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当以为念

法治当以为念

发布时间: 2022-02-09 19:08:07

『壹』 民主当以什么为重法治当以什么为念

民主以公平为重,法治以公正为念。

『贰』 夫得之而无以为念,遂亡矣 的出处

古文中应该是没有这样一句话的,可能是现在的人化用的“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吧?
具体不懂了……不过这句话很经典。有时候,吃到鸡蛋就不一定非要见下蛋这只鸡啊……

『叁』 关于法治的名言名句。

关于法治的名言名句汇总如下

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2、警察是法庭的仆人。——英美法谚

3、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

4、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5、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

6、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英国奥古斯丁

7、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

8、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9、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10、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

11、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奥古斯丁

12、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

13、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社会契约论》

14、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柏拉图

15、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

16、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日莲《立正安国论》

17、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美国总统威尔逊w

18、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

19、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20、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必须颓败。——塞内加

21、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

22、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23、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24、陛下虽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英国法谚

25、法律解释者都期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肆』 关于法治内容

第十三章法与社会
第一节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一、法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会是法律的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

社会是法律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律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第二,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

法对社会的调整,首先是通过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进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调整手段主要有三种: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会关系领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说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们还应当看到:徒善不足以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号召民众守法,更重要的还在于教育民众用法。只有人人都善于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法与社会和谐

【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可能自发地实现,有关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针和措施来体现,其具体要求也 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实施和保障。

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

首先,和谐社会的原则精神与基本目标和要求不仅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关系,而且还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们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通过法律来体现,以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其次,由于涉及上述复杂关系,和谐社会的原则、目标和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甚至破坏,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之,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法也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一,法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 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第二,法通过确认并保障正义标准的实现,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三,法可以为诚信友爱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四,法为激发主体的活力创造制度条件

『伍』 关于法治的 诗句

1、《秋怀》宋代诗人陆游

原文: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回,吏牍围坐答高于城。

译文:下巴的胡须都白了感到好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打榜。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高在城。

2、《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诗人陈襄

原文:

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

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译文:法律行为随手而做,诗书满箱子都是。老了需要多学习,身体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诗人苏洵

原文: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译文:这就是法律所无奈,还可以抬起头披苍天。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朵还听说。

4、《长歌行》宋代梅尧臣

原文: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译文: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5、《官倒》近现代:田遨

原文:

