,使齐国的养蚕业迅速发展。二是饲养六畜。管仲把养六畜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给予充分重视。对六畜饲养实行保护鼓励政策,反对对饲养六畜征收赋税。规定:杂草丛生的洼地,不适合粮食生长,应作为饲养麋、鹿、牛、马的牧场。在春秋两季,把幼畜供应给百姓,把老畜杀掉卖出。同时,建立固定饲养场,设立负责记载牛羊繁育并查管牧养事务的官吏,若此官照料牛马没有折损死亡的,提升一级。这样有利地调动了人们养六畜的积极性,促进六畜兴旺。三是多种瓜蔬。蔬菜瓜果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副食品。因此,管仲非常重视瓜菜生产。“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育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山权数》)。”四是植树造林。管仲对国家土壤性质、地势作出细致分析,提出了植树的基本要求,利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荆棘,以固城防。大堤上错落种植灌木与杨柏树,保护堤坝。限制入山林砍伐时间,重视森林防火问题,奖励植树有功者。“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山权数》)。”五是发展渔业。管仲任政于齐,积极要求发展渔业生产。他提倡国家对沿海渔业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合适的征税政策,使生产与销售连为一体,大大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益和渔民的积极性。 (3)起末禁末。“末”即“末业”、“末事”或“末作”,可以简单理解为泛指手工业或商业。在管仲心中,粮食生产是国富的根本源泉,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必须作为立国“本事”抓好,不能动摇。但是,当“工商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民趋利而耽农业时,就要提出“末产不禁,则野不辟”;当粟少国尚不富,为国富民强,则要求人们“禁末产,止奇巧而利农事”。这说明,“禁末”是有特定范围和前提条件的。这其中就包含着不是单纯“禁末”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末业”不影响“本事”,协调好两个方面的关系这样一个深层的思想。管子认为,“商之于国,非用人也(《奢侈》)。”“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禁藏》)。”商人对于国家,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商人为获利,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调补余缺,若善于以利引导,可使其利国利民。但由于经商贱买贵卖,财多利大,往往会诱人弃农经商,使社会上出现“野与市争民”的矛盾。对此,需要运用国家行政手段,削减商贾之利,抑制其盲目发展。这种,采取因势利导、合理协调的方法,对经济的正常发展是必须和有益的。 3、爱民顺民的民本思想。 管仲把以百姓为本,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要求,并使之与齐国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并落实到具体的施政措施中去。 (1)顺民利民。顺民利民,就是指统治者施政立法应当顺民心,从民所欲。管仲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臣下》)。”即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是由于人民这个根本才成为国家。民众既是社会的主体,想要争夺天下,必须争取民众的拥护;想要成就王业,必须从民欲,顺民心。他坚持“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闻,以天下之心虑”(《九守》)的政治原则。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牧民》)。”这就是说政策法令的好坏,要以是否符合民心来衡量。管子认为,要做到顺应民心,从民所欲,一是在实践中了解民情,时刻注意关心民众的疾苦。“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来绝,我生育之(《牧民》)。”民众厌恶忧劳、贫贱、灾祸、死亡而喜欢安逸、富贵、稳定、生存。那么,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就应顺民众的这种心理要求。二是采取“予之为取”的政策。“予”是指统治者在政治、经济上对民众采取的一种宽惠的政策。“取”则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达到经济上富国、军事上兵强,政治上称霸的目的。他们根据人们好获利而恶夺取的普遍心理,采取一种“取之无形,予之有形”的隐蔽方法。“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然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故民爱可洽于上也(《国蓄》)。”这样,就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戴。 (2)爱民恤民。爱民恤民,就是指统治者要以民众为轴心,忧民众之所忧,急民众之所急。管仲提出了“兴德六策”和“九惠之教”。兴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穷”、“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是指“养长老,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即敬养老人,慈恤幼孤。救济鳏寡,关心疾病,吊慰祸丧。“振其穷”包括“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即给寒冷的人以衣服,给饥渴的人以饮食,救助贫陋,赈济破败人家,资助赤贫。“厚其生”是“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即开辟田野,建造住宅,讲究种植,劝勉士民,鼓励耕作,修缮房屋。“输之以财”是“发伏利,输滞积,修道途,变关市、慎将宿。”即开发潜在的财源,疏通滞积的特产,修筑道路,便利贸易,注意迎送往来。“遗之以利”是“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即疏浚积水,修通水沟,挖通回流浅滩,清除泥沙淤滞,打通河道堵塞,注意渡口桥梁。“宽其政”是“薄徵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即薄收租税,轻征捐赋,宽减刑罚,赦免罪犯,宽恕小过。“九惠之教”在《入国》中有详细的说明:“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设有“掌老”、“掌幼”、“掌孤”、“掌养疾”“掌媒”、“掌病”、“掌穷”、“掌困”、“掌绝”的官,深入百姓,随时了解实际情况,为百姓解决具体问题。实行了这些政策,使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孤残有助,鳏寡有居;贫困得济,烈士得祭,民众承蒙恩惠,无不喜悦,从之如流。 4、重德教民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管仲继承和发展前人施政重德的思想传统,形成了以“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1)物质生活决定伦理道德。管仲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自觉地意识到物质生活条件对伦理道德形成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命题。并对此从足民富国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系上做出深刻论述。“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禁藏》)。”衣食对于人的生活来说是一日不可缺少的。人们首先在物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才能对精神生活有新的追求。管仲在道德起源上,坚持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立场,为他的伦理观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 (2)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管仲不仅论述伦理道德形成的社会物质原因,而且,对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也有深刻的理解。