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古典法治观

古典法治观

发布时间: 2022-02-09 04:27:13

㈠ 古代法治思想名言警句

1、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2、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4、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6、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7、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8、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0、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1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2、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1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15、立法之业,益上第一关键,觇**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

1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19、法出于仪、威于义。

20、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2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2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2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24、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25、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26、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2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9、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3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32、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3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34、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㈡ 古代法家的法治观念是什么

法家的基本考虑,乃是君王如何使用“法”这个手段去最有效地控制、役使、驱赶、压榨人内民,使之最大限度地满容足统治者单方面的要求。至于臣民有什么权利则绝对在他们的视线之外。如果给出逻辑定义,那就是: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是为最有效率地役使人民,去最大限度地满足统治者意愿而制定出来的不受制约、不容非议的一系列政令”。

正因为它着眼于为统治者的意志服务,彻底无视人民的基本权利,所以它不具备双向的社会契约的性质,完全是单向强迫命令,既毫无制约,又不容非议,更没有“双方协商解约”的可能。这才会有秦法因毫无制约而越订越苛,最后弄到“偶语弃市,道路以目”的极端地步(两人在公众场合对话就犯了死罪,因此熟人在路上遇到只能行注目礼),使得连忍耐力天下第一的中国百姓都忍无可忍,让“失期当斩”的陈胜吴广横下一条心,决定“等死,死国可乎?”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颠覆秦王朝。

㈢ 中国古代的法制观念

中国传统法制以“礼法结合”为特征。
这一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以德配天回”“明德慎罚”的答法制思想是这一传统特征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汉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汉初思想为“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此影响下,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春秋决狱”就是儒家化在司法上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儒家化;隋唐时期,儒家化的法律成熟,并结出丰硕成果《唐律疏议》。至此,儒家化的法制观念确立,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㈣ 什么是法治观

我个人认为,它是对统治阶级依法治理国家、社会的根本看法,是对法治理性专精神和属文化意识的抽象,是人们对法治的态度、信念亦即对法治价值、法治要素、法官等的认识、评价、反映以及要求等的泛称,是法治所有社会内涵在人们心目中的映射与回应。法治观的核心是法治的实质价值观与法律权威观。前者主要是指人们关于正义、自由及平等的看法,后者则重在指人们对法律的感知和信仰。
请采纳。

㈤ 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有什么区别

1、意义抄不同。

法制一词通常是指袭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就有法制。

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这个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言的。

2、方式不同。

法治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用什么原则和方法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

法制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法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

3、重点不同。

法治强调的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一切活动必须依法办事。

法制则强调的是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和。

4、范围不同。

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都有自己的法制。

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全都实行法治,有的国家实行的是专制、人治。法治同民主相联系,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法制,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5、用处不同。

法制是为政治服务的,法律和制度是治国的手段。

法治则是治理政治的。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正确的“法治”理论来指导。

㈥ 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

观念既是来人们对事物重要性的自认识,也是支配人的行为的重要认识。

1、概念的变迁

法治观念一词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开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十五大报告尚有“法制观念”一词。

法制经常相对于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对于“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征是:⑴个人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⑵个人可以随意制定和废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关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征;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说来,法治观念可以囊括法制观念。因此,党的十五大之后,人们经常使用法治观念一词,很少再用法制观念一词。

2、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

①民主法治观念;

②自由平等观念;

③公平正义观念;

