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私心

道德经私心

发布时间: 2022-02-09 21:54:58

A. 道德经全文释义

前面是白话,后面是原文 ,字数太多 ,可能这里放不下给你个地址 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cid=1409&Data=S&Tid=311984
或者 http://rabbittutu.blogdriver.com/rabbittutu/932312.html

白 话 《 道 德 经 》
*********************** 道 篇 ***********************
第一章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阐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认识无形的微妙;经常有所欲望,以便有形所运行的轨迹。“无名”、“无形”都泉源于“道”,构成“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深奥而又深奥,这是洞悉万物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是丑了;都知道善,这就是不善了。有和无的互相转化,难和易的相反相成,长和短的互相衬托,高和下的互相充实,声和音的互相应和,先和后的互相追随,无一不永远如此(不可偏废)。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行事,实行不用言语的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他一切顺从自然,虽)有所施为,但没有自己的意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因为不居,功绩也就不会离他而去。

第三章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互相竞争;不重视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去行窃;不显耀足以激发贪欲的东西,使人民不致破坏既存的秩序。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使其头脑空空),填满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向,强壮人民的体魄,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只使他们懂得无须进取和不必有所作为,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第四章

大“道”空虚(犹如器皿内的空间),使用时又不会充满。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宗祖。消弭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乱,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似无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视若“刍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视若“刍狗”。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但(蕴藏的风却)不可穷尽,愈动而风愈多。(与其)博学多识,技艺登峰造极,不如保持空虚的状态。

第六章

生养万物的神灵是永存的,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叫做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存在的!(所以)使用起来不会感到不足。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自然地存在着)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因此,圣人谦退无争,反能在众人之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能使自身生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全他的私。

第八章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有利于万物而又平静,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避高趋下,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点,胸怀(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施予(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公正均平)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善于守信,为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高低一般平)善于治理,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可方可圆)善于无所不能,行动(如水一样冬天结冰,春天融化,涸溢有时)善于随时应变。因为它(七善具备而)不争,所以没有怨咎。

第九章

执持盈满,不如趁早放手。锻得锐利,不可长保锋芒。金玉满室,没有谁能保藏。宝贵而又骄傲,是给自己留下祸害。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第十章

人身具有的营养精气与精魄的统一,能不分离吗?呼吸吐纳,运气周身,以至于心平气和,能像婴儿那样柔顺吗?消除内心的杂念,能没有一点瑕疵吗?爱民救国,能不用智慧吗?人的生存,能做到安静柔顺吗?聪明通达,能不依赖知识吗?生育万物,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滋养万物而不宰制,这叫做深奥的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毂中的空虚(使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点火烧粘土,制作器皿,器皿中的空虚(使其可以容纳东西),成就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门窗的空虚(使光线可以射入,人和空气可以出入),成就了房间的功用。(“有”给人带来功利,是因为“无在起作用”)所以应把“有”当作(“无”带来的)利益,把“无”当作(带来种种利益的)功用。

第十二章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目盲,纵马狞猎令人心情激动发狂,难得的宝货(激起人们的贪欲)令人行为不轨,五味(增进人们的食欲,最终)令人品味败坏,五音(震耳欲聋)令人听觉失灵。因此,圣人的治理(准则)是:但求填饱肚皮,而不求声色悦目。所以他舍弃后者,而选取前者。

第十三章

珍爱屈辱以至于为它担惊害怕,重视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把屈辱作为卑下一样珍爱,得到它,因之惊喜,失掉它,因之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躯,等到我没有身体时,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崇尚献身于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不愿舍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么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呢?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叫做无形。听而不闻,叫做无声。摸它不着,叫做泯灭无迹。这三者不能达到分别清楚的地步,所以混为一体。“一”这个东西,其先并非虚诞不实,其后也不是灭绝不明,连绵不绝啊!不可具体描述和形容,它反复回归到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形象,这叫做潜藏而不可见。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把握古已有之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的具体事物,认识古时(万物)的开始,这叫做“道”的纲要。

第十五章

古时善于实行“道”的人,微妙、高深而又通达,深奥得不可记述。因为不可记述,所以只能勉强对他作一描述:(他)谨慎缓慢啊!就像冬天(冒着寒冷)涉水过河。谋划盘算啊!就像害怕四邻(的围攻)一样。严肃庄重啊!就像宾客一样。涣散疏松啊!就像冰凌消融。混沌无知啊!就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积厚深沉啊!就像浑水一样难以看透。空旷深阔啊!就像(空虚的山谷)一般。浑浊的水静下来,慢慢就会澄清。安静的东西动起来,慢慢就会产生变化。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追求盈满。因此能安于陈旧,破败,而不是完满无缺。

