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系发声
⑴ 法学院的孩子为什么要实习
按语:话说,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会有一个缘起,或是因感而发,或是因事而忆。当然,我的这篇习作也不例外。因文而写,因事而思,所以,便有了这篇《法学院的孩子为什么要实习》以及附后的《一转身,毕业三年》习作。而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回忆过往,因为回忆是为了更好激励自己奋勇向前,不曾回忆过,谈何现实过?一转眼,已经三年,而一转身,毕业三年。法学院的生活虽离我们远去,但在法学院参与法律援助的岁月却久久环绕心扉,因为回答法律咨询而理解了法律的价值所在,因为参与具体案件办理而知晓了法律如何操作,因为起早贪黑的艰苦付出而获得了体味法律温情和残酷的人身历练。法学院的日子虽我们离去,在法院实习的日子却久久萦绕心间,和指导法官依然有联系,而且时常讨论疑难案件,偶有相见,关照问候,这些,是因法学院而起的回忆和幸福。而每个法学院的孩子都应有或是当有实习经历,只是,有的人以实战的方式(代理案件)完成,而有的人,以旁观者的姿态(实习)去做成。而不管你身在法学院期间以哪种方式践行法律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和磨合,我都愿意相信,当你真真切切将法律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你会更加懂得人间冷暖,更加体味法律的温情和残酷,更加感知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和紧迫。法学院的岁月让一个法科学子面对法治不曾远离,只在坚持,司考通过,追逐梦想。身在他乡,且把他乡当故乡,只因他乡有梦想。亦让一个法科学子更加关注法治,身体力行,参与其中,李庄案和北海案都连续发声。且把法治当追求,只缘一心向往之。而今,法学院的孩子们也许会有踌躇和犹豫,或还有彷徨和无助,但请读读这些学姐学长的点滴法学院历程,或许终会明白,或许终会知晓,原来,法学院期间应当去实习,而且当以负责和勤奋的方式完成在法学院的人生历练和锤炼。未曾勤奋过,谈何毕业之际收获成功,未曾对自己负责,谈何离校之时把梦实现?未曾辛苦过,谈何毕业之际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一转眼已经三年,而一转身,毕业三年。毕业了,我们在法学院收获了什么?遗憾了什么?追悔了什么?而你们又将如何走过和度过人生中最宝贵的转眼或转身的法学院“三年”? 一转眼已经三年 文/慕丽 浏览别人的博客,偶然想起自己也曾有过一个法律博客,费尽心思回忆账号,密码,竟然真的找回来了。打开这个尘封的博客,读着三年前写给自己的信,竟然有些被自己感动了。 三年前,我还在读大二。糊里糊涂,跌跌撞撞,已经开始接触法律实务。我比同龄人早接触法律实务,正是由于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大二初期我被选入法律援助中心成为一名法律援助员。那时政法的课程并不紧张。因此,我课程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各种实习排满,其中包括西安市两个法院的实习和政法新区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值班,还有时不时的节假日在社区街道普法活动。那段时间是我大学里最充实的时光。我书写了很多法律文书,解答了很多当事人的咨询,也代理了不少民事行政案件。 遇到去法院实习值早班,经常是早早起床,在室友的酣睡中蹑手蹑脚走出宿舍,挤上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公交车,摇摇晃晃从城市的这一头穿到那一头;在法院值班结束后,要赶忙再冲回校园,因为还有课要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满头大汗跑回学校去上课,却因为迟到几分钟课已开始,自己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去。那个站在教室门口的我,遗憾自责担忧委屈,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却又不得不转身离开,自己回宿舍把耽误的课程补上。当大二下半学期开始独立代理一些法律援助案件后,我的生活就更加忙碌了。接待当事人、去法院开庭占去了我更多的时间。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回在午休中被当事人的电话吵醒,有多少个周末不得不按捺住逛街的冲动,整理一摞摞的案件材料。 我们法律援助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上最底层的人群,我们无偿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办公室经常人满为患,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有抱着小孩的女人,有疲惫的民工,有残疾人,有愤慨有悲怨有无助有彷徨......人生百态仿佛都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呈现。