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罪主体的立法解释
① 渎职犯罪的主体包括哪些人
渎职罪是《刑法》分则第九章的内容,属于检察院管辖。本章规定的渎职罪的主体仅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由于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构成较为复杂,同时政企、政事职能交叉现象在一些领域也存在,造成在刑法规定的渎职罪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之外还有立法空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制定了多个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说渎职罪的主体可以这样归纳:
第一类是典型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就是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二类是共产党和政协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包括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各民主党派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部分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不包括基层党支部、公司企业等单位中的党组织中的人员。
第三类是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事司法中这类人员比较复杂,也属于视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处理的人员,也有三类人员:
依照法律 、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
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如中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机构、具有授予高等院校学位证书行政职能的高等院校等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国务院直属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如电监会、钢铁协会等部门的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工作人员。
行政性公司、企业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如根据 国家电力法、铁路法、航空法等规定,国家电力公司、铁路公司、航空公司等行使国家电力监督、铁路交通运输管理、航空运输管理等行政管理职权的工作人员。
② 如何认定渎职罪的犯罪主体
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就可构成渎职罪中的滥用职权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③ 如何认定渎职罪的主体,渎职罪的主体包括哪些人
主体要件
渎职罪的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党委、政协、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都不属国家机关范畴,司法实务中出现了协管、协警及治安联防人员受国家机关的委托从事公务的现象。
客体要件
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
主观要件
渎职罪的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故意与过失的具体内容因具体犯罪不同而不同。本章犯罪没有目的犯。
客观要件
渎职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④ 什么是渎职罪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刑法规定渎职罪是为了保护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
(4)渎职罪主体的立法解释扩展阅读:
我国现行刑法未对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予以明确规定,基于我国现有刑法体系、立法价值的要求以及考虑到司法实践的需要,过失不能成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应包括“故意加实含的复合罪过形式”。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我国现行刑法未对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予以明确规定,学界对于该问题的观点亦未达成共识。
⑤ 什么是渎职罪
渎职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必须是自身享有现实的职务权利,经选举或委任从事国家公共事务的人员。不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不能成为渎职罪主体。在渎职罪主体的认定问题上,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存在“身份论”(主体是否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分)和“职权论”(主体从事的活动是否是公务活动、是否在履行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的争论,为解决渎职罪主体认定上的纷争,最高司法机关曾经多次作出解释。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就指出:在行政执法事业单位中,按国家机关在编干部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履行政府行政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应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论。在关于合同制民警能否成为玩忽职守罪主体问题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复指出,根据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合同制民警在依法执行公务期间,属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应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论。对合同制民警在依法执行公务活动中的玩忽职守行为,符合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构成要件的,依法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等等。最高人民法院对渎职罪主体的解释,也体现了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同的精神。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受委派承担监管职责的狱医,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人员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刑法第四百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北京识广律师事务所)
⑥ 渎职罪主体范围的界定
法律分析:1、典型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
2、共产党和政协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包括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中的人员。
3、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
(1)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九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⑦ 渎职犯罪主体司法解释
可查阅《 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 关于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的主体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 刑法中所称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根据有关立法解释的规定,在依照法律、 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 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司法实践中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所谓委派,即委任、派遣,其形式多种多样,如任命、指派、提名、 批准等。不论被委派的人身份如何,只要是接受国家机关、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组织、 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都可以认定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如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委派在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组织、领导、 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应当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国有公司、 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原国有公司、 企业的工作人员和股份有限公司新任命的人员中, 除代表国有投资主体行使监督、管理职权的人外, 不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应当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特定条件下行使国家管理职能; 二是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具体包括:(1) 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 依法履行审判职责的人民陪审员;(3)协助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等农村和城市基层组织人员;(4) 其他由法律授权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关于“从事公务”的理解 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 公务主要表现为与职权相联系的公共事务以及监督、 管理国有财产的职务活动。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国有公司的董事、经理、监事、会计、出纳人员等管理、 监督国有财产等活动,属于从事公务。 那些不具备职权内容的劳务活动、技术服务工作,如售货员、 售票员等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不认为是公务。 二、关于贪污罪
⑧ 如何界定渎职罪的犯罪主体
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是指国家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 83 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抬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里说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企业、事业单位”指生产、建筑、运输、财贸、文教、卫生、科研等单位;“依照法律从事公务”,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经人民选举,或国家委任、聘用,从事国家管理或教育、科研、医疗等专业活动。这类人员,无论常任职、或临时职,编制内或编制外,只要是依法从事公务,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