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共建法治社会

共建法治社会

发布时间: 2022-02-08 22:03:58

A. 同创法治社会,共建美好家园四年级1500字作文

让 我 们 共 创 和 谐 社 会
当今社会正流行着一个新名词——和谐社会。在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和平”、“仁爱”的儒家思想——“大同世界”。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那是历史的必然,试想在唯皇独尊的封建社会里,会有“大同世界”的立身之地吗?两千年过去了,他的思想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讲究诚信、友爱、仁义、忠孝,以爱国家、爱百姓、爱和平为荣。多少年来,有多少仁义志士为追求和谐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许你会认为我们身在校园,承担求知之任,“和谐社会”与我们无关。然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吗?!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丢失了一件自己心爱的衣服。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是一个典故,真假虚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人际关系。
近段时间,我们大家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让孩子先睡觉,然后自己又去伺候老人。小孩没睡,看到了全部。于是给妈妈打了洗脚水准备帮妈妈洗脚。孩子在端洗脚水的时候,将水洒了一地,同时也将浓浓的爱意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吗?
当然在共创和谐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2006年2月27日,有杭州市民发现,江干区城东公园内,一座铜质少女塑像被人锯断后偷走。1.5米高、几百斤重的铜像原来亭亭玉立,现在被锯得只剩下一双“脚掌”。近几个月来,杭州已陆续发生多起城市铜雕作品被盗、被切割的事件。位于杭州“信义坊”商业区的青铜雕塑“钓鱼郎”肩上的鱼竿被人偷走,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把柄;菜市桥公园里《买菜》雕塑的秤砣也被人“强硬夺下”。不仅仅是铜雕,路灯、含铜电缆甚至是人行天桥台阶上的铜条,均遭“毒手”,引起市民群众强烈反响。有不少市民提议,保留这些不完整的铜像,让大家牢记这个教训。在我们共创和谐社会之际,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呢?
共创和谐社会很难,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

B. 如何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一是要深刻领会过去一年来,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改革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建立法治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实际上是“姊妹篇”,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思路的逻辑延伸。深刻领会这一年多取得的成就,对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重要。

二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要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了我们国家政治与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所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也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三是要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总书记在全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的一条红线,是一个管“总”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不断拓展。

四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会指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全会明确指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执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社会建设;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些任务抓住了关键,抓住了当前的突出问题,有明确的思路,有创新的举措,有具体的要求,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

六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会深刻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C.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五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六个重要特征,即:人民性、普遍性、系统性、全专面性、平等性、公正属性。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D. 依法治国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关系

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
我们首先来讨论建设法治国家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关系。笔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关键。
为什么说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呢?道理有四:其一,法治政府必须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则必须有法可依。要保证政府行政有法可依,国家就必须有健全的立法机关,有保障立法机关正常运作,及时向政府提供所需法律的立法制度,而健全的立法机关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乃是法治国家的必须的要件。其二,法治政府必须是依良法行政的政府, 而“良法”的产生取决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决于法治国家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机制。没有法治国家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政府依良法行政是不可能有保障的。其三,法治政府必须是权力受监督制约的责任政府,而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不能只来自政府内部,更有效的监督制约应来自外部,这种独立性的监督制约只有外部才能提供,如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完善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如人大的预决算审查制度、特定问题调查制度、质询制度,行政诉讼制度、法院独立审判制度等。 其四,中 国特 色社 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 国共 产 党的领导在法治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法治政府的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 国共 产 党的依法执政,而中 国 共 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依法执政的原则(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依宪法和法律实施领导),依法执政乃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基本要素。据此,法治政府必须以法治国家为前提。没有法治国家,不可能有法治政府。
那么, 我们为什么说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呢?此一论点的论据有三:其一,政府,即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中规模最大,公职人员最多,职权最广泛,公民与之打交道最经常、最直接的机关。因此,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任务实现了,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任务也就绝大部分实现了。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不了,法治国家建设就无从谈起。其二,政府承担着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职能,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管理的法治化。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实现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管理法治化的别无选择的途径。其三,法治国家建设的目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最终要落实在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上。法治政府建设成功与否是衡量法治国家建设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指标。试想,国家即使通过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途径制定了很多“良法”,法院也能依“良法”独立办案,但各级政府却我行我素,公职人员任意违法、滥权,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国家还能叫“法治国家”么?我们不能想像没有法治国家的法治政府,同样,我们也不能想像没有法治政府的法治国家。

E. 建设法治社会,全社会要形成什么意识

公众需要有公共空间意识所谓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以及公共图书馆等,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

公共空间意识则是指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范围、功能、权属等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认知。不同民族和文化构成不同的公共空间意识,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崇尚个人自由和个利,公共空间意识强烈。而东方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于个人自由和个利不太重视,加之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现行制度等因素叠加,导致公共空间意识相对薄弱。公共空间意识归根到底是一种公民意识、一种权利义务意识。行使权利并非信马由缰、为所欲为,而是有其特定边界,应以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利为界限。否则,“一个人行使权利却对其他人的权利形成威胁,那么自由将不复存在,权利也会相互抵消”,公共文明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注重广大青少年公共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维的养成,是培养公共空间意识的重要前提。

培养公共空间意识需要厘清公民在公共空间享有哪些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公共空间的范围不清楚,权利义务的界限不明确,这是导致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相关立法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合理划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范围,明确界定公共空间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保证所有公共空间都能向全体公民开放,确保每个参与者的合法权利都得到平等尊重和保护。

培养公共空间意识还需培养并遵守公认的或潜在的道德规范。

公共空间意识的养成除了硬规则的约束,还要靠软道德的引导。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公共空间意识的重要路径。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道德教育,以全体公民的自觉自律为实现路径,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来抑恶扬善,大力提倡和鼓励公认的或潜在的道德规范。当这些道德规范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且畅通无阻, __公共空间意识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仅会减少社会的无序和混乱,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还会激发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更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F. 独善其身,共建法治社会的视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世界经济”,从“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兼善天下”,禁欲个人素质训练的时候,意思是“受挫,这让世界感到沮丧时,可以这样。 “化工引擎原创]

孟子:①宋狗说:”好儿子,我几乎游泳②儿童语言之旅: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嚣嚣(3);人不知道,也嚣嚣“
说:”他的困境可以携带叮叮“
说:”尊德?音乐正义,你可以随身携带在自己的家园嚣嚣穷又正直,又起身离开了恶劣的道路。某种意义上,它士一直①艳;准备离开道路,让人们不古之人燕失望,沮丧,泽加于民; ......是不是沮丧,自我看世界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兼善天下“

G.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你好,三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其中任何一环,也无法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H. 如何建立法治社会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应是“治民”,而应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I. 党的19大报告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文什么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热点内容
雇佣律师 发布:2025-02-06 15:30:25 浏览:278
刑事诉讼法第151条具体内容 发布:2025-02-06 15:09:35 浏览:271
法考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主 发布:2025-02-06 15:08:22 浏览:724
劳动法福建哺乳期 发布:2025-02-06 14:58:58 浏览:94
审议环保条例发言 发布:2025-02-06 14:57:38 浏览:757
信访听证会结论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4:35:04 浏览:602
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多久可以消除 发布:2025-02-06 14:32:33 浏览:576
去法院起诉去哪个法院 发布:2025-02-06 13:47:16 浏览:736
法考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发布:2025-02-06 13:46:41 浏览:24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