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从修行角度道德经

从修行角度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2-08 06:39:41

道德经怎么学

道德经怎么学?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首先认识到,学习《道德经》也会因学习的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
由于《道德经》本身就文涩意深,学习起来很不容易,再加之历来人们对《道德经》的看法不同,学习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安邦治国的方略,他就会从这一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是讲辩证法的哲学,他就会从哲学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修身养性的方法,他就会从气功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道教的经典,他就会从宗教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
二、我认为在学习《道德经》时最好要先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从什么角度去学的问题,这个前提定下来,再去从这个角度去学习、理解、诵经、修炼、入道。 在学习目的明确后,边看书边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书则被书拖着走,进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读几遍某个版本的《道德经》后,可再找来另一个版本作比较的学习,看看其中那个讲的有道理。如只读《道德经》的原文,对时下的年轻人和古汉语欠缺的人来说是较困难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对一些章句进行反思,这既可加深对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判断,这就是独立思考。但这个独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据,要结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不能抛弃历史事实任凭自己随意的想象,尽情地发挥,甚至武断地结合眼下的社会去解读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说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网络了,岂不笑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可以有上千种解释,但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就是老子,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三、对大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不必拘泥原文的某个字,因为《道德经》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原版。2000多年来历经历代多人的传抄、编辑,在文字上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这些版本应是专家学者的事,历代不少专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经》版本,再重复做这些考证,似无太大的现实意义。现在对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误区,而偏离了认识《道德经》的本意。

㈡ 你是怎样解读《道德经》的

顶天立地,道德经,这本书,就这四个字

㈢ 老子《道德经》全文和佛法的精髓有哪些异同

老子的道德经和佛法一样都是描述宇宙的真理。不过角度不同,当然有一定关联和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老子的这一段,我看的时候感觉和佛法里的见解有很多相同之处。三毒就是贪嗔痴。修行都是修心。都是清静自心的欲望,人心清静则智慧自然显现。
不同之处,虽然都是描写宇宙的真相,是在阐述同一个东西,但是角度不同。比如道观察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而悟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悟这个宇宙,天人合一。
佛则是向内看,外部的宇宙其实都是我们的心造就的。若人欲了之,三界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就如同一个皮球,道从内部的角度来看这个皮球的皮,佛从外部来看,看起来形状不同,里面看是个圆形的空间,外面看他是个球。
修道逍遥,修佛解脱。都是很好的修行宗教。修道成就是升天,做天人,做身体由光构成的高纬度生命体。修佛成就是脱离轮回宇宙之内任意遨游。

㈣ 《道德经》本质上是一本怎样的书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2][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名称
道德经
外文名
Tao Te Ching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价值影响历史评价历代注本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元·赵孟頫·道德经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作品鉴赏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8]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㈤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道德经广受推崇吗?虽说我是老子的信徒,不过没发现道德经广为流传,倒是孔门子弟春风得意。春秋末年,老子见王室衰败,决心西出函谷关隐居,在函谷关遇到了守关令尹喜,喜是老子的忠实信徒,于是求告老子:您要隐居了,能否写一部书以供我们后人学习呢?于是老子伏牛背七日七夜,写出了上下两卷道德经。道德经可谓人生瑰宝,至圣法门。这不是吹嘘,亦非言过其词,道德经真可谓堪破了宇宙的玄妙,真正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书。不论是否能吃透其中的玄机,都能受益匪浅。你读懂到那个程度,便有哪个程度的获益;有人说,老子是唯心主义的,这话其实完全不准确。老子的道德经,究其本源是阐述了天地间的法则与人世间的规律,正如其名:道德。道者,天道也;德者,人道也。能参透道德二字,大千世界行走无碍。
老子的能耐,坦言说是比仲尼高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仲尼自己说的:有日,仲尼登山去访老子问道,老子说,我这里没什么道可给你的,就送你两句话吧:第一,你终日醉心於声色,而这对人是没有好处的,你应当尽力摒除;第二,你总是崇古,而古人早已死了,连尸体都烂掉了,只剩下那么两句话,你不要抱得太死。仲尼下山后久久不语,他的弟子问他:师父,您去见老子,拿什么教导他呢?仲尼叹了口气:鱼,我知道它能游;鸟我知道它能飞;兽,我知道它能走,但龙,隐藏在云端,见首不见尾,完全参不透:“老子其犹龙耶”。此语典出《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因此老子又得称“犹龙”。(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㈥ 《道德经》作者老子的智慧是想渡人吗

