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论文
㈠ 关于老子与道家 的高中论文(800字左右 要求引用道德经的内容)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㈡ 老子道德经心得
老子道德经中,包含了许多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和思想 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践行着辩 证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取得成功,获得荣誉时,内心就告诫自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当我们遭遇打击,面临失败时,我们会鼓励自己坚定信念,勇敢坚持下去。当我们“祸兮福 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出口成诵的名言警句。经过几千年的时光淘 洗和历史沉淀,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关于福祸的论述和引申,前人已经论述备至了。 人的一生顺顺利利, 风风光光, 没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 是单调的人生, 因为他体会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没有经历阵痛,没有饱受折磨,根本无法体会和珍惜爱与 真诚。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打击,尝遍了世态炎凉,当老来时,细细品味走过的漫漫路途,豁 然发现原来这一生的奋斗历程尽是幸福。福与祸,功与过,生与死,少与多,正与邪,乐与 忧„„都是相辅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个人都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老子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十八大的召开,是每个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来,与我们很遥远,有些 不切实际。那些天花乱坠的口号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戏。其实不然。每个人的发展 和进步都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虽然我们还只是学生,没有投身社会实践,没有亲身经 历社会现实的摸爬滚打,但并不代表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代表我们 就不能参与社会理想和信念的落实和奉献。可爱的中国,幸福的中国,美丽的中国,是每个 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和践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 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 范。这在老子道德经的论述中,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构想。 “自然”和“无为”是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平等共生的 有专家指出, “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无近现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义。从古文字学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并没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与之相当者是天地或天地万物。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老子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教则浩荡而宏博,理则广大而深玄,曾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后,也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万事万物都有起点。世间万物皆有道产生,本根决定了万物的根源,还决定他的发展,按照一定的法则去运行,绝不紊乱,如昼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在自然科学中,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微观和对宇宙宏观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创生论比其它任何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进而,一些西方科学家对融人文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一体的道家哲学推崇备致。 道产生了德,老子被称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远有精,使万物得以运转,称为依据。道浑然天成,独立,独一无二。道是永恒的,永远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对于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经》,应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摈弃其神秘的外壳,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㈢ 老子道德经的真正意义
出世入世打成一片,育人化人,让所有人各行其道,创造快乐、安详、满足的状态!!!
㈣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
的道德经主要讲的就是顺应自然。
第一,《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是“道”,道也可以说成是“无”。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具体的事物有种种具体的属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
因为具体的属性是相对立的,如果道有大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老子形容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称之为“无”,魏晋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第二,《道德经》认为,人也必须学习“无”的道理。
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人也应该顺应道的规律,才能成功。《道德经》特别重视“无”的作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该做到不妄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经》还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要去除民众的机巧之心与欲望之心,才会消灭种种纷争。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02 逆向思维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而崇尚文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大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03 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04 利他思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㈤ 老子道德经的文化传播,这个话题值不值得写,作为毕业论文的呢谢谢~~
这个标题不好。
你的标题只是陈述句的口吻,根本没有观点。这是大忌。
你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执着于‘文化传播’这个点的话。
比如这样的标题 ‘近代偏离其本身的道德经文化传播’‘道德经文化的哲学化是传播的必要条件’等
㈥ 关于老子的<道德经>
主张以柔克刚,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仁”为主 是孔子提出的.
㈦ 老子道德经全篇文章意思是什么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㈧ 老子李丹的《道德经》是论文散文亦或者属于说明文难不成还是记叙文庄子是寓言故事小说还是散文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寓言故事都是散文。
㈨ 关于老子、道德经以及道教的论文选题
近日,广州道教抄协会举办的“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刚结束,有近百名海内外学者和道长参加此次研讨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仅仅星斗文化一题已经引出了众多精彩的论文和发言。
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经典、学术文章也容易找,此外这方面论文还可在天文、地理、君臣关系等等方面发挥。
要不你也尝试一下?
一己浅见,仅供参考。
㈩ 老子道德经
《老子》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回人抱一答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意:
本章通过对“曲则全”这一论点的阐述,指出“圣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守“道”,而不在于过分地宣扬自我。“抱一”在这里的意思是把握事物的核心。和三十九章中的“得一”是同样的意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