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道德
㈠ 论语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仁】为仁之本来:仁是孔子哲自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
㈡ 论语所阐述的道德理念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㈢ 论语中关于品德的名句
1.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7.当仁不让于师。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㈣ 论语中品德修养的句子有哪些
1、《论语·学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论语·子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5、《论语·子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论语·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㈤ 论语中的道德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是国际上最认可的一句了
㈥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语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德不孤,必有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夫子温、良、恭、俭、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志当存高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人背信则名不达。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㈦ 《论语》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㈧ 论语中关于品德的名句
1.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政权是立不住的。
2.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众人的愤怒是不可以触犯的,专权的欲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此话反映了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子产认为,如果触犯了众人的愤怒,政权就无法维持稳定,若想专权独裁,实在是难以实现。
3.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讲述的是只有以民为本才是最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制国”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常”则是不变的原则。这句话的大意是,治理国家有着一定的原则,即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
4.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_宋·苏轼《荔支叹》。
登,丰收。瑞,祥瑞、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不饥不寒,这就是最大的祥瑞。此言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就是最大的成就,也是上天垂示给统治者最大的祥瑞。这句话表现了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其中,“常”是固定不变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圣人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想法,他们总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老子规劝君王的话,意在告诫统治者一切决议,均应从民意出发。
6.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孟子·离娄上》
说明了百姓对仁政的迫切向往之情。所谓“走旷”即在旷野上奔跑的意思。百姓对仁政的向往,就像是水总是往下流、野兽喜欢在旷野上奔跑一样。
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民贵君轻,并阐明了国家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应当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社稷”指的就是国家,而“君”指的就是国君。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接着是国家的利益,最后才是君王的利益。
8.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吕氏春秋·顺民》
能够在失去民众拥护的情况下而建立功名的人,这在以前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此语讲述的是民心向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任何人要想建功立业,没有大众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㈨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什么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子曰:“士志于,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出自:《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中怀有的是道德仁义,小人心中怀有的是诗书礼仪;君子心中怀着对刑罚的畏惧,小人心中怀着对小恩小惠的喜爱。”
6、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自:《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㈩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话
可以说,论语通篇讲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
为师者的道德,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学生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