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情理从道德

情理从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07 21:15:51

A. 世间情理法谁提出的

道德作为法律的正当性支撑而存在,法律只是道德的宣示?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的产生是道德多元化的结果,即人类社会中形成多种道德,各种不同的道德之间相互冲突、碰撞,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人类创建一个权威,通过这个权威告诉所有的人,在一定的地域内,某一种道德就是法律,不容违反,在冲突中只有这种道德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用法律的语言来说,是正义的。这种理论简单易懂,看似也很合理。道德是法律存在的土壤,法律只是被权威承认的道德。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中国法律传统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几种体现为“礼”与“法”的关系,在理论上体现为儒家和法家的关系。传统中国法律的最大特点就是礼法不分家,形成中国独特的情理法传统。从周代的“德主刑辅”秦王朝的“一断于法”,到唐朝的“徳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再到“明刑弼教”,礼与法之间不断的冲突,融合,儒家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结合,构筑了中国法律礼法合一的传统。

B. 于情于理什么意思

“于情于理”意思是: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道理上。

【词语】:于情于理

【拼音】:yú qíng yú lǐ

【释义】: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道理上。

当我们在陈述一个事实的时候,通常就会使用到这个词语,“于情于理”意思就是无论是在感情方面来说,或是道理上来讲,都是需要这么做的。

“于情”就是从感情来说,通常我们在都会认为感情为先,比如照顾生病的爱人,是因为心底的爱,从而无微不至的照顾。“于理”是从伦理道德上来讲,夫妻本是具有相互扶持的义务,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于情于理这个词,意为从感情和道理上都肯定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需要去遵守,有一种不能违背的意思。

(2)情理从道德扩展阅读

相关词语:入情入理

【词语】:入情入理

【拼音】:rù qíng rù lǐ

【释义】:形容合乎常情和道理。

【出处】: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

这句话意思是,某人说的话很合乎常情和道理,着重一个“说”,意为表达说出的话很能让人觉得有道理,无论是情感上还是道理上,都能使人相信。

造句: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参考资料

网络-入情入理

C. 道德情感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1.直觉的道德情感
解析: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未经过现场的充分准备与酝酿。比如由于它产生得非常迅速,而往往对这个过程的道德准则的意识则不太明显。
例如,某人突然看到有人落水,万分危急的情况促使他没有思考余地,当机立断,果断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当时直接驱使这位英雄模范采取行动的并不是被清晰意识到了的某种道德观念,而是由迅速感到的危急情境引起的直觉道德情感。这种直觉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2.想像的道德情感
解析: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如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多半会唤起钦慕之情。
易混淆:想象的情感体验与直觉的情感体验不同在于前者是在别人的生活与行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取决于间接的道德经验。然后才逐渐变成个人主观经验的有机部分。在间接的道德经验中,别人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体现者而被保存下来的,人们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表现来预测自己的行为及其道德价值,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后者则是取决于个人的直接经验。
3.伦理的道德情感
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D. 道德和道理的区别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抄中“道德”包含袭两层意义,其一,道德是指行为规则;其二,道德是指实际行为合乎道德规则。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认识和掌握自己的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即是“知”;此外,还必须在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自觉遵循这个准则,这即是“行”。必须具备这两个方面,即知行合一,才能够被称为有“道德”的人

道理就是有证据的说话或是总结来的经验。道单单解释为自然规律 理单单解释为人类的行为道和理合在一起 为道理 可解释成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

E. 民法适用中的情理与法理的辨证关系

情理以道德伦理为基本内涵,而道德伦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础,特别是在民事法律中,这种体现更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说,情理往往代表着法的价值取向,比如,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它是道德伦理的直接法律化的产物;

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则;又如公序良俗原则(即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的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更是直接体现着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

情理作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种现实的既有状态,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理构成法律运作的实际环境与情况,因而在法律适用中情理必然成为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它甚至直接影响到对事实的认定和处理。

也正因为如此,法律的适用特别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为基础,要将情理与法律的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而如果不考虑情理,就会导致认定事实的不便或导致案件的处理虽然合法而不合实际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具体论述:

比如前些年曾出现过的因一个装修工人在所装修的房屋内自杀,从而导致房主要求装修公司将该房购买,而由其另外购置新房的案例,如果仅从法律上看,该房装修工人在房内自杀,并未对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损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应驳回,但是通过电视台采访公众,公众却一致认为房屋损失相当明显,房主请求合理。

(5)情理从道德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1954年至2001年近半个世纪里4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致力于制定一部属于自己的民法典。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4次尝试编纂民法典的努力均未能取得预期结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即启动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并作出了先制定民法总则、再系统整合民事法律的“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部署。经过两年多的论证、征求意见、修改,民法总则按预定进程顺利制定出来,民法典编纂工作由此迈出关键性一步。

我国要实现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之梦”,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鉴于之前民法典编纂工作一再受挫的教训,一些人担忧这次民法典编纂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这次民法典编纂工作之所以能够按预期目标顺利推进,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部环境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经济体制基础。民法典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民法总则的制定。

从民法学自身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法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批判借鉴外国法学理论、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民法学体系。

此外,从司法实践来看,法官已具备比较好的法学素养,形成了较为正确的适用法律的思维。同时,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希望自己的权利能够得到法律保护,这是制定民法典的群众基础。

民法总则的制定彰显了党和国家编纂民法典的坚定决心,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我国民法典立法能力的怀疑。民法总则的顺利通过,也推动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真正驶入快车道。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我们还要完成民法典分则各编的整合修订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这需要相关部门、民法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群策群力、再接再厉,为编纂一部结构合理、体系完备、规范科学的中国民法典继续努力。

参考资料:网络——法理

参考资料:网络——情理

参考资料:人民网——民法总则的时代意义

F. 什么叫情理它是不是受道德和法律约束

情理是指合呼人情与常理,也就是人们说的合情合理,情理与道德约束,不受法律保护

G. 有个人惦记我老婆,我老婆说跟他只是朋友。我老婆应该和那个惦记他的人做朋友么请从情理道德上分析。

什么是猜人心理的附和?以我为例吧 有的男的在网上找我聊天,可能是看好我了,我跟俺对象说我和人家网上聊天什么的,俺老公从来都不太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 第一你不是小孩子了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自己心里应该有数,我要是管你 ,你自己不这么认为 管你又用么?不还得偷偷的联系,第二我相信你 也相信自己,除了我以外 没有人能比我更爱你了,我对自己也有信心 。听了他的话 果断的和别人断了联系,我不舍得他办任何让他伤心的事情,他对我这么好 这么了解我 我也会对他一样

H. 法律与道德 情理法之间的关系

道德作为法律的正当性支撑而存在,法律只是道德的宣示?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的产生是道德多元化的结果,即人类社会中形成多种道德,各种不同的道德之间相互冲突、碰撞,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人类创建一个权威,通过这个权威告诉所有的人,在一定的地域内,某一种道德就是法律,不容违反,在冲突中只有这种道德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用法律的语言来说,是正义的。这种理论简单易懂,看似也很合理。道德是法律存在的土壤,法律只是被权威承认的道德。
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中国法律传统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几种体现为“礼”与“法”的关系,在理论上体现为儒家和法家的关系。传统中国法律的最大特点就是礼法不分家,形成中国独特的情理法传统。从周代的“德主刑辅”秦王朝的“一断于法”,到唐朝的“徳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再到“明刑弼教”,礼与法之间不断的冲突,融合,儒家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结合,构筑了中国法律礼法合一的传统。

I. 情理和法理为题的作文

一说到情理与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两者的冲突,即人们常说的“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强化戏剧效果和戏剧冲突,往往
使得这种冲突或者说对立显得尤其突出,不可否认,情理与法理之间的确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法律适用中应当以法律为依据,而法理一般低于情理的要求,因而
“合法而不合情理”有其一定的正当性,但应当说明的是,影视作品中这种与法对立的“情理”不是真正的“情理”,这种“情理”被理解成了一种人们的感情认
识,真正的情理,即人情事理,是指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当然,它还有更高一层意思,那指的是道德伦理,是社会公认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理就是
人伦”。