转手真财薮,撑腰实祸阶。

但求严法治,当可净风霾。

译文:手上钱财众多,看死是撑腰的其实是祸端。但求法治严苛,可以净化风霾。

『陆』 深以为念的意思

答,跟何以为情差不多一个意思,念字表示的是心心念念,大约是我要用什么来思念你的意思,或者是我要去什么地方想念你呢?我曾经写过书评《十年神雕梦》,更像是写与神雕的故事,不像是书评。还曾经写过《为了忘却的纪念》,名字还记得内容不清楚了,无非是对人物的解读。但是话说回来,每次的解读呢,都很肤浅,都很对不起这部书,这部我读了十多年的书,但是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第一次我是被杨过的深情感动,当然还有我的大英雄情结。你说我那时候才上初二,怎么会不喜欢人间人爱的长得又帅的大英雄呢哈哈。
第二次我确是被杨龙的爱情感动,今生因你痴狂,此爱天下无双。唯一是这世界上最缺少的东西。而他们眼里只有彼此。
第三次我是羡慕绿萼姑娘心有所归,的却,一见杨过误终生的,只有公孙姑娘为了爱人死去,免受寂寞之苦。我觉得无双很可怜,当她不谙情事的时候他来招惹我,当她喜欢上他的时候他离我那么远。程英同样,郭襄更惨。
第四次我是嫉妒郭襄怎么会这么多人喜欢,当然也包括我,甚至还想要做像她一样的明慧姑娘。以为她二十多年的寻找,以为她放弃张三丰何足道,以为她仗剑走天涯,这一切一切的样子都是那么可贵。
第五次我看懂了杨过。他的自卑,他的孤傲,他的善良,他的偏执,他的高贵,他的坚持,他的宽容,他的智慧,他的深情,他的侠之大者,他的为爱而生,他的一切一切。。。当然我还不十分看懂,还需要继续看。看懂了小龙女。她的形象决计不是单一的冰冷与爱情。她是多么复杂,善良,有爱,美好的一个人。甚至她的禅意,连杨过的境界都比不上。
第六次我有一次明白了杨龙的爱情。。因为曾经我也一度怀疑,杨过不是爱小龙女,也许郭襄,也许程英,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但其实,我现在想,如果他初入桃花岛的时候,郭芙是个善良的姑娘,对杨过很尊重,很友善,甚至很喜爱,可能杨过这辈子不会过得这么苦,可能会喜欢上郭芙。仅有这一种可能。杨过和郭襄不可能,即使郭襄真的成了大龙女。他和程英陆无双都没可能,如果你觉得可能,你肯定不懂杨过。
然后在我现在重读了新修版的时候,(新修版中好多改动比三联有爱哈哈)我看到的是程英。
对,是程英,这个我几乎每次读都落下的姑娘。
我看过很多写程英的文章,说她是君子。好吧,她的好,很多好,我是写不出优美的诗句和排比句来描述她。但是她确实很好。
她给我的印象呢,淡淡的很安静。
她小时候的善良温和。
她见杨过的时候,是杨过舍命救人的时候,些许欣赏。
她救杨过的时候,杨过昏迷中抱着她叫姑姑,其实呢,帅小伙又是这么侠气的小伙抱着你,嘿嘿,我估计程英肯定心有波澜。
她写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可是不能给杨过看到。
她吹奏《淇奥》。却当杨过说听她吹奏一曲的时候,她吹的是那么客气的《迎宾》(好吧,具体名字我忘记了)。她总是这样,爱不能言。。。因为她明白,求不能得这个道理。因为她懂得自己的位置,她总是很理智很乖的退到自己该有的位置上。
她为他做衣服,很可怜的是他的新衣下面始终舍不得脱下的是那件旧袍子,那个白衣女子为他缝制的虽然破旧不堪但任然不丢不弃。程英知道这一切,心里凄苦,表明却假装什么不知道。
然后她们一同抗敌,一同说笑,一同生死与共,这样的经历,怎么会轻易忘记,可又很苦逼的一直映在脑子里,也很幸福的成为日后十多年唯一的温暖与想念吧。
断肠崖上她不顾生命去为杨过求解药,值得吗。杨过说,我值得什么。哈哈骚过你值得一切,在程英心中,你值得一切。
可是呢,当杨过要义结金兰,她内心苦楚万分也定要微笑着说好啊,有这样一位大哥当真福气。当他离开,陆无双险些崩溃的时候她也要镇定的忍住情绪安慰她说聚散无常。
在这十六年里,天知道她又多想见到杨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去找过他,从来没有。
甚至,和陆无双在一起彼此陪伴,都不能倾诉对同一个人的思念吧。这位人淡如菊,与世无争的姑娘,她的理性,她的隐忍,她的懂事,她的安静,让读了十年神雕书都不曾注意到她的我,为之感动,竟然没有为之落泪。我也突然明白杨过为什么会对她很敬重,为什么黄蓉会说过儿现在也就能听程英的话,这样的姑娘,他敬你却永远不会爱上你。可即使这样,你会后悔遇到他吗,我知道你们不会,你们都不会。
你依然吹着你的萧,也只有你的萧,听你诉说你的心事。你从来不讲,但我们都懂。
如果我以前会喜欢郭襄爱的坚持,为爱走天涯。现在我更觉得这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她即使不是故意的,可也总会给杨过带来些许压力吧,不是压力,肯定也不是轻松吧。
而程英,永远不会。
还有,这一次,我越发的而觉得这世界上好多男人都是多耶律齐啊,要么就是大小武。矮油,不会爱了肿么办?