第十六章

达到虚无的境界,就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极点和尽头。保持静止,就是没有偏离(万物的根本)。万物都在兴起、发展,我从而观察它们还原。自然之物尽管变化万端,最后又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原,这称做“静”。“静”,这叫做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到生命的起点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认识这一规律,就是明智。不认识这一规律,就是暗昧。茫然无知而去行动,必然凶险。认识这一规律才能包容一切。无所不包容就公正不偏,公正不偏就天下归往,天下归往就(无须强迫而)出于自然,出于自然就合乎“道”,与“道”符合就长久,终生不会有危险。

第十七章

最好的君主(无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的君主,人民亲近他,赞美他;再次的君主,人民畏惧他;最次的君主,人民轻侮他,蔑视他。君主(多言而寡信)信用不足,于是就有人民不相信君主的事发生。深思熟虑啊!他不肯轻易发话。功成事就,人民(不知出于君主所赐)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所以,大“道”被废弃,这才有仁义。智慧出现了,这才有诈伪。六亲不和睦,这才有孝慈。国家昏乱不堪,这才有正直的大臣。

第十九章

弃绝聪明、智慧,人民的利益反而增加百倍。弃绝“仁”、“义”,人民反而返回到孝、慈的状态。弃绝技艺和私利,盗贼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作为作为组织成篇的文字(含义)尚不够完整,所以还要(予以补充)使其有所增加: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保持内心的纯朴,减少私心和欲望,放弃学习,不要忧虑。

第二十章

应诺和呵斥,这相差多少?美与丑,这又相差多少?人所畏惧的人,也不可以不畏惧别人。(这种对立两极的严格划分和对它们的肯定或否定,是毫无意义的,我奉行的道德准则)远望而惘然不可见啊!永远存在而没有结束的时候!众人是那样的欢乐,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又像春日登台远眺(那样舒畅)。我却淡泊恬静,无动于衷,就像婴儿还不会笑。疲倦困乏啊!就像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富余,我独有所失。我真是愚人的心肠,那样的愚笨啊!世人是那么清醒,我独这么昏眛!世人是那么精明,我独这么糊涂!隐匿不明啊!就像永远如此,没有休止之时。众人都有一套有用的本事,我独顽钝无知,而又鄙陋。我偏偏想要与众不同,推崇从哺育万物的母亲(“德”)那里吸取养料。

第二十一章

大“德”的样子,只随“道”为转移。“道”这个东西,惘然而看不分明。不分明啊!(可见)啊!惘然啊!不分明啊!其中(却)有(实在的)事物啊!隐微啊!暗眛啊!其中含有万物的本质。这本质十分真实,其中包含确实可靠的东西。从现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形态(始终如一)没有变化,而是遵循着万物开始时的样子。我凭什么知道万物原始的情形呢?靠的就是这个。

第二十二章

吹嘘、抬高自己的,不会有所建树;自我标榜的,反而不能显扬;自荐的,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反而无功;自以为贤能的,反而不能领导。就“道”而言,这叫做:过于丰盛(以致败坏人的口味)的食物和画蛇添足之举。公众又厌恶这些,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三章

委曲才能保全,枉曲才能矫正,低凹才能(积蓄)盈满,陈旧才能推陈出新,少些才能有所得,多了反而会困惑(无所得)。因此,圣人执持(万物的本源)“一”,将它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标榜,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荐,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地位崇高。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谁也不能和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保全,是(与此意义)相近的话啊!的确,保全可以归结为这个意思。

第二十四章

不说话是合乎自然的。暴起的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们这样的呢?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又何况人呢!所以奉行“道”的就应“道”相同,奉行“德”的就应和“德”相同,(行为)有失于“道”的就和“失”相同。与“德”相同的,“道”也就得到他。与“失”相同的,“道”也就失掉他。

第二十五章

有一个混同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产生。寂静无声啊!它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可以看做是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称,把它叫做“道”。(万物都归附于“道”,“道”无所不包,所以)我勉强替它起名为“大”,(但“道”并不主宰它们,万物又可离它而去,因此)“大”可称为“逝”,(去久则远,因此)“逝”可称为“远”,(“远”则返本归根,因此)“远”可称为“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它的原本。