《牧民》中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也就是说,维系国家命运的有四大纲纪,缺了任何一条,国家就会不稳。如果缺了四条,国家就会灭亡不可挽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牧民》)。”维系国家的四大纲纪,就是指“礼、义、廉、耻”这四个方面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盲目求进;有廉耻,就不会掩饰过错,不会趋从坏人。“礼、义、廉、耻”皆备,人们就不会巧谋欺诈,行为就会自然端正,邪乱之事也就不会发生。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反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 (3)社会教化的基本要求。管仲认识到,形成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思想,其基础和前提是“仓廪实”,“衣食足”,但是,只强调“仓廪实”,“衣食足”,还不够,必须进行社会教化。就是在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教民“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五辅》篇提出“义有七体,礼有八经”。义有七体,“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这“义”的七个方面内容,民知之方能中正,中正方能和睦团结,和睦团结才能生活安定,生活安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所以,义是不可不行的。“礼有八经”,即“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这八个方面是礼的纲领。如果上下没有礼仪就要乱,贵与贱没有本分就要争,长与幼没有等次就要叛离,贫与富不依法度就失其节制。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叛离,贫富失其节制,国家必然陷入混乱。所以,礼是不可不重视的。“廉耻”是指内心的道德情操,“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牧民》)。”因此,通过教诲和启发,“养之以化其恶”、“明之以察其生”,使人弃恶行善,清除无度欲念,修行内心,这样方可正气上升,行为端正。 管仲的治国思想,除上所述,还有军事、文化等方面。这一些在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是对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1、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 管仲上任伊始,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治理国内的混乱贫穷。管仲从实际出发,不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而是坚持社会调查,使国情、民情尽在胸中,大胆提出“政不履旧”的观点,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深刻改革,制定出“乱世称霸方可自存,欲称霸必富国强兵,富国强兵需要民心安定”的治国方略,做出了很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有力地促进了齐国的发展,使齐成为大国。今天,落实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上文所论及到的管仲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民本思想、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等内容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管仲的民本思想适应了社会变革和统治者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推动作用,受到后代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视。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民贵君轻”、朱熹的“盖国以民为本”及唐代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都渗透着管仲民本思想的精髓。今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注重以人为本,着重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这是新形势下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一要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是既要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又要摆脱愚昧,实现以民为主为标志的政治文明现代化,以及精神文明现代化。而实现这些的关键是有赖于人的现代化。因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放在主导地位。三要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很多旧的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3、有利于实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我们既重法治又重德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市场经济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对道德建设有消极影响的因素,如金钱观念、享乐观念、利己观念导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由功利性导致的在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国家利益冲突时位置的颠倒;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和就业岗位的多样化使某些人在道德选择面前产生困惑,影响正确、进步道德标准的建立,诸如此类的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不良思想、观念和行为,单靠法制是不能完全解决好的,还必须靠教化和德治,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克制这些不良行为和消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古代的管仲在法德治国和社会道德教化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及具体做法,以及管仲本人不畏社会非议,不计个人得失,不求爵禄和财货,只图齐国强盛的高尚情操,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4、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外在体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就不可能战胜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不可能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古代,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个体层面上,它常常表现为“理想人格”,即古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人格境界(包括进取有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无私奉献等)。在这个层面上,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巨大的道德潜能。社会层面上,它集中体现为“理想社会”,即生机与活力、和谐统一、独立完整、尚德昌盛、绵延永长等。在这个层面上,中华民族精神又以观念的形式发挥着巨大的驱动力、凝聚力,鼓舞着人们为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叁』 管仲主张以法( ),以法( ),以法( )。