有时候我会喜欢倾听他们的故事,花上周末一个下午的时间也许只是当个好听众,在他们泣不成声的时候递上纸巾。法律援助工作收获的也许是一面锦旗,也许是一句谢谢,也许只是一声叹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更加深爱律师这个职业。抛开什么所谓的伸张正义,就单单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好像我把很多种活着的方式都亲身体验。当然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委屈,当我自嘲“披星戴月”一个人抱着文件夹走出空荡的校园只有清晨清洁工人的扫帚簌簌的响声伴着我的脚步的时候。但我更多的时候是感到满足,当我拿到一份公正的判决上面清晰的字迹记录着我们的诉求被支持,纠纷得以妥善解决的时候。 现在回头看看这些经历,我收获了太多。法援带给我的不止是去法院、律所的诸多实习机会,不止是亲自参与解决真实的法律纠纷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在小小的年纪,就亲身见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而每一个案例后都牵系着一个群体的悲欢离合。这些鲜活的案例,每天都带给我强烈的冲击,我眼中的世界,就这样悄然改变。 如不是这短暂的回头观望,我也不知道自己真的在成长。三年过去了,那股傻傻的一心想扶助弱小的心没有变,虽然我并不高大威猛,那个坚持做个好律师的梦想没有变,那个内心时常忐忑却一直要强装自信满满的我没有变。三年过去了,我没能在国内读研,但也如愿在国外留学,以前无比担忧的司法考试也早已顺利通过。那个大学二年级扎着马尾戴着眼镜学生气未脱的我,在换了一条又一条的裙子,扔了一双又一双的鞋子,摘了眼镜,换了发型,体重略增后,变成了现在的我,可是依旧是那时的轮廓。 我总是觉得自己一路走来无比幸运,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不觉得辛苦也不觉得经历过什么坎坷和挫折,也没有走过什么弯路。从一开始选择了一条路,就不偏不倚的一直往前走,这种从不背离自己的梦想的感觉,就是一种幸福吧。每每回顾自己,我总是心怀感恩。我不觉得自己的今天全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上天给我的机缘和幸运,是家人默默的支持,是各位师长的教诲点拨,是身边朋友的关心照顾,陪伴我一路走来。我珍惜眼前,更珍惜我的未来。希望以后的我,也能永远不偏离自己,就这么干干净净心怀感恩走下去。 一转身,毕业三年 文/谭敏涛 如果不是阅读一位朋友的《一转眼已经三年》一文,或许我还不会较早的回顾自己的法学院实习经历,虽然,那些尘封的记忆有时不值一提。但是,在接触了诸多师弟师妹询问实习一事后,忽然察觉,更多的迷惑困扰着他们,为什么要去实习?大一大二的寒暑假还没学什么去实习能做什么?会不会就是端茶倒水?会不会什么也不会做只是混日子?会不会实习等于浪费时间,面对诸如此类的疑问,是我深感在《一转眼已经三年》一文基础上回顾我的法学院实习经历的因子。但是,我没有代理案件,也没有参加具体的法律实务,更是时候,我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围观他人的具体事例,或是撰写案例评析,或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例发表看法,或是和法官交流疑难案件的裁决依据。还有免不了的阅读理论书籍,而这些,也会是一些法学院孩子的生活记录。而最终,不管他们以何种方式完成他们的法学院历练,我更愿意相信,但请法科学子别把法学院当作休闲的专业,本身,这应是一个“如果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专业。精度法学教材,研读法律案例,熟稔法律法规,关注热点法律事件,围观具体现实案例,撰写案例分析,评析影响性案件,这些,如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或许法学院的日子会很清闲,但是,这却不是一些人的常态法学院生活。因为,一些人错失了,一些人错过了,一些人错觉了,所以,便有了法学院很清闲的发问和不解。而我,也便有了这篇在《一转眼已经三年》一文基础上的《一转身,毕业三年》习作。 其实,那些能较早接触法律事务的同学确实比其他只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孩子们幸福多了,因为更多孩子毕业了还不知道律所、法院和检察院的业务流程如何开展。且把实习仅当作端茶倒水的政法孩子们,不曾想到,在他们身边,或之前,已经有一些社团为他们提供了接触法律事务的舞台,只是,更多人在享受大学,却不在拼搏。一个未曾在实务部门实习过的政法孩子确实有些可悲,但更多时候,何尝不是自己造成。大一那个寒假,咱都刚上大学,肯定得回去好好享受假期,而之后,按照我对法学院孩子的实习规划:大一暑假去法院,大二寒假去律所,大二暑假去检察院,大三寒假去企业法务部门,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只剩下你的大三暑假,那会,你不是要考研,就是在备战司考,肯定不会再有时间实习,而这四个实习期,不知有多少法学院孩子们充分利用呢? 但换作我而言,又何尝没有浪费呢?大一暑假,我去小寨邮局打工,算作自己的一份零工,所赚取的收入直接买了自己的一个通讯工具——小灵通。虽不算艰辛,但总算是自己的赚钱收入,因此体会了在城市打拼的不易。