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与抒情
Ⅰ 立法可分为中央立法和什么立法
立法可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回
第七十二条 省、自治区、答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立法与抒情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规定:
第七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第七十七条 地方性法规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本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的规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
Ⅱ 立法与司法的关系
在我国,全国各级人名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享有立法权。
立法工作进行由全国各级人名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包括对现行法律的修订与增删、制立新法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享有最高立法权。各级人大有权通过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是否通过各个代表的立法提案,从而制订本级行政单位(如河北省、上海市、海淀区等)内部通行的法律。
而我国政府享有行政立法权,可制订行政法规,不是法律。即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和本地区执法(公安、城管等机关出动)时使用、生效的规章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享有司法权的国家机关为各级人民法院与各级检察院(公安机关属于执法机关,行政机构)。我国司法机关享有独立司法权。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有本质差别。在我国,即使是身为权力最大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也无权干涉司法进程。
我国司法机关不受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权力机关)——全国各级人大与行政机关——中国人民政府及其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
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向人大进行立法申请,人大讨论修改后可通过、立法,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受我国法律保障的国家意志。即全国各级人大主持立法,享有立法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工作,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立法范围,但中国共产党不享有立法权,立法权为我国各级权利机关——各级人大独有。
Ⅲ 立法、司法、执法有什么区别
1、司法机关仅指法院和检察院,他们行使的是司法权;执法机关是行政机关,行使的是行政权。司法与执法 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内容、程序性要求、主动性四个方面。
2、主体方面:司法,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及其公职人员;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内容方面:司法,对象是案件,内容是解决纠纷;执法,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内容比司法广泛。
4、程序性要求:司法,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执法,执法活动不如司法活动的程序性要求严格。主动性:司法丁被动性,“不告不理”;执法;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拓展资料:
1.司法必须独立,公正至上,主要为被统治者服务,活动范围狭;执法不能独立,效率至上,主要为统治活动服务,活动范围广。执法不过是严格依法办事,执行法律;司法则不然,职能要广泛些,如司法审查职能、造法职能等。
2.执法实行首长负责制,司法实行法官负责制。二者适用的法律程序区别很大。司法活动要依法进行。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从事司法活动必须要在法定权限内,在司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的有关规定,保证司法权正确、合法、及时地行使。
3.司法活动要有表明法律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
Ⅳ 什么叫立法模式 最好详细点 谢谢最好详细点 谢谢
准确的说应该是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
(一)、两种理解
1、广义
2、狭义
二、决定和影响立法体制的因素
(一)、一国采取什么样的立法体制,受该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民族状况、历史传统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决定和影响
(二)、从法律方面说,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是直接由该国的国家形式决定的。国家本在实质上决定了立法权属于哪个阶级;国家形式则在形式上决定了立法权属于国家机构中哪些机关。国家形式包括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管理形式,即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由国体所决定,同时又是国体的表现形式。就立法体制而言,政体在形式上直接决定将立法权限划分给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哪些机关。也就是说,政体决定横向立法权限划分,即决定立法权限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之间如何划分。
2、国家结构形式,指的是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划分行政区划问题。就立法体制而言,国家结构形式直接决定哪些立法权限属于中央,哪些立法权限属于地方。也就是说,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纵向立法权限的划分,即决定在中央政权和政权
三、立法体制与立法体系、立法权的归属、立法事项
(一)、立法体制
1、核心问题:立法权限如何划分,并就立法权及立法事项等问题作出说明
2、分类
(1)、君主或贵族主权论
(2)、人民主权论
(二)、立法体系
1、核心问题: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侧重的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本身及其效力等级
第二节 立法体制的分类
一、从国家管理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国家立法权的划分是否以民主的原则和制度为基础,可以分为专制的立法体制和民主的立法体制
(二)、按照国家立法权是否只由同一类别的国家机关行使,可以分为单一的立法体制和复合的立法体制
(三)、按照国家立法权的行使是否受到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可以分为独立的立法体制和制衡的立法体制
二、从国家结构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可以分为一级立法体制和二级立法体制
(二)、按照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还可以分为中央集权的立法体制和复合的立法体制
(三)、几点说明
1、以上对立法体制的分类,是从国家形式的角度,根据各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来进行划分的
2、一个国家之所以采取某种立法体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 立法体制的分类是相对的,许多国家的立法体制只要能有条件地大致划归于同一类型的各国立法体制,彼此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
Ⅳ 《法律与立法》纪伯伦短文的含义是什么
个人理解是这千种形式的法律可以总结为七条,这七条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却不会专像千条法律一样规属定细枝末节条条框框。规定的越多人们越寸步难行,因为即使是贤人,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也未必相同,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进了监狱,即使他们都是贤人的后代也不能完全避免不犯一点小错误,甚至贤人自己也不能。
Ⅵ 立法与司法有什么不同
三者的区别是: 1、主体不同 1,司法是由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适用法律的活动。 2,执法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来执行法律的活动。 2、内容不同 1,司法活动的对象是案件,主要内容是裁决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和争议及对有关案件进行处理。 2,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执法的内容远比司法广泛。 3、程序性要求不同 1,司法活动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 2,执法活动也有程序规定,但由于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基于执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规定没有司法活动那样严格和细致。 4、主动性不同 1,司法活动具有被动性,案件的发生是引起司法活动的前提,司法机关(尤其是审判机关)不能主动去实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后才能进行应用法律的专门活动。 2,执法则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要求行政机关应积极主动地去实施法律,而并不基于相对人的意志引起和发动。立法是人大,司法是法院,执法是公安和监狱。立法就是制定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司法就是执行法律,立法是司法的前提,司法是立法的保障。有法不依,立法形同虚设。 1、立法保障就是法律对某种权利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予以保护,是一种立法行为。 2、司法保障,就是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司法机关通过司法活动予以保障,是一种实践行为。 3、反家暴法是立法对家暴受害者的保护,应是立法保护。
Ⅶ 立法的意义
立法的意义:
第一,它是国家意志形成和表达的必要途径和方式;
第二,掌握国家回政答权的阶级必须利用立法手段,来确认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第四,立法还有指导未来的预测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条件,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活动。
Ⅷ 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有何区分及联系
主要区分表现在:第1,立法体系的组成要素是法的渊源即法的外在表现情势;版而法律体系的组成要素则是权法律部门。第2,立法体系是以各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在全部国家法律创制中的地位及与此相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效率范围和效率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依照法律规范所调剂的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调剂方法作为划分该体系的组成要素。第3,立法体系侧重于法的调剂的外部情势,而法律体系则侧重于法调剂的内在内容。联系表现为:第1,二者都是指现行法律规范的不同组合。第2,当立法体系是法典式的法的情势时,它同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所调剂的社会关系是1致的。
Ⅸ 立法的概念、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立法程序。
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按照层次可分为三种:第一,总的指导思想,即同一性质的国家政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个立法都要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当代中国立法总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第二,基本指导思想,即总的指导思想与该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在政权性质不变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整个立法都要长期坚持的常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阶段指导思想,它是总的指导思想、基本指导思想与一定历史阶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立法基本原则:1、立法的法治原则;2、立法的民主原则;3、立法的科学原则;
中国立法的程序:1、提出议案;2、审议法案;3、表决和通过法案;4、法律的公布。
Ⅹ 管理条例和立法有什么区别
立法是来社会应用,是用来维护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和工作安宁,经人大、政协讨论通过的法令程序。而管理条例是指某单位或集体制订的管理制度,没经过法令程序,在社会上没得到认可和实施与执行。总之;立法和管理都是制度,但应用范围不一样,我的理解大概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