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安能
㈠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孔子没有关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1)道德经安能扩展阅读:
一、老子:
1、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
3、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二、孔子:
1、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㈡ 孔子问道于老子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2)道德经安能扩展阅读
孔子见老子是指历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见老子之事。其记载的壁画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其中以儒家发源地最为集中。
㈢ 在《老子四章》中,对“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具体实例有哪些
比如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中许攸投靠曹操并献计助其打败袁绍后,就自矜己功。
曹操领将入冀州城门时,许攸以鞭指着城门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曹操大笑,而众将不平。后面还有,有一天,许褚骑着马走入东门,正好碰见许攸,他喝着酒对许褚说:“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许褚大怒说这都是他们冒死血战夺得城池,你怎敢居功?
结果许攸说:“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这话还是要突显自己。结果就是,许褚一怒把他杀了。许攸献计确实在官渡之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的自夸,让其余众将心里很不平衡,他们会想自己在前线出生入死拼杀难道没有功劳吗,无形中就消减了许攸之计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说,曹操本就有杀许攸之意,许褚是做了件曹操想做而不便做的事。许攸若是能考虑到自己是临阵倒戈当该低调行事,功成身退,结局如何就不好说了。但历史没有如果。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大意是: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者,众人不彰其名;自我夸耀的,难有功于人;自尊自大的,其德不长久。
这都是从养德修道角度说的话,不是世间普通语言。 如果只是从世间角度去想,解出来的就是世间人的思考,没什么意思。按照《道德经》本义去解,就好理解了。
《道德经》有个原则,修行做事,需要"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道隐无名,就没必要去张扬什么啦。需要做好两方面工夫:一为学,二为道。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㈣ “化人”与“化为人”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几句话可能是出自《庄子》吧!
“丘不与化为人”中的“不与”,是相对于“乌鹊孺,鱼傅沫,细腰者化,有弟而兄啼”而言,乃是人亦应具有为同类而甘心服务的人格而言。“化为人”,则是丘所得到的启发,也就是悟了,也就是悟出了“人亦应具有为同类而甘心服务的人格”。
“安能化人”的“化人”,乃是指教化或度化别人而言。
正是由于丘悟出了“自己尚未具有为同类而甘心服务的人格”,则不能教化别人“具有为同类而甘心服务的人格”,所以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另外,老子此处说“可。丘得之矣”,其中“可”字又是何意?若明此“可”字之义,那么《道德经》中的”道可道的“可”字,也就明白了。
㈤ 《道德经》第八章的内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㈥ 浅谈《道德经》,讲的是道在人生存中的体现吗
老子在对道描述时讲:“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言不能达词,词不能尽意,文字所表达的基本属三维世界的空间物质,及人处于三维空间里思想思维的语言文字表达。道生万物,那么道肯定是高于三维空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即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大至宇宙小至微尘。
科学的发展也一样如同在这场游戏中弄明白物质法则,宇宙法则,以及超自然力法则,求得人类更舒适安逸的生活,最终求得解脱。
科学应该是合皆,合理科学的名词。然而社会的发展是靠科技推动的,科技是把双刃剑,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及大的破坏了自然环境。正如王东岳老师的递弱代偿理论。
㈦ 道德经第8章赏析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大道原无他妙,惟是神气合一,还于无极太极,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则神与气两两分开,铅走汞飞,水火所由隔绝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胜言者。然水火同宫,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气和,一腔柔顺之意,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者焉。究之,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满万物而不知行。惟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而与世无忤,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不但此也,万物皆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处物以清,自处以浊,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众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为最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所以于己无恶,于人无争。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故曰:“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矣。”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无往不利。即属穷通得失,患难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总以平等视之。君子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虽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岂漫无统宗,浩浩荡荡,而无所底极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迁,方能潜滋暗长,天真日充,而人欲日灭。《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则资之深。内观其心,虚而无物,渊渊乎其渊也。外观所与,择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于发之为言,千金不及一诺,“言善信”也。施之于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动、一静之间,无不头头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只求动惟其时。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发皆中节也。惟其在在处处,无一毫罅漏,无一丝欠缺,又何争之有耶?夫惟不争,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铭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虽有恶人,亦相化为善矣。及其至也,无为自然,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几忘上善之若水,柔顺而利贞,无往不吉焉。 塞上风论坛.