而之前,我亦有过赚钱经历,但只是卖自家的蔬菜和水果。当时的自己,体会的是交易完成后的满足,很少体会赚钱的不易,但在大一暑假的那次打工,让我体会了身在城市打拼的不易和艰难。毕竟,每个人都应以自己的专长立足,只有专长,才会专业,只有专业,才能更好立足和立业。但是,我是专业是法律,而我专长是什么呢?这是我哪会打工时常常思索的问题,而后,这些思索外化为我在法学院的努力看书、参与实务和扩大视野,以便自己毕业之际可以专业立足和立业。 而大二暑假我去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实习,这次实习,也奠定了我跟踪关注中国司法改革的基础。在70多天的实习中,我请假一次,因为下大雨实在无法前去(当时,我是骑自行车从政法老校区骑到北大街的西安中院)。期间,书写了几万字的法院实习日志,而现在,这些日志依然保存着,总想着找个时间,统一把这些实习日志整理刊出,以便对后辈的师弟师妹有所助益,但限于时间,一直未能如愿。在法院实习中,因为中院的案子多是二审,当我们的合议庭接到新案件后,我一般多会首先看看一审的判决书,然后再阅读上诉状,再然后就是看看证据材料,最后,在心中形成自己对案件二审结果的定数,但这些定数都是埋藏心底,最终,当二审结果出来后,我会结合自己之前的认知和法院的二审裁决对比,自己到底判断的正确与否? 除此之外,法院的《人民法院报》、《人民法院案例选》、《西安审判》和《审判研究》都是我常常阅读的刊物。还有当时接触的《人民司法》,只不过《人民司法》上的案例评析在当时的我看来,的确太艰深了,直到我毕业之时,才慢慢精读上面的案例评析。也是因为阅读了法院的这些刊物,所以便有了毕业第一年的撰写案例评析,记得09年到10年底左右,我在这期间撰写了一年的案例评析,总共写了一百多篇案例评析,虽说这些都是小案例,但在写作过程中,慢慢培养了我解决现实法律争议的思维能力,也慢慢提高了我的文笔能力。也是从那时起,我一边撰写案例评析,一边围观李庄案,毕业那年赶上“打黑”,或许,是重庆为我提供了法律实战演练的机会,但是,法治缺失的境况却让我一再感到痛心疾首。 还清晰记得,那时,全国法院系统举行征文比赛,我所实习的合议庭法官有两人要撰文,我为他们在学校的中国知网上下载学术论文,然后一起阅读和讨论,最终,两篇稿件顺利产出。此外,合议庭接到的一些案件因为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就此涉及到理论之争,我搜索了学界对此争论的集中观点,主办法官坚持认为以实务的经验为主,但学界的主流观点却不那样认为,最终,我和这位法官据此探讨和争论,结果是法官以实务的经验判决,但之后所写的文章中认为学界的理论应当改进之后可以指导实务,也因为当时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不算透彻,所以,难以被实务所接纳。也是在当时,我算深切感受到了理论对实务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所以,等实习结束,我除了阅读一些案例外,还将精力投入到理论书籍和论文的阅读中。而那时的法学重点期刊很少有人翻阅,当时的我,强制自己坐在图书馆阅读一篇一万字左右的学术文章,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可笑,但总算坚持了下来。而今,我还是会隔断时间去学校的中国知网上下载一些学术文章阅读,以此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准。虽然,自己已经很少,或是不再撰写学术文章,但学术文章的理论功底和高深学识促使我阅读和吸取营养,以备自己更好地撰写法律时评。 而大三那个寒假,因自己还学了新闻学,所以便去报社实习。也正是因为在报社实习的经历,我慢慢在日常的生活中必读报刊。毕业之后,一年自费订阅的报刊有上千元。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活跃的思维,才能有深邃的思考,才能有专业的素养。新闻学知识的学习使我有时想从事法律新闻的工作,而且,对中国的《新闻法》还想专门做一研究,只是这些权当梦想,未曾投入太大精力。或许,每个年轻人都免不了做梦,但有多少梦能圆,有多少梦为此付诸了行动,这是圆梦的最佳途径。期望以后我能在新闻法、舆论和司法的关系、微博和司法的博弈上多做一些专业的评析。 现在,当我接触一些师弟师妹对法院实习的认知时,一些人免不了停留在端茶倒水上,好像,除了干琐事,法院再没有实习生的用武之地。而这些,多是一些人的误解。真正的法院实习并不意味着非要有一个特定的模式,但是,更多时候,能从实习中学到和悟到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实践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法学院应该如何学习、如果培养自己的法律技能和素养等等这些道理,或许,这正是实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当我回头回顾自己的法学院经历,除了实习对我影响巨大外,还有身在图书馆的那些孤独岁月。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孤独的法科学子,更多时候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教室,至于看什么,好像除了法律书籍就是其他课外读物。