第二十七章

善于行走的,没有来去的痕迹;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可以指摘;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没有闩锁,却谁都不能打开;善于打结的,没有绳索,却谁都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顺乎自然以)埋怨和责备人,而没有摒弃人,万物没有可抛弃的东西,这叫做幽微、隐晦的明智。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引以为戒的资本。不尊重他的教师,不珍惜引以为戒的资本,虽然(看似)聪明,其实却是大大的糊涂,这叫做奥妙的精要。

第二十八章

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溪渎。甘作天下的溪渎,普通的“德”就不散失。普通的“德”不散失,就又回归到(纯朴的)婴儿状态。知道(什么是)清白,却安守污浊,甘作天下的溪谷。甘作天下的溪谷,普通的“德”就充足。普通的“德”充足,就又回归为质朴。知道(什么是)明辨,却安守于暗昧,甘作天下(暗昧)的榜样。甘作天下的榜样,普通的“德”就不会有失误。普通的“德”不会有失误,就又回归为无穷无尽的“道”。“朴”被分离(离开它的原始状态)就成为具体的事物。圣人发挥其作用,就成为它们的主宰。(宰制万物)至高无上的法制并没有裁割“朴”。

第二十九章

要想取得天下而裁割它,我看他不会达到目的。天下这个神奇莫测的东西,是不可裁割的。裁割它就毁坏了它,把持它就丧失了它。(因为这违背了自然。在自然情况中)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热,有的冷;有的坚强,有的有破碎;有的(起)增益(作用),有的(起)破坏(作用)。因此,圣人(只顺乎自然)去除过分和极端的东西。

第三十章

用“道”辅佐国君,不依靠武力逞强天下。用兵这件事,喜欢还报(终将使人自食其恶果)。军队驻扎过的地方,(人口减少,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善用兵的,只要取得成功就罢了,不要以武力逞强。取得成功不要骄傲,取得成功不要自以为有才能,取得成功不要夸耀,取得成功是情势所迫,不得不然。属于上述情况的,叫做取得成功而不强盛。万物壮盛因而(过早)衰老,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早亡。

第三十一章

武器是不祥之物。公众又厌恶它。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安居以左边为贵,用兵作战就以右边为贵。所以武器不是君子(所有)的东西,武器是不祥之物,君子迫不得已才动用它。武器以锋利便于刺杀的为上等。但不要对好的武器加以赞美。如赞美它们,就是喜好杀人。喜好杀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了。因此,吉庆的事以左边为上,丧事以右边为上。因此,(战时)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这是说按丧礼来处置战事。杀人众多,要以悲痛的心情对待它。打了胜仗,要按丧礼来处理它。

第三十二章

“道”经常是无形的。“朴”虽微小不显著,但天下谁也不敢役使它。君主如能守住它,万物将自动归从。天地(阴阳)相配合,因此而普施甘露,人们没有发布指令,它却自然而然地颁布得很均匀。无形制定有形,(万物)形也已经有了,这也就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无争),因此不会有危险。(君主应懂得这些道理,保持质朴,无为而治)使“道”存在于天下,犹如小溪小涧归入江海一样(成为万众之所归)。

第三十三章

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认清别人。认识自己才是明智。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我才是强大。知足的富有。努力实行的有志气。不丧失恰当位置的(不会犯错误)可以长久。身死而不被人忘却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

“道”就像泛滥的河水一样(无边无际)啊!它能左能右,无所不至。功成事就却不自称有功有德。万物归附于它,却不作它们的主宰,它乃是永远没有欲望的,可以称为微小。万物归附于它,却不作它们的主宰,可以称为伟大。因此:圣人能够成为伟大,是由于他不追求伟大,因而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守大“道”,天下人就归心向往。归往而不互相妨害,就均平安泰。音乐与食物,(颇能吸引人,但)享受过度就会令人止步。(“道”却不是这样)所以“道”所说的话,称得上淡而无味啊!看它,不可以看见,听它,不可以听见。用它,却没有穷尽。

第三十六章

要想收敛它,必须(先)故意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先)故意增强它。要想除掉它,必须(先)故意亲附它。要想夺取它,必须(先)故意给予它。这叫做幽深隐微的明智。(因此,应)站在柔弱的一方,以战胜刚强。(这就和)鱼不能脱离深渊(一样)。(这是)国家锐利的武器,不可以给人看到。

