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学
㈠ 古代汉语语法
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本身它是个主谓句,用“之”使其变成了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句子的成分。
宾语前置
古代并没有句子成分之说。按语言和语法习惯,宾语在谓语的后面,放在谓语的前面就称之为宾语前置。这种现象在古诗文中较多,网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和例子,你自己可以找找看。现代汉语有没有宾语前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家意见不一。下面以网友的回答为例:
现代汉语中是存在宾语前置的。
这两句应当看作被动句为更好:
饭(被)吃完了。
黑板(被)擦干净了。
如果需要变化为宾语前置的形式可以是:
饭,我不吃它!
黑板,我不擦它!
如果还想省略其中的代词,可以是这样:
电影,我从来就不看!
游戏,我从来就不玩!
饭,我不吃,觉,我不睡,……
等等……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㈡ 古代汉语 语法 书
古汉语语法提要 马汉麟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初版。
㈢ 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主要包括词语的属性、特殊的句式两部分。
1、词语的属性,简称“词性”,所有的词语按语法功能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种。实词,顾名思义就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在古代汉语语法中,有时出现词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要掌握这些知识,都要从语法的角度去分析。
2、特殊的句式。现代汉语句子中的语序大多是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有时谓语放到了主语前面,有时宾语放在谓语前面,形成了倒装句。另外古汉语的判断句、被动句,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的省略句更是俯拾皆是,给学习古汉语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㈣ 古代汉语的语法
汉语本来没有所谓的语法,只是后代进行对比才有了这一概念。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㈤ 古汉语词汇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词汇学是研究语言构筑材料的学科,语法学是研究语言构造规则的学科。要研究语言学,两者缺一不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如同建筑中的砖和水泥,而语法学的研究对象如同建筑中的图纸和修建程序。
㈥ 古代汉语语法有哪些请一一列举
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洗扛浮!保ㄍ醢彩�队伟��郊恰罚?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
㈦ 谁能教我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我就不说书本概念了,白话说吧。
1.介词就是介绍进来一个动作的地点、时间、工具、方式、办法等的词,后面通常跟名词。比如“于”:卫灵公问陈于孔子。这个“于”就是“向”。又如“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就是拿或用的意思。
2.介宾就是介词+后面的宾语(名词),如上面的于孔子,以子之矛,都是介宾结构。
3.动宾就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宾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动词等。这个就是一般的吃饭,喝水这样的词都是动宾。
4.意动,是词类活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是一个名词做动词用也可以是形容词做动词。意思是把……当成或看做……。
例如:公子乃自骄而功之。这句里的“功之”就是意动。功本来是名词,功劳。这里当作,认为自己有功。这就是意动用法。
又如形容词意动:民各甘其食。这里的甘是形容词,甜美的意思。意动作动词,是民认为或觉得食物香甜。
5.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汉的一种语法。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举以败国,将何贺焉? 这里“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放在动词“贺”的前面。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有”是动词,“之”是代词。这句是否定句,所以“之”放在“有”的前面。就是“没有这样的情况”的意思
6.复指前置宾语:就是除了宾语外,还有一个代词(一般是“之” 或“是”)放在动词前面,这个代词和前面的宾语指的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东西,动词一般是一个字的。
例:姜氏何厌之有? “有”是动词,何厌是宾语,那个“之”就是复指,这句的意思是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啊?
例:唯利是图。这句话的意思是唯图利,就是只想要利益。那个“是”就是复指利益的“利”
7.副词:修饰动词的词,表示动词的程度方式等。忽然 偶尔 很 非常 只 都是副词
8.反诘:就是反问。在古汉语里有一些表示反问的句型。
如“不亦……乎?”“得无……乎?”
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思就是“不是……吗?”
㈧ 古代汉语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是:
1、词类之间互用多。比如,有的名词用作动词有的形容词用作动词。
2、省略句比较多。比如,主语常常蒙前省,介词、量词往往省略。
3、倒装句比较普遍。比如,有的谓语、宾语、前置,有的状语后置。
㈨ 《古代汉语语法学》学习方法
本人建议,从古文学作品下手。鉴于又是历史爱好者,可以看《史记》。
读古汉语,培养语感很重要。有时候你读着读着你就可以找到感觉理解一些了。但是如果想要知道精确内容的话,希望你可以那辞海辞源之类的字典翻翻,这对于积累很有好处。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个并不难。
你也可以从古人的诗歌和词赋下手,如果对小说感兴趣的,唐传奇宋话本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单单翻看所谓的正史的话,你会对古汉语失去兴趣的。
从《诗经》《论语》等比较常见和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古代文化著作开始入手(不懂的话,都有专家翻译,比较简单),然后慢慢通读史册。
PS:其实《史记》你看看,你也不会觉得太难的。
㈩ 古代汉语的语法 有哪些
很多,介绍不完,推荐一本书,也是我在豆瓣上推荐过的。
3年前看过,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