④权利义务观念。

㈦ 谈谈你对西方法律思想中“法治”观念的理解

法律思想是法律文化的核心。任何社会的法律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法律思想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观念的变更往往能引起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也影响着法律的实现程序和效益。要了解西方法治的秘密和正确借鉴西方法治的经验,非深入了解西方法律思想不可。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构成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世界法治范本的西方各国,其法律思想是西方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是西方社会精英数千年不断求索的智慧结晶,是经过西方社会实践反复检验的理论体系。深刻理解西方法律思想,对指导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翻开任何一本西方法律思想史教科书,思想家、法学家的理论体系“前仆后继”,各种法学思想争论不休,相互牴牾,新说跌出,流派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大有“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感。
但如果与各类法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紧密联系起来看,与西方整个法律传统的演变联系起来,深刻的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西方法律思想表面乱象之下的历史脉络和演进规律就会逐渐清晰起来。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理论主张其实都是应时代之需而产生的,有某种承接关系,是针对不同时代社会问题的接力作答,各种思想并非全然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他们的实质差异主要是因各自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本文是笔者研读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心得体会,大致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分为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概貌、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进路、启示与方法三部分,揭示西方法律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尝试提出对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方法。
一、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概貌
把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是揭示西方法律思想发展脉络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教科书和学者的划分略有不同。 综合诸家的划分方法和西方法律思想演进的阶段性特征考虑,划分为五个阶段最为合适。从占主导地位的法学角度看,古代希腊罗马是自然主义自然法阶段,中世界是神学自然法阶段,近代17、18世纪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是理性主义自然法阶段,近代19世纪是实证主义分析法学阶段,现代20世纪是实证主义社会法学阶段。
(1)古希腊罗马阶段。这一时期探讨的主题主要是理想的政治秩序。哲学家在思考国家治理问题时必然涉及到法律问题,因而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包含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当中,特别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哲学家西塞罗为代表,其政治哲学以正义和理性为主要线索,论述了法的起源、法的本质、法的价值、法的作用、法律与正义、法律分类等诸多法律问题。他们的思考启发了后世,是近代古典自然法的重要渊源。另外,由于罗马成文法的发达和重要实践,诞生了盖由斯、帕比尼安、乌尔比安、保罗、莫德斯提努斯五大法学家,他们的法律思想在后世通过罗马法复兴的形式,对西方两大法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中世纪阶段。这个时期是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基督教神学家在构建整个神学体系的时候,提出了神学主义法律观。主要以教父哲学时期的奥古斯丁和经院哲学时期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们对基督教神学的阐述和改造,使得一些对人类历史影响重大的法律原则得以确立。
(3)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按时间划分为十七、十八世纪,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力图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桎梏,提出资产阶级的建国主张,法律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斗争武器和治国方式其重要性得到空前强调。主要是以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古典自然法学派和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理法学派,提出了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离、天赋人权等重要法律原则和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其基本主张深入人心,成为西方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直到现在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4)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按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十九世纪。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统治秩序和法律制度,自由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以英国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以奥斯丁为代表的分析法学派主张和以德国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主张将“应然法”和“实在法”分开,法学的研究范围应从“应然的法律”转向“实然的法律”,分析实在法的概念、原则、规则、结构等要素,宗旨在于使现有的法律系统化、协调化、严密化,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是二十世纪以来的各种法学思潮,这个时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随着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本位观念增强,社会整体利益得到重视,以及十九世纪西方社会学、实证主义思潮的传播,法律研究的核心转向法律的实际社会效果和作用,诞生了以法国狄骥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美国庞德社会学法学、福克兰现实主义法学为代表的社会法学派,并成为二十世纪法学的主流。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吸引着人们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法学领域,致力于法学“科学化”,产生了以凯尔森纯粹法学、哈特新分析法学为代表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带来的危害,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西方法律的价值基础,人权和正义问题引起思想家的重新审视和论证,诞生了以法国马里旦、美国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为代表的新自然法学派。

㈧ 如何理解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

㈨ 什么是法治观念如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的定义: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

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西方哲学中,“超越”虽然在不同哲学流派、不同哲学家语境下,内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种界限之意,而不是将其全盘否定。

(9)古典法治观扩展阅读

“法律浪漫主义”认为,法律无所不能,解决任何中国一切问题的良方。在遇到社会问题,他们几乎都会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关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满足治理期望时,总是希冀于修改法律。

赋予法律功能过高期望和过于理想化的思维,属于典型的法律浪漫主义情结。法律浪漫主义者忽视了社会关系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法律调整对象和介入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限性。

将法律的功能无限夸大,偏离法律的本性和国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视其他非法律社会控制措施的意义和作用,法律浪漫主义必然会面临现实困境。

㈩ 什么叫法治观

所谓法治复观是指人们对法制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也称法治观念。
法治观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西方哲学中,“超越”虽然在不同哲学流派、不同哲学家语境下,内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种界限之意,而不是将其全盘否定。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
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中国正在建设的是一种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但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又无时不刻不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当然,这种西方法律文化也包括了WTO法律文化。再如:“法制观念”是指“遵守法律的意识”,“法治观念”则是指“不是依据长官意志、而是依据法律来进行治理”的观念。

热点内容
看社会与法写一篇小故事 发布:2025-02-06 06:33:11 浏览:312
王群司法局 发布:2025-02-06 06:19:40 浏览:429
婚姻法2018年 发布:2025-02-06 06:07:44 浏览:633
万国道德会王凤仪 发布:2025-02-06 05:53:42 浏览:270
2016三大诉讼法对比pdf 发布:2025-02-06 05:45:34 浏览:779
法官阁下21 发布:2025-02-06 05:42:42 浏览:501
司法审计费用 发布:2025-02-06 05:12:05 浏览:487
民法分论论文 发布:2025-02-06 05:00:30 浏览:983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 发布:2025-02-06 05:00:26 浏览:402
社会与法我想要个家 发布:2025-02-06 04:46:44 浏览: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