第三十七章

“道”经常是无形的。君主如能保持它,万物自会潜移默化。变化而有欲望萌生,我将用(无知无欲)来安定它们,它们将不会感受到污辱。不感受到污辱,它们就能安静下来,天地将自会端正不偏。

*********************** 德 篇 ************************

第三十八章

高层次的“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无所作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表现它的“德”。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但其所作为并不足以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其所作所为足以表现它的“义”。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但没有谁响应它,于是就卷起袖子,伸出手臂,强迫人按礼行事。所以失去了“道”,然后“德”行;失去了“德”,然后“仁”行;失去了“仁”,然后“义”行;失去了“义”,然后“礼”行。“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化,邪乱的祸首。先知先见这个东西,不过是“道”的虚浮不实的表现,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浇薄,存心朴实而不虚华。所以他舍弃薄华而要厚实。

第三十九章

自古以来获得“一”的:天获得“一”就澄清,地获得“一”就安宁,神获得“一”就灵验,川谷获得“一”就盈满,侯王获得“一”就成为天下的君长。(但)这种情况达到了极点,就可以这样说,天不停地澄清下去,最终恐怕要破裂;地不停地安宁下去,最终恐怕要崩毁;神不停地灵验下去,最终恐怕要失灵;川谷不停地盈满下去,最终恐怕要涸竭;侯王愈来愈尊贵而高高在上,最终恐怕要垮台。所以果真尊贵就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侯王卑贱的根本吗?不是的(这是自谦以求美名)。所以招致过多的赞许就得不到赞许。所以(圣人)不愿像美玉那样尊贵,或像顽石那样坚硬。

第四十章

上等的士人听到了“道”,仅能照着它去做。中午的士人听到了“道”,感到似有似无,将信将疑。下等的士人听到了“道”,哈哈大笑。不笑,那就称不上是“道”了,(“道”深奥难知,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因此,有人立言说:明白易晓的“道”犹如烦琐费解一样,前进的“道”犹如后退一样,平直的“道”犹如偏斜一样,高尚的“德”犹如低下不足一样,有所建树的“德”犹如苟且偷安一样,信实、真诚犹如背信弃义一样,极其方正却没有棱角,极大的器物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声音听不到,自然的现象无形。“道”盛大而无形。只有“道”,才能善始并且善终。

第四十一章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道”通过柔弱起作用)柔弱(无为)是“道”的表现和产物。天下万物产生具体的有形之物,具体的有形之物则产生于无形之物。

第四十二章

“道”(宇宙的本原)产生“一”(统一的元气),“一”产生“二”(天、地),“二”产生“三”(阴气、阳气与阴阳混合之气),“三”产生万物。万物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以阴阳混合适中之气作为和谐。(所以)天下所厌恶的虽然是“孤”、“寡”、“不谷”,但(高贵的)王公却用它们来称呼自己。(所以)有的东西损害它反而使它得益,使它得益反而损害了它。所以,别人所教导人的,我也说来教人。因此,过于强横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一点当作觉悟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驰骋。(这是因为)空虚无有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中。我因此而知道无所作为的益处。不用言语的教化,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它们。

第四十四章

名声与生命哪个(和人)更亲近?生命与财产哪个更值得推重?得与失哪个更令人担忧?过分吝惜必定会有很大的耗费,过多的收藏必定会有重大的损失。所以知足就不会招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因此就可长久。

第四十五章

极其完备就像残缺不全一样,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极其盈满就像空虚一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极其正直就像弯曲一样,极其灵巧就像笨拙一样,极其有余就像不足一样,极其善辩就像出言迟钝一样。急躁不安(令人浑身冒汗)足以(使人)禁得起寒冷。安静(令人心情平静)足以(使人)禁得起炎热。愿求安静(的人)可以成为天下君长。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就退下驰骋的战马而用于耕种。天下无“道”,(战争不断,连怀胎的母马也被征用,所以)战马就出生于城郊。没有哪一种罪恶比可以激起人们的贪欲更大,没有哪一种祸害比不知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难比贪得无厌更令人痛心。所以具备知足之心,就永远不会有任何不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大门,却了解天下;不看窗外,却了解“天道”。出门愈远,所了解的愈少。因此,圣人不必出行就能了解,不必看就能明晓,不必做就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求学问的,天天都有长进,听说“道”的,天天都有损失。减损又减损,以至于没有什么可减损。无所减损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要想取得天下,永远要无所事事。等到有事可做,就又不足以取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而把百姓的心作为他的心。百姓的心善的,他(固然)认为善,他也把它当作善,这就(使人心向善,因而)得到了善。百姓的心真实可信的,他(固然)相信;不可信的,他也把它当做可信的,这就(使人人守信,因而)得到了信任。圣人在天下(没有私欲,心无所主,不偏不执)聚合协和,(与百姓同心同德),成为天下(民众)深厚博大之心。百姓都对他注目、倾听,圣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像婴儿一样。