《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㈦ 如何学习与理解《道德经》

一、深入了解作者老子的思想性格,精神特征,所属学派,思想贡献。只有深入了解了作者,才能更好地解其作品。
二、须积累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老子创作此书之前,曾入太学学习,精通天文、地理、人伦,《诗》《书》《易》《历》《礼》《乐》,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学,后进守藏室为官吏,更是博览群书,所知所晓,可想而知。他运用所学知识所作《道德经》,可以说是他所掌握知识的缩影,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谈何学习。
三、回到春秋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老子写作《道德经》的原因和目的。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中有载,函谷关令尹喜敢动老子,老子边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和以王朝兴衰,百姓安慰祸福作为借鉴,并追溯一切出现的根本原因,最终著书成《道德经》希望能警醒世人。可见此书与春秋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战争不断导致民不聊生密切相关。理解其原因、目的,学习便有了方向。
四、学习掌握道家学派相关内容,理解老子的处世精神。《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即道法自然。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掌握老子作品的精髓。
五、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这个道理。《道德经》具有极高的音韵之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偶、设问、连珠、比喻……,语言独到、简要。唯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
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综合众多学派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学习并理解《道德经》。

㈧ 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

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易经是非常早就写成了,据说在伏羲时代就有先天八卦的出现了,然后到了周文王,把八卦演变成为后天八卦,还有64卦。最后经孔子写了易传,这个时候易经算是写成了,道德经据说是由老子写成的。老子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他曾经是周皇室的图书馆馆长。所以他精通各种理论。通过亲身实践写成了道德经,而且道德经本来她也是不想写的,是在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尹喜请求他写的。引起是函谷关的一个守关的长官,他看到紫气东来,所以他觉得有大圣人要经过,因此拦下了老子,让老子这部道德将能够流传于世,不然的话没有尹喜,恐怕我们也不知道有老子这个人。周易由孔子把他从一本占卜的书提升到了哲学层面。而道德经是一本修行的书,它里面包罗万象。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从不同的方向来阐述,这个世界已经不是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阐述这个世界。而老子的道德经,他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让你看清这个世界。

㈨ 如何用道德经修行

首先要理解《道德经》的真意。最好参看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深回入浅出,说理透答彻,是上乘佳作。
第二,把握修持的要点。参看原文。
第三,在生活实际中去体会,一点一滴的在德业上的进步,加深信心。

补充二点:
第四:本人不是不重视原文,但原文深奥,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是看不懂的。但有了古文基础(比如一些学者)没有修行的实践只从字面解释,也会误解老子的本意。只有真悟了道的人,才能讲对讲通讲透。
第五:对于黄元吉原著《道德经讲义》不敢妄加评论。提问者可以与南怀瑾的《老子他说》相比较,必能受益。

㈩ 《老子道德经》,谁解释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汉【河上公注视道德经】。又称《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最为经典。

热点内容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
任慧律师 发布:2025-02-06 09:15:42 浏览:238
对照准则条例自查报告 发布:2025-02-06 09:07:41 浏览:317
教师资格证教育法律法规责任 发布:2025-02-06 08:59:27 浏览:636
职业道德第 发布:2025-02-06 08:39:44 浏览:2
法院书记员记录 发布:2025-02-06 08:21:07 浏览:803
司法考试费 发布:2025-02-06 08:18:49 浏览:62
司法局年度总结 发布:2025-02-06 08:03:47 浏览:304
道德实践日记500字 发布:2025-02-06 07:31:52 浏览:321
江苏预备法官培训 发布:2025-02-06 07:26:12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