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刑法学中人格

刑法学中人格

发布时间: 2022-02-10 06:15:34

Ⅰ 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刑法中可以减刑吗

不可以,按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在执行刑罚过程中,必须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主观条件,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Ⅱ 中国著名刑法学家有哪些

我国比较有名的刑法学家,根据院派来统计,可参考如下,但是不代表历史观点:

刑法肯定是清华最好,张明楷、周光权、黎宏、劳东燕这个团队,不但学术水平高,而且,在观点、理念和体系也领先人大和北师大法学院太多了。

改革派:大陆法学派(德日):张明楷(清华)、周光权(清华)、黎宏(清华)、陈兴良(北大)

保守派:传统学派(苏俄):高铭暄(人大)、马克昌(武大)、赵秉志(北师大)

Ⅲ 刑法学 案例分析 2012年3月,于某到某饭店打工,女老板黄某43见英伦魁梧很是喜欢………………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Ⅳ 刑法学-名词解释3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之性交,或者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失火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是一种以过失酿成火灾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行为.
投放危险物质罪—— 投毒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破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是一种以交通工具作为特定破坏对象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索取他人财物的,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可构成受贿罪。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必须同时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才能构成受贿罪。但是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是指因承包、租赁、聘用等而管理、经营国有财产。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

Ⅳ 刑法学中的特殊主体犯罪的种类

涵盖所有犯罪。
特殊主体指具有某种特定身份、对其犯罪主体资格有重要影响的犯罪主体。并不是说特殊主体犯罪仅限于某几个罪名。

Ⅵ 我国刑法对人格分裂者,第二人格犯罪行为,是如何量罪定刑的

这需要对他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
《刑法》第十八条规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版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权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所以得看情形,有可能是不负刑事责任,有可能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有可能不能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Ⅶ 侮辱学生人格违反中国哪些法律

第一步:性质定型:侵权责任法 情节严重违反刑法
第二步:定罪:侵犯人格权 侮辱罪。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三步:要用侵权责任法相关法律条文和刑法(严重的话)条纹起诉
第四步:要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公开声明
这四步来解决这类问题

Ⅷ 请教刑法学中“自然人人格”的具体概念。

自然人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

Ⅸ 刑法学中二人以上包含二人吗

包含, 根据刑法第99条的规定,刑法中的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Ⅹ 心理责任论、性格责任论、人格责任论、规范责任论

心理责任论是一种老的责任理论,从19世纪20年代一直到20世纪初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其实,真没啥好说的。说白了就我们国家现行刑法理论中的主体+主观。心理责任论眼中的有责性可以用这个等式概括(醒目:当时的责任理论并非现在的):故意(或者过失)+责任能力=有责性。
规范责任理论则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有责性的。在我说的那个年代出了一批刑法学的新锐,他们以改造旧的刑法观念为己任,勇敢而大胆的对于旧的刑法学说的各个方面给予了坚决的,红果果的,毫不掩饰的批判。(这群哥们在我看来跟现在的果粉、南方系差不多,现在只要一有什么事情发生。果粉或南方系就会跳出来说:都是现在tg的错,都是政治制度的错。那时候这群哥们只要一看到什么新的犯罪现象或者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就会跳出来说:都是刑法学旧派的错,都是那群老东西的错。可惜啊,年轻人啊,不懂收敛啊。他们无论怎么不爽都是在人家旧派的框架之内折腾,结构是动摇不了滴。最后人家旧派一调和不就还是这个鸟样了么。所以说,果粉南方真愚蠢啊真愚蠢。)呃,上面的全是骗字数的。现在说正事儿。新派中间有几个哥们认为,旧派的理论太不与时俱进了。不河蟹啊,你丫也没体现以人为本啊。所以,他们认为:法律规范终究是以对个人的命令、禁止表现出来的,这种命令、禁止就行为人一方而言,只有在能够遵从法律即能够实施犯罪行为以外的行为的时候才是适当的。明白了没,不明白?换言之,就是说有的时候人是不能够被期望实施某种合法行为的,换成谁都得实施违法行为,这时候这个人就不能认为是应当承担责任的。举例来说:你四十多岁,小学毕业,上有老,下有小。全家靠你在奶粉厂上班挣钱养家,有人让你添加三什么什么,你敢不加?这时候,就算八宝饭来了他也得加不是。所以这时候,你就不应该有罪!就是这个意思。上面所说的这种期望,就被称为期待可能性!(酱酱酱酱,正主出来了。)
这说明啥?规范责任论就tm是张皮,里面包着期待可能性。(跟包皮米关系!)
规范责任论眼中的有责性可以归纳为如下公式:故意(或者过失)+责任能力+期待可能性=有责性。
责任一词,在刑法上是一个具有歧义的概念。
我们国家在使用责任一词的时候经常使用的短语是“刑事责任”。在这个语意之下,其实它指代的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后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这个“法律后果”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可以等同于犯罪人所要遭受到的刑罚。但这不是说一个人在犯罪以后只能有一种法律后果。根据我国刑法第37条规定:“对于犯罪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除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请注意,上文不是废话。对于刑法第37条我们在以后后文中还是会用到的。)
而在大陆法系刑法中,责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责任,就是指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的非难(或者非难可能性)。这句话大家可能在看到的时候有些迷糊,但实质上他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在法律(刑法)的角度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应当进行的谴责。说穿了就是在法律层面对某种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对行为的一种判断而已。(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就是在法律层面说:这种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东西跟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你会下意识的去分清他是男是女是一样的。说到这里请一起高呼:春哥纯爷们,曾哥真汉子!)
而狭义的责任指的是构成要件中的“有责性”,实质上指的是行为人的心理状态。意思是,行为人只有在某种心理状态下所实施的行为才是可谴责的。进而言之,那才是犯罪。因为“责任”一词具有如此多的歧义,所以也有刑法学者(德日)使用“主观的可归责性”来称呼这种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下文中所说的责任都是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而言的。请注意,这种“责任”也是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其实是一种对于行为人的主观能力和心理态度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一种积极判断,还是一种消极判断还是有争议的。(消极的判断就是指如果没有证据现实它是有的,那么它就是没有。反之,则是积极的判断。呃........我实在不知道积极的判断怎么非常清楚解释。积极的就是主动寻找。就是这个意思啦。)现在通说对于有责性来说,行为人的责任能力是消极判断,对于故意或者过失是积极判断,对于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则也是消极判断。(筒子们,记住这个词“期待可能性”!这是我们在后面主要用到的关键词)
下面的公式请想认真学习或者研究刑法的同学记住。(如果你司法考试那年不幸赶上张哥或陈哥出题你最好也记住!你们懂的。)
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有责性
我只知道这个..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下面的2个·我很抱歉

热点内容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发布:2025-02-06 00:55:22 浏览:695
我怎么看新的劳动法 发布:2025-02-06 00:55:14 浏览:668
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区别 发布:2025-02-06 00:54:32 浏览:905
初级会计经济法模拟题 发布:2025-02-06 00:40:59 浏览:822
海商法调整的船舶 发布:2025-02-06 00:40:22 浏览:638
刑法终审权 发布:2025-02-06 00:36:28 浏览:312
医院执行劳动法情况 发布:2025-02-05 23:48:01 浏览:782
道德的归宿 发布:2025-02-05 23:12:09 浏览:513
三部民法典 发布:2025-02-05 23:07:01 浏览:263
2016商法答案 发布:2025-02-05 22:24:37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