第五十章

人出生,就会陷入死地。其中(生命力强,出生后)生存下来的,十分中有三分;(生命力弱)生而夭折的,十分中有三分;而(生命力强,本来能生存下来的)人因为养生,动辄陷于死地的,十分中有三分。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养生。听说善于保持生命的人,在山中行路不避兕和老虎,进入敌阵之中不带铠甲和兵器,而兕没有地方一试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施展它的爪,兵器没有地方运用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育万物,“德”蓄养它们;万物因此而呈现各种形态,构成具体的器物。因此,万物尊崇“道”而崇尚“德”。“道”的受尊崇,“德”的受崇尚,期间并没有谁使它们这样,而是从来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生育万物,蓄养万物,滋长万物,成就万物,化生万物,培育万物,调养万物,蔽护万物。生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滋长而不宰制,这叫做深远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一个开端,可以把它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既已得到万物的根源,便可认识天下万物。既已认识天下万物,又持守万物的根源,就终身不会遭到危险。堵住耳目口鼻,关上感知认识的大门,终身不必忧愁。开启耳目口鼻,成就你的事情,终身不可治理。察见(“道”的)微妙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运用(“道”的)微妙所发出的智慧之光,(以认识天下万物)又返回到“明”的状态,不给自己留下灾殃,这叫做袭用永恒的“道”。

第五十三章

假使我的确具有智慧,我就走大道惟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人们却很喜欢走山间(崎岖)的小道。宫殿十分整洁,田地非常荒芜,仓库极其空虚,(统治者)却还穿着文采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食终日而钱财盈积,这叫做盗窃盛行。盗窃盛行,不是正“道”。

第五十四章

善于建树的不可移易,善于抱持的不会离失,(这样的人)子孙就会世世代代不断地坐不祭祀他。用“道”修身,他的“德”就真实。用“道”来治家,他的“德”就有余。用“道”治乡,他的“德”就增长变大。用“道”治国,他的“德”就丰厚。用“道”治天下,他的“德”就博大。根据(有“德”的)人来观察人,根据(有“德”的)家来观察家庭,根据(有“德”的)乡来观察乡,根据(有“德”的)国家来观察国家,根据(有“德”的)天下来观察天下。我依靠什么知道天下(实行“道”)的情况呢?依靠的就是这个。

B. 人为什么有私心。

人人都有私心,这是因为我们人类都有自己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就有了私心,私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 私心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基本需要的私心,一种就是罪孽的私心: (1)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私心。 每一个人都要生存,我们一生出来就有了生存的能力,我们有了个体,为了生存,自然而然就有了私心,这一个观点,动物和人类是没有分别的。例如:老虎为了生存必须吃掉其他动物,人类也是如此,为了生存就吃肉类,有时候人类会害怕被别人伤害而伤害了别人,这也是为了生存。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海啸过后的印尼人民,看见了美国飞机降落的食物,一个个都去抢食物,他们为的是什么呢?都是为了生存,这种私心是情有可原的,是没有错的。这种私心如果没有了,人类就会天诛地灭。私心就是生存之道,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是生存的基本需要,是改不掉的思想,也是一直伴随着人类基因的东西。 (2)为了贪心而产生的私心。 这种私心就是一种罪孽的私心。这种私心来自人类的思想,人类会思考后,然后就开始有了欲望,有了贪念,有了霸占的心理,都是人类想满足自己心里的私心。这种私心都不是人类所需要的基本东西,而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开心和贪心而去夺取的东西。