情理以道德伦理为基本内涵,而道德伦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础,特别是在民事法律中,这种体现更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说,情理往往代表着法的价值取向,比如,
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它是道德伦理的直接法律化的产物,它被称为帝王条款,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则;又如公序良俗原则(即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的民事
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更是直接体现着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

情理作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种现实的既有状态,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理构成法律运作的实际环境与情况,因而在法
律适用中情理必然成为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它甚至直接影响到对事实的认定和处理。也正因为如此,法律的适用特别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为基础,要将情理与法
律的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而如果不考虑情理,就会导致认定事实的不便或导致案件的处理虽然合法而不合实际生活的要求,难以得
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比如前些年曾出现过的因一个装修工人在所装修的房屋内自杀,从而导致房主要求装修公司将该房购买,而由其另外购置新房的案例,如果仅从
法律上看,该房装修工人在房内自杀,并未对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损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应驳回,但是通过电视台采访公众,公众却一致认为房屋损失相
当明显,房主请求合理。
那么,除了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一个原因外,在法律适用中考虑情理,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可以通过推定而认定案件事实,从而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并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
负有举证责任,而这种证据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案件法律后果的不同,但是由于案件发生的客观不可再现性及偶然性、复杂多样性,许多案件如果不考虑情
理,片面的追求证据的客观充分,将会导致许多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或大大加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因此,在具体案件中,依据各种间接证据,其它已知事实,借助经
验法则、逻辑规则、法律规定对案件事实进行推定,显得格外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亦规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法则能够推定
出另一事实的,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比如,两个人发生纠纷,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到法院诉称其背部大面积脱皮系被乙一巴掌打伤所致,要求乙赔偿损失,已知
当日系夏天、天晴,甲当日未穿上衣在太阳下晒了几个小时,且甲平时很少晒太阳,而乙主张甲的损失非打所致而是太阳灼伤所致的理由就不需证明,因为根据本案
已知事实和一般生活经验,打一巴掌不会造成甲的脱皮,而阳光灼伤可导致,故甲的那种损失显然系太阳灼伤。而如果不考虑情理,非要乙举证证明(对甲的伤进行
法医鉴定),则一方面显然加重乙的负担,也是对诉讼资源的浪费。当然,由于对事实的认定系推定,故法律也允许对方当事人提交相反的证据以推翻这种推定。

其二,正确考虑情理也有利于正确的理解和适用法律。比如,甲房地产公司卖给乙一间二楼房子,可该栋楼房没有上楼的楼梯,乙起诉甲公司要求补充修建,甲公司
则辩称其与乙的合同中并未约定有楼梯,因而其未违约,不应当再修建。如果不考虑情理,乙公司的辩解也是事实,其与甲的合同中确实没有约定提供楼梯,那么乙
公司的主张成立了?很显然,这种主张不成立,因为基于社会经验判断,该栋房屋应当有楼梯,这是人人共知的事实,这无需在合同中约定,如果不考虑情理,机械
的适用法律,必然导致适用法律错误。

当然,考虑情理也不是无原则的,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情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
面,因而法律所考虑的情理应当是确定的情理,即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稳定性强,体现一定的规律性的情理,它能够反映人们对生活现象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否
则,如果扩大化的理解情理,就会丧失判断标准,从而导致认定事实错误或者扰乱审判思路。其次,情理应当在法律的适用前提下和范围内去理解,即不能脱离法律
去适用情理,换句话说即情理必须在法律的界限内去适用。
只有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时,正确考虑情理,才能使法律适用的结果正确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从而真正实现法律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诉求。

J. 从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上看,以清楚的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

以清楚意识复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制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伦理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意识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10)情理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

(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热点内容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
安阳免费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6 11:31:06 浏览:583
黄河管理和保护条例 发布:2025-02-06 11:11:26 浏览:872
开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里 发布:2025-02-06 11:06:57 浏览:886
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 发布:2025-02-06 10:44:51 浏览:539
员工道德经 发布:2025-02-06 10:33:31 浏览:248
试述行政法上的控权理论 发布:2025-02-06 10:33:20 浏览:544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
任慧律师 发布:2025-02-06 09:15:42 浏览:238
对照准则条例自查报告 发布:2025-02-06 09:07:41 浏览: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