指点上善之心,平平常常,无好无恶,浩浩荡荡,无陂无偏,极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于己无尤,于人无怨。顾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学所能造其巅,亦非无本之学所能建其极也。故太上处众人所恶之后,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则性命有依,失其地则神气无主。无主则乱,安能事事咸宜,合内外而一致,处人己而无争哉?然,谓其地为有,则多堕于固执;若谓其地竞无,又落于顽空。此殆有无不立,动静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请细参其故,予以多积阴功,广敦善行,庶几上格神天,或得师指,或因神悟,予以会通其地,而始不堕旁门左道,得遂生平志愿也。此地了然,道过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数语,明在在处处,俱将检点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后所云,无一可几于善者,此真头脑学问,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则持己接物,万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于此,愿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虚心访道可也。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㈧ 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解释一下
五、《庄子·天运 》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生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生之陈迹也。岂所以迹哉,今子之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鹭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译 文
孔子对老君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自己认为很久了、熟知其中的道理了。原因在伪诈的思想,当今七十二个君主都在论说先王的道理,都在阐明周公、召公的事迹。竟没有一位君主能实际应用!太遭了!这人文的逻辑很难说清楚,天然的规律也很难弄明白呀!”
老子说:“幸运呀!多亏你没遇上‘治世’的君主呀!你说的‘六经’与《六艺》不同,早已是先王陈迹了。我所以说它是陈迹,因为你今天说的道理都是先王早先实践过的旧理。人的足迹,是人用鞋踩出来的,能说足迹就是鞋吗?那白鹭的品相,眼睛的视线不变就风化结合;飞虫,雄的在上风叫,雌的在下风应而风化结合。各类动物,自己分化了雌雄。因此说,阴阳雌雄风化的属性不可以对换、使命不可以改变、时间不可以终止、规律不可以阻塞。偶然从规律和逻辑中得到好处,没有自己参加是不可能的,而失去这个好处,没有自己参加是完全可以的。”
㈨ 求孔子 孟子 孙子 老子 经典名言名句..
孔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而来,不也快乐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或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只是,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指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正确的求知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了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老师;在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缺点就应该注意改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学习啊。”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当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呀,可是小人当中从来没有有仁德的人。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君子天天向上,小人日渐堕落,追求财义。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可耻。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成,知者不惑,勇者不俱。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君子之道有三条标准,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乎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贵族、大夫们安乐。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尧舜尚且担心做不到哩!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义,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义,这就是君子啊!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只忧虑自己没有才能,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君子谋注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饿;学了知识,则可以获得俸禄。君子担忧道学不成或不能行,不担忧贫穷。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不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对君子,不可让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对小人,不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可让他做些小事情。
子曰:君子贞而不凉。
译文:君子坚定执著于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讲小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心胸狭隘经常忧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天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孟子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孙子
1.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计第一】
2.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始计第一】
译文: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3.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始计第一】
译文: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4.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第一】
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
5.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第二】
6.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第三】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第三】
8.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谋攻第三】
9.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第三】
10.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第三】
11.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谋攻第三】
12.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军形第四】
13.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军形第四】
14.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形第四】
15.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兵势第五】
1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兵势第五】
17.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兵势第五】
18.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兵势第五】
19.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兵势第五】
20.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兵势第五】
21.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第六】
22.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虚实第六】
23.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虚实第六】
24.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虚实第六】
25.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虚实第六】
26.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虚实第六】
2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第六】
28.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第七】
29.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争第七】
30.《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军争第七】
31.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军争第七】
32.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第八】
33.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变第八】
34.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第八】
35.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变第八】
36.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半进半退者,诱也;【行军第九】
37.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第九】
38.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地形第十】
39.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第十】
40.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第十一】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㈩ 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无道无术,下一句
下一句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拓展资料: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意思是:道指内在品德的修为,术是外在本领。没有内在也没有外在的人,等于废人一个。一定要接一句的话:则废之。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
名人评价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