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现象
① 请举例现实社会中违背社会公德的一些现象有哪些
像是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等等,这些都属于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希望可以帮到您,感谢您的采纳。
② 社会为什么存在道德这一现象
别人都说日本的街道很干净,日本人不乱丢垃圾,却说中国人爱乱丢垃圾。
那么中国到处都是,不要乱丢垃圾保护环境的善意提醒,你说是好是坏。
假如日本没有这样的提醒,什么乱丢垃圾或者保护环境之类的。
那么,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本身就不存在乱丢垃圾的人,那么,还有必要竖起一个牌子,请不要乱丢垃圾吗。
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有道德,人人坦诚,还会有人提起道德或者人与人之间要有信任之类的字眼吗?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道德经》
③ 现阶段的社会道德存在哪些问题
社会道德沦丧之根源
说起这个话题其实改讲讲中国古代的道德从何而来,我们的教科书上怎么得到的古人的5000年文明史,以及代代相传的礼仪道德,还有传为佳话的道德成语。古代也有古代的黑暗,古代也有古代的弱点,但是冷兵器时代国家法律只有这点好,那就是杀人偿命,关键就在于这个偿命上,因为那时法律认为如别人杀了自己的亲人的话自己是有权在政府抓到杀人者之前的任何时候杀死对方而无罪的。所以这就是一个社会公德的底线,不管贫富都要遵守这一底线,不遵守不行。虽然暴利些,但是从社会公平和道德公平意义上来说是国家法制的准绳,是对是对不良思想的人的一种法律之外的震慑,一种道德震慑,是法律公益的最大支持。而现时社会模糊了这个重要点,法律和道德相悖,甚至于杀人犯被政府抓了,受害者连在刑场手刃仇人的机会都没有,让很多人坏人有恃无恐,甚至于有钱人可以出钱了事。国家法律把人的耻辱和精神打击归纳到可以用钱来买,还有价格,这才是社会公德沦丧的关键点。每个人都知道尊严如果可以用钱来换的话就不是人类圣神的尊严了,那就等同于街边的垃圾了。一个尊严都没有的社会何来道德?何来管理?在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度内心憋着如此巨大的愤恨无法排解才是社会道德扭曲,人性泯灭的源头。金钱等于尊严,因为尊严可以用金钱买。这和在菜市场论斤称两买尊严有何区别?那这还叫尊严吗?这也从根本上说明国家和人,人在这个社会是处于什么状态。所以人命是有价格,每个人在头上可以插标论价的,只是卖人的地方是在法院而已。面对受害人没钱取得证据,没有钱请到律师帮助,没有钱和时间了解法律知识法律是如何保护善良但没钱的受害者的?然而这种人在社会的比例有多大?由此而论法律是不是只保护富人和坏人的道德公益而已。
④ 道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吗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道德取得统治地位。但是还存在着剥削阶级道德残余,存在着公与私、善与恶的矛盾和斗争。因此,或多或少地使不良道德反映到青少年的头脑中,形成道德品质不良。学生道德品质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违反我国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学生的不良道德品质是在某种客观条件影响下通过学生一定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分析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与心理因素将有助于教育上来取预防与矫正的措施。
一、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客观原因。
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家庭环境的不良往往是造成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某少管所对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不检点的家庭占27.5%,不廉洁的家庭占26%,不健全的家庭占30%,不和睦的家庭占70%。因此,可以说犯罪和家庭环境就像人和影子一样密不可分。
社会上剥削阶级残余势力的侵蚀: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不仅自己作案而且常常使用欺骗的手段诱使教唆少数青少年学生作坏事,使他们心灵受毒害,从而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恶习;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坏书、坏故事、坏风俗,以及残存的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意识观点,也可能使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从外边飞进来的“苍蝇”、“蚊子”对于缺乏分析能力的学生如果没有及时的指导也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教育观点上的错误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提供条件。
二、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主观原因
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就可能被强烈的个人欲望、要求所驱使,结果就可能会发生不考虑共产主义道德准则和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学生意志薄弱:意志薄弱的学生可能使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而不合理的个人欲望却驱使学生做出某些粗野、消极、利己的事情。
不良行为的习惯作用: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表明,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不良行为在开始时常常是偶然发生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便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习惯。错误道德观念的影响:“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这些腐朽甚至反动的道德观念,一旦被学生接受就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三、矫正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方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是真心善意的,教师应当怀着深厚的爱心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同时热情而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希望,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师的真心善意。
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一旦从头做起,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从而激励犯错误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及集体荣誉感。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自尊心,而且也缺乏集体荣誉感,因此,他们对教师的批评可能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主要是他们经常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惩罚所造成的。为了培养个人自尊心应当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奖励、或给予信任性的委托,尽可能多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利用严格要求,组织舆论和奖惩分明的方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所谓严格要求就是提出的要求要切实可行,一经决定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在执行中作出对每个人的评价,这样可使学生明确地体会到什么是正确和高尚的行为,知道应该怎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所谓组织舆论就是通过教室墙报、板报、讨论会、小评论、演讲、文艺节目等提醒、督促学生形成是非观念。所谓奖惩分明就是有奖有惩,奖,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情上的愉快。惩,使学生受震动,感情上产生自疚。奖惩分明不仅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而且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是非感的一种手段。
经验证明,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品质必须防微杜渐,从细微处抓起、抓紧、抓早、抓彻底。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终会使学生改正不良品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⑤ 生活中表现道德的现象有那些
1、保护环境
环境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热爱大自然,实质上也是对人类本身的热爱,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自觉遵守这样的社会公德,从根本上说,是对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维护,是对人类的生存利益的关心,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
2、讲文明
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人们的行为文明状况,它集中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文明教养程度,而礼貌则是这种文明程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文明礼貌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道德信息,它说明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
三、诚实守信
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孔子讲的是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把孔子的话引申开来,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说是“无信不立”。今天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四、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
五、爱物公物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如公路、铁路、水电线路、通信设备、卫生消防设施等等,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项遭到破坏,都会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⑥ 道德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其结构主要有哪些内容
道德作为一个社会现象,也可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三种因素,即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实践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三种因素构成道德结构。
⑦ 当今社会不道德的社会现象有哪些
凡是不符合一定社会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如,随地大小便、公共场合抽烟、骂人、打架等行为。
涉及生活的各方面,如乱扔垃圾,果皮纸屑等。
⑧ 道德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道德的本质(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回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答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不能随地吐痰是道德规范;不能随地排污是法律规范,依靠暴力来维系。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重要性是什么?)
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平分配和奉献精神有助于提高产量。
③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艺术要扬善抑恶。
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廉政道德使人民拥护政府。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入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⑨ 社会道德现象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现象,可以分为实践经验、实践理性和实践假说三个组成部分。
1、实践经验部分,主体形态是“生产道德”和“交换道德”,派生形态是“消费道德”。“生产道德”与“交换道德”也直接派生和影响“消费道德”,使“消费道德”也属于实践经验的道德形态,具有“社会道德现象”的某些特征。
2、实践理性部分,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现实要求。虽然形式是“应当”和“可能”的,但实质内涵却是实践的,即是能够转化为道德现实的。
3、实践假说部分,是关于社会道德现象演变的逻辑走向的推导和假说,通常表现为社会的道德理想和人的理想人格。一方面,它虽然并不存在于经验与体验之中,却以一定的经验与体验为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提出是为了实践,为了引导人们以实际的道德实践活动去追求美好的社会生活远景。
总之,社会道德现象这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从状态结构来看,经验是基础,理性是主体,假说是目标;从价值结构看,经验是稳定部分,理性是主导部分,假说是超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