C. 道德经最让人气愤的一句话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有一小段话: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相生的理解:生的关系是泄耗自己的能量注入到被生的事物中,让被生的事物逐渐成长壮大。如母亲生产、养育自己的后代,为孩子付出许许多多,让孩子逐渐长大,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自己也会逐渐衰老。如水生木,水生养、壮大木,自身会有泄耗,当木越茁壮的时候,水气就越弱。同时生也是自然历程,如四季,冬天为水,春天为木,水生木也实际是冬天逐渐往春天过渡的过程。克的关系是以自身力量去驾驭、控制、约束被克的一方,当双方关系比较平衡的时候,克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并不像一般人觉得的那样,克就不好。克的关系比较看重双方力量强弱,如金克木,木具有生发、生长、扩散、攀附等,如果不加节制,则不成器,乱发威,只有金来克木,去限制、约束木的生长,木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但是如果金气太弱,则克不动木,如同用小刀砍硬木,小刀是要损坏的,如果金气太强,乱砍滥伐、残暴无度,木则会失去生机,惨遭戕害。任何一个五行都是需要制约的,有制约才不会肆意而为。

生我者为父母。如:木是火的父母。我克者为妻财。如:土是木的妻财。克我者为官鬼。如:金是木的官鬼。同我者为兄弟。如:木是木的兄弟。我生者为子孙。如:火是木的子孙。其逻辑关系可以再延伸一下。如水生木,而木生火,则水克火。水为木之父母,火为木之子女,水克火为父母保护孩子不遭受太多损耗。如水生木,而金克木,则金生水。水为木之父母,金为木之官鬼,金生水为父母化官鬼为己用,保护孩子不受侵害。如水生木,而土克水,则木克土。水为木之父母,土为加害父母之官鬼,木克土为保护父母不受外敌侵害。以此类推,人事之中均有类相。

D. 《道德经》中的“道”的哲学意义有多深

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概念,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围绕“道”而展内开的。综观容《道德经》洋洋五千余言,“道”这个词在其中出现达七十六次之多。这些“道”字,字体符号虽然完全相同,所涵盖的哲学思想却纷纭复杂,内容极其丰富。本文对老子 “道”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整理剖析,旨在理顺“道”之脉络,为整体把握《老子》哲学思想打下一定基础。

E.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1、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全书的开篇,也是所有阅读《道德经》的人最难以理解的一句话。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过来,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无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真有点“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从全书来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规律,引申为事物的原则、方向等等。不管怎么样,遵循自然规律、把握事物的原则和方向总是没有错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伟大在于它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偏不倚地运行着,没有一点私心。自盘古开天,一片混沌,天地分开孕育万物。日升日落有规律、打雷下雨有规律、生长凋零有规律、物种更替有规律,一切都按规律办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最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争的,遇阻就绕行,却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调的,专往低处走,却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奇观;水,是坚强的,可以仍受高温化为蒸气,可以忍受寒冷结为坚冰。水,几乎无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学习,包容一切,因为不争而化育一切。懂得了这四个字,做人就不会那么多棱角,做事就会懂得迂回,人生就会懂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顺势而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起源是什么?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世间万物总有个源头,但谁也说不清那个源头是什么。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万古的难题。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起源。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道”的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于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着循环往复。正确的事情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出好的结果。错误的行为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比如:“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就造就了万物。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阐明了不争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生活中,这句话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F. <<道德经>>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文

规律是无所不在的,规律是环环相连的,规律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所以,规律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用语言来解答;用事实来证实的。因为规律它会进入“等同时代”(大同时代),又会在大同时代形成规律,然后进行演变,演变的结果并不是相同的。也就是“大同与大不同”的关系。因此,规律有它的规律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和不正常性。所以在解释,解答规律时,就一定要为规律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定性(即取名),定性是为了更好地区别规律的相同于不同性。

因为天地形成是在瞬间形成的。所以,第一定性点把它放在天地形成前和天地形成的交融处,定性为无和有。

所以,站在不了解规律的角度去看待无的目的,只能感觉规律的奥妙所在,站在了规律产生的结果去观察规律,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结果。

所以,有和无,有名和无名,常有欲和常无欲,妙和徼都是同时从规律中出现的,同时运动,运动不断的运动,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凡是有生命的物种,都会区别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事物,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很自然地排斥不喜欢事物。都会知道,可以为已所用的东西是可以利用的,把无法利用的东西放在一边。