『柒』 怎么理解法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认法治存在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有着其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纯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与德治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一、 法治与德治的内涵
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早在古希腊时期各城邦就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民主与“法治”,而古罗马更将这一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发扬广大。德治更可以从古代中国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历史原形。同时由于中西方对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法治”与“德治”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恶的思想促使人们优先选择通过法律而非内在的道德机制来调控人们的行为,而中国人性善的理论促使人们希望通过人类道德的自我调节来达到理想社会的实现。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发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恶的认识出发,认为任何权力的本质也是邪恶的①,因此任何权力都必须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约,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契约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权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国由于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
但是从其本质上讲,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法治”或是旧中国的“德治”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② 因此任何资产阶级的法律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实现资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说这种法律是一种“恶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优良性是法治的必备要件之一。③ 同时由于这种法律的压迫性使得这种法律并非在全社会范围内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这种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约束力的。其次,所谓道德是指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④也就是说道德并非一个人或一类人的善恶评价观念,而是全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而旧中国的“德治”之“德”无非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虽于一定时间为特定社会群体所认可,但却并非为人类社会所公认的正义平等之观念。即使其中部分内容体现了正义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狭隘的。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⑤并且必须具备法的优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两个基本构成要件。而真正意义上的德治是指人们借助或主要借助道德的作用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⑥并且这种道德是为全社会所公认的正义平等之观念。
二、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面对法治与德治的抉择,有人认为法律是万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会才会正常有序;又有人认为道德的作用是强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义应运而生。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纯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纯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
首先,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纯粹的德治或是纯粹的法治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就社会现实而言,不可能每个人都自觉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不可能每个人都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宁愿放弃个人利益。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人们自然的认为他人都会依道德而行事,那么自己一个人的违反并不会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混乱,从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却违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使得少数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为也变的毫无意义。由此看来,在当今纯粹的德治是一种巨大的冒险,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的极度混乱,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纯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监督工具,即采取“人盯人”的监督模式,那么任何人每天都处于一种监督他人与被他人监督的状态之中,这不仅造成社会生产的停滞,社会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讲也是与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违背的。
其次,任何法律从根本上讲都是一种道德。法治之法应该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⑦实际上法律都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的确认,道德规范实际上构成了法律规范的源泉。人们将一种道德法律化,或是因为人们认为其极其重要,必须将其上升为法律以突显其重要性,或是因为这种道德自觉遵守的程度极其不理想,需要用国家的强制力加以规制。而且可以说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类道德的荟粹集。只有具有道德性的法律才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才不是一部缺德的法律,才不会背上恶法的骂名。
同时人们也必须认识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并非是一个完美无暇,毫无缺陷的。法律的滞后性是法律的致命弱点,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的将这一致命弱点展现于世人之前。相比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时代性,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应变,它能及时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调整,并且这种调整也为日后的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由于法律只能对人们的外部行为加以调整,无法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而道德作为一种内心确信能够弥补法律的这一不足,由人们的内心出发去规制人们的外部行为,从而使法律的调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法治离不开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
最后,于现实之中德治的威力虽然在局部范围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用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并非任何人、任何行为都受其规制,或者说即使受其规制,但这种规制也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的,任何一丝不良动机都可使其功亏一篑。过分依赖法治不仅将损害法治,而且最终将损害德治本身。假若每一个人都具有圣徒一样的心灵与道德品质,政府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法律更无存在的必要。正是由于人们道德水准的巨大差异才必然要求运用法律规制少数不道德的人,强制其履行其应尽的义务,以维护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德治的实现最终还是要依靠法治。⑧任何道德规范受侵犯时,光有社会舆论的谴责是不够的,只有对那些违反者施以必要的惩戒,才能有效维护这些道德规范的不可侵犯性。但并不是说违反任何道德规范都必须受到惩戒,只有违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的行为才会受到制裁。由此可见于当今德治离不开法治,离开法治的德治是虚幻无力的。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历史条件下,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当今社会的最佳治理模式。
三、 德治——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任何社会个体都企求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之中: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以一种高尚的情操无条件的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社会利益。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一种德治模式吗?的确,这就是一种德治模式。但是既然纯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那么这种理想的社会不是永远都实现不了吗?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必然性和实然性的问题,即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就现实而言,人们的道德水平远没有达到那种可以纯粹德治的程度,纯粹的德治只能引起全社会的混乱,而纯粹的法治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因此于现实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统一才是最佳的社会治理模式。而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德治是一种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家认为,法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国家的消亡也意味着法的消亡。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全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而于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抗已不复存在,而作为阶级专政工具的国家也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依据,同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也将消亡。共产主义社会虽然仍有“公共生活的起码规则”,但它不是法,因为它没有法所特有的阶级性。⑩既然法已不复存在,那又何来法治之说呢?法治的最终命运只能是与法和国家一起消亡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过程中。
其次,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们道德水准的空前提高。共产主义道德本质上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因此于此情形下人们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会力求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自觉选择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便为德治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德治的生命力也将更加强盛。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德治的必然性,德治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之中,人们和谐共处,社会井然有序,不必要的社会消耗也降低到最低点,人类的文明将得到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捌』 关于法治的名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7、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8、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
9、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1、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12、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
13、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14、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15、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16、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17、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18、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19、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 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21、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22、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2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丁尼生
2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29、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
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30、有损害即有赔偿。
31、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
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3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35、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国安邦之利器。

『玖』 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法治社会的法律作为成文的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由于没有特别针对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由于条文明确规范,所以能够约束社会每个人和每个全体的行为;

第三法律不随时间或者具体应用情况而改变,这些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

第四法治社会的法律出发点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当性。而对于以上的每一条,人治社会都无法给予保证。

(9)法治当以为念扩展阅读: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司法等领域的各类法律规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个政权要维持正常的国家机构的运作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必须用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法治则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此保障社会主体认真对待和遵从法律,切实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从另一个方面看,法制存在于各种政体之中,有国家就必然有维护国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实践只会存在于民主与共和的政体之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

热点内容
南师大行政法学教授 发布:2025-02-06 03:31:45 浏览:752
仲裁进法律服务中心 发布:2025-02-06 03:04:53 浏览:717
自行车过红绿灯法规 发布:2025-02-06 02:09:55 浏览:432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发布:2025-02-06 00:55:22 浏览:695
我怎么看新的劳动法 发布:2025-02-06 00:55:14 浏览:668
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区别 发布:2025-02-06 00:54:32 浏览:905
初级会计经济法模拟题 发布:2025-02-06 00:40:59 浏览:822
海商法调整的船舶 发布:2025-02-06 00:40:22 浏览:638
刑法终审权 发布:2025-02-06 00:36:28 浏览:312
医院执行劳动法情况 发布:2025-02-05 23:48:01 浏览: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