“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

『肆』 管仲变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春秋时代很难找个政治家可以代表全部政治的,管仲似乎可以。”
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伍』 管仲的法治思想中处处体现着什么思想认为善待民众重视民众民心是君主成就霸业

富民思想,“例如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认为只有君主实行富民措施,民众才认可君主的统治合法性。

『陆』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什么思想

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柒』 《管子》表达了管仲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管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也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博。[5]
《管子》一书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
《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是一部稷下黄老道家学派的文集汇编。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这种观点。
总览《管子》全书,内容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但其思想的主流是黄老道家思想,其思想特点是将道家、法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为法治找到了哲学基础,又将道家思想切实地落实到了社会人事当中,这同三晋法家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汉书》把《管子》分在道家类,《隋志》以后的类书却把它分在法家类。不同的归属恰好说明《管子》的思想特点。同时,黄老道家兼容并包,积极吸收儒、墨等学派的思想长处,将礼义和等级名分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都适应了战国中期的时代需要,反映了齐国变法时期的政治实践。[6]
《管子》一书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水地》、《形势》、《宙合》、《枢言》、《九守》、《正》、《形势解》“、《版法解》、《势》等等文章侧重于用道家哲学来阐释法家政治,通常被认为是黄老道家的作品⑨。它集中地反映了黄老道家道法结合、兼容并包的学术特点,是继《黄帝四经》之后黄老道家思想的又一大发展,它促使黄老学派的思想进一步走向成熟。[6]
《水地》提出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中﹐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认为万物﹑人都产生于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细的气。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文中也讲“道”﹐认为道是“虚而无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见﹐耳不能听。道与精气的关系﹐讲得不明确。

『捌』 有关管子(管仲)的所有思想主张介绍

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

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管仲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

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即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

(8)管仲的法治思想扩展阅读: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

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

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

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下卿礼仪的待遇。

『玖』 管仲的法治观及形成背景

摘要 管仲的法律思想:1、管仲法治思想倡导“事断于法”,实质是以法治国。

热点内容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
安阳免费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6 11:31:06 浏览:583
黄河管理和保护条例 发布:2025-02-06 11:11:26 浏览:872
开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里 发布:2025-02-06 11:06:57 浏览:886
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 发布:2025-02-06 10:44:51 浏览:539
员工道德经 发布:2025-02-06 10:33:31 浏览:248
试述行政法上的控权理论 发布:2025-02-06 10:33:20 浏览:544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
任慧律师 发布:2025-02-06 09:15:42 浏览:238
对照准则条例自查报告 发布:2025-02-06 09:07:41 浏览: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