所以,美与恶,善与不善和有与无都属于同一性质,是同时出现,同时完成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虽然是同时出现的对应关系,但它们也会变化的,比如一只馒头和一块石头,饥饿的人肯定会选择馒头,排斥石头,如果是一只烧鸡和一只馒头,有人就会选择烧鸡而排斥馒头。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就因为就了这种微妙,才形成了有和无,产生了万物。难到易发明、创造了东西,形成了长和短的比例,了解了从上而下的一种力量,才能用心声和谐音乐,用事实追随。

所以一个真正的,能发明创造的人,往往会不断地应用万物,去造就一个真正属于人类世界的事业。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而不是用语言来教训人们。而是象万物永远在工作也不会贪懒,因为他们认为事物生来就不是为自己,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满足自己的工作始终在努力,即使成功了,他们也不会休息、享受。

夫是一个既能了解天地形成之本,又能做人间事业的人。他的唯一追求就是去作那些属于人类的事业,用事实去淘汰错误的存在,这样的人哪会想到或有时间享受、休息呢?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译文

既要把事情做好,又不显示自己的水平,一切归功于规律,这样的人只能引导老百姓的努力,有谁会争夺他做事能力的地位呢?因为夫只能显示工作能力,而不显示权利地位,就象一个没有贵重物品的家庭,人们怎么会想去占有他呢?

一个一心一意为人类工作的人,一个一生努力踏踏实实做事的,一个永无止境用行动来证明人类智慧的人,把所以的成功归结于规律的人,这样的人,对人们来讲,谁知道他有生命自私的企图和目的呢、人们见了他除了向他学习以外,还有什么理由想入非非?

因此,一个真正知天地,会做事,能发明创造的人,他治理的理年和结果是一致的:一,可以把所所有埋藏在心中的错误思想自己感到没有用而改变做人方式。二,用最简单,最实际,最佳食品去提供人们的饮食。三,这样就能最好地消除所有想弄虚作假的人的侥幸心理。四,这一系列的措施,是为了人们懂得是非,增强体质,保持做人的人格。五,当老百姓具备了这些条件。再告诉他们天地形成的知识,传授他们规律中的规律,彻底了解大自然无中生有的目的。六,只有这样的百姓才能清楚地了解天的知识和做事的能力,同样,夫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胡作非为吗?

当所有人都知道无中生有的目的,当人人都有作为而自觉努力,勤奋时,天下之事还有什么不能把它做好吗?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译文

规律所产生的能量在瞬间释放,想利用它,它怎么会满足你的想法呢,想把它接收,又有什么器物呢?只有顺从它去该去的地方存放,因为它会变化成另外一种能量进行释放,在释放时使万物都能得到利益。道冲好比打雷,虽然大家都知道一次雷电的能量可供人们使用多少时间,但是无法接住它,只好让它去该去的地方,对于人们而言,只能想想而已,但对大地,这些能量的充实,会改变物理动态结构,只有在物质不断改变动态结果的情况下,植物才能得到很好的生长。

知道了物质形成的规律,可以用规律产生的物质造福人类,改造世界。那些胡说八道的是非,那些强权式的管理还有什么可用的呢?强权和压迫都不存在了,那些恩恩怨怨都自然解开了。没有强权,没有恩怨,人们都能很好的生活,共去创造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这么简单,这么好的治理方案,好像早就存在了,虽然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代产生的,可我却知道,它产生与黄帝,炎帝之前。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大自然创造天地万物并不是因为仁慈,而是为了自己能量守恒,演绎了周而复始的天地万物。所有,它会创造你,也会消灭你,这就是大自然的自私所在。而有些所谓的知天懂地不会做事的圣人,往往会借口顺天者昌的口号,愚弄,鱼肉百姓,把百姓当成一种可供观赏,玩弄又可食用的狗。

这种所谓的圣人,这种常借口顺天者昌的圣人,他们哪里知道,天地间还有一种可用使生命永恒,反之还能纠正大自然自私的规律,这种规律一旦启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这种智慧型的规律,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消灭它的。但是,它一旦启动,就能突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等等。总而言之,要把它一一证明是有很大难度的,同时也会干扰别人的正常思维,于其说不明白,倒不如把中心思想,中心内容先行公布。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能量是造就一切的根本,能量是永生的,是不灭的,因为它产生了运动。运动会不断地产生能量,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运动是依靠一个很大的自然空间,这个空间区域大到可以产生“对等”关系。所以,天地之根,就是大,大大的大自然。

大自然大到产生对等关系,对等产生了运动,运动产生了能量,这种能量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要使用它是永远使用不完的。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因为用不完,所以可以使星系,星球寄生在这个充满能量的世界里,也因为有了用之不竭的能量,加上规律创造的星系、星球的运动。形成了运动的规律性。因此说,天地长而久之,有次序,有规律的运动,并不是依靠天地自己解决能量问题。因此,一个知天地,能干事的人并不是以开始就有如此水平的,而是一开始拼命的努力、创先、发明,等人们看到了好的成果才知道是有这么一个人,才知道他的水平。

难道圣人就没有私心吗?有的,他作了别人向做而做不成的事,做人人能做而不想做的事,这种做法,在常人眼里感觉上有点邪门,但是他成功了,人们可以享受他的成果,在成果的作用下,又能努力,这就是他的私心。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这种别人无法想像,无法理解的私心,犹如能表达最高明的善意的水一样,水无论流到哪里,都能为需要水的万物而利用。这种常人无法想像的私心,居然是为了人类的真正事业而不断的努力,创造。

这种表达的方法,犹如天上的雨水,流淌的江河,水到哪里都能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而又不去争夺名利和成果。因为,水只是流淌,万物需要而取之,不需要水则过之。因此,水没有使用强迫的方法,叫万物接收,所以,它没有感觉自己有功,所以也就不会争功,也许这就是她作了自己应该作的事情。

非但如此,水还能处理污垢,使环境干净整洁,所以,一个善于努力的人,在 不断的努力过程中,以自己的有益于人类的创造来改变别人的思维,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作为,而这些改变彼此的方法都必须符合规律,朝着人类证正面发展的。

因此,是以圣人和水一样,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要有所作为,水在休息的地方也能哺育鱼虾、植物、鸟类、动物。(这就叫“居善地”)。因为他们行事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行为是符合规律的。所以,人们在信任他们的同时又能配合。(这就叫“言善信”)

是以圣人做事的能力是以自然和人类综合考虑的。他的要求就象水一样:水能利用高低落差,沟渠通畅,江河调整,湖泊囤积。蓄水,大海处理,热源蒸发,气流调控,均匀布局,季节分明。所以,是以圣人在处事的时候,首先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符合人类正常发展的,是能够配合自然条件的,是不可以产生危害的,同时也渐渐的用正确方法,去替换所有的事物,真正地建立,完善属于人类的目标和事业,使人类了解人类的真正价值。这样:才能使人们都知道:各行其道,各行其职,分散为事,统一为是的重要性。(这就叫“政善治”)

由于前面的事做好了,今天的事情也就顺利了,也能体现事物的正确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为将来奠定了基础。(这就叫“事善能”)

虽然了解了过去,今天顺畅了,而将来的基础也打好了,但事物的条件还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中国农耕24节气,是从农耕的总体出发的,但因各地气候、土壤等等条件的不同,在利用天气在耕耘时,也应该作一些正确的调整。

这和国家的制度一样,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都要有所变动,这个变动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律法,而不是破坏律法。比如:中国的官员贪污,和一般职员贪污,所接受的律法,如果官员轻判了,许多当官的人就会去犯法,因为,这个赌是有价值的。如果官重判,他们就不会去犯罪,因为不值得。所以,任何事物的变动,都一定要符合时代、时机,都必须要为人类大局所思考。(这就叫“动善时”)

作为一个知天地,做人间事的统治者,只有追求到了这一层,了解了事物的规律,特殊性和可变性,用这种配合人类,结合天地的方法去管理国家的时候,还有谁敢于比高低呢?人们除了努力以外,就会服从,这样,夫哪里还有什么忧虑呢?

G. 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H.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原文: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dejing.htm
译文: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dejingyiwen/index.html

热点内容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发布:2025-02-06 00:55:22 浏览:695
我怎么看新的劳动法 发布:2025-02-06 00:55:14 浏览:668
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区别 发布:2025-02-06 00:54:32 浏览:905
初级会计经济法模拟题 发布:2025-02-06 00:40:59 浏览:822
海商法调整的船舶 发布:2025-02-06 00:40:22 浏览:638
刑法终审权 发布:2025-02-06 00:36:28 浏览:312
医院执行劳动法情况 发布:2025-02-05 23:48:01 浏览:782
道德的归宿 发布:2025-02-05 23:12:09 浏览:513
三部民法典 发布:2025-02-05 23:07:01 浏览:263
2016商法答案 发布:2025-02-05 22:24:37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