而大学之前,我是一个爱读书,但却买不起书的孩子,曾经周末自己骑车去外县的新华书店阅读书籍,特别是杨凌的多家书店,哪里有我关注的畅销书,所以,多次的高中假日,我一人骑车到杨凌,中午在外面吃完面皮,下午继续看书,晚上赶在天黑前骑回来。而到了大学,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忽然有种畏惧,这么多书籍我能在大学几年读完吗?答案是我只记得政法两个法律图书馆的所有书籍具体位置,但更多的书籍却没有读完便毕业。而除了书籍之外,还有那些每天、每月或每周出版的期刊和报纸,也于我是种巨大冲击,使我有种相见恨晚的追悔。 记得高中之际只记得有《读者》和《青年文摘》杂志可以在县城买到,而《世界知识》、《环球》和《世界博览》杂志只能在地摊上买到过刊,这样的书籍和报刊匮乏让我觉得大学的图书馆的确是个好地方,所以,更多时候,我身在期间,不愿离开。而法院实习的日子里,更加让我懂得了法律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而自己到底应该朝那个方向发展,应该在法学院期间具备什么样的法律技能和水准,所以,除了读书,法院和报社实习的日子让我更加懂得如何读书和读什么书。这样,便有了那些已经刊出的两百余篇法律时评诞生,虽然水准有待提高,文字确实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思想也在诸多方面不甚成熟,但总算没有辜负法学院的读书岁月,还有法院和报社实习的那些流光年华。它们虽已远去,但总在鼓舞自己不断提高,虽已过往,但总在激励自我奋勇向前,虽已不再,但总在勉励自身不要放弃梦想的打拼和追寻。
⑵ 张恒律师针对不实言论发表声明:将追究法律责任,对此你怎么看
张恒自己爆出和郑爽代孕之后,热度就没有断过,首先是真爽的代孕弃养,然后被扒出来两个人合伙开公司,再然后网上有说代孕机构说两个人拖欠费用。其实让小编看来,代孕是两个人的事情,郑爽已经被封杀,张恒也有一定责任,只不过张恒不是圈内的人,影响力没有郑爽那么大而已。针对张恒律师的说法,我只能认为是清者自清,如果真的有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
三、张恒律师发声。关于拖欠代孕费用的传言,张恒的律师在1月23日发声,说他和张恒已经核实,采访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是凭空捏造的。
“我方将持续取证,保留对于此类行为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同时,张恒的律师也警告广大网络用户,互联网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请不要在网络中捏造不实信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撰写发布不实信息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⑶ 包丽妈妈再发声为女儿报冤,因他人行为自杀需要付责任吗
(一)牟某某没有法律责任但是不代表,道德上他不会受到谴责
北大法学系女生包丽案件对社会影响很大,包丽在与其男友病态相处几个月的时间里,其心理已经遭受了非常大的创伤,并且其男友也是。要求其拍裸照,还有先怀孕后流产,以及以包丽妈妈的名义来起誓等非常恶劣的行为。在包丽以200片晕车药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的时候,她还发微信给他的男友牟某某称自己是一块垃圾,他是天上闪闪耀耀的星星。从这可以看出包丽病态的心里观念。之后警方依法传唤了牟某某,目前已经结案牟某某并无刑事责任直接导致包丽死亡,包丽家人也在想办法予以起诉。
⑷ 有一个学法律的女朋友会有什么感觉呢
可能很多人对于学法律的女生比较好奇,我身边就有学法律的女生朋友,而她们的男朋友提到她们时感触还挺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所以能够有一个学习法律的女生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不过也有人对于学习法律的女生存在偏见,觉得她们过于苛刻,过于死板。但是我觉得因人而异,总之对学习法律的女生我始终会有好感,也希望所有的女生都可以被善待,就算是学习法律的女生,他们在感情中同样是渴望美好爱情的。只要认真的对待这段感情,相信双方的付出都不会变成徒劳。
⑸ school到底怎么发音
school的读音:英 [skuːl] 美 [skuːl]
【意思】
1、n. 学校;学院;学派;鱼群
2、vt. 教育
【短语】
1、high school 高级中学 ; 高中 ; 中学 ; 歌舞青春高校音乐剧
2、private school 私立学校 ; 疯狂靓妹仔 ; 民办学校 ; 私塾
3、elementary school 小学 ; 小学生 ; 蒙馆
4、Law School 法学院 ; 法科大学院 ; 法律学院 ; 法律学校
5、school district 学区 ; 学校区 ; 校区 ; 正在翻译
6、after school 放学后 ; 朴嘉熙 ; 因为你 ; 放学
(5)法学系发声扩展阅读
school的近义词
college
【读音】英 [ˈkɒlɪdʒ] 美 [ˈkɑːlɪdʒ]
【意思】n. 大学;学院;学会
【短语】
1、Boston College 波士顿学院 ; 波士顿大学 ; 美国波士顿学院 ; 波士顿
2、Amherst College 安默斯特学院 ; 阿默斯特学院 ; 艾姆赫斯特学院 ; 阿姆赫斯特学院
3、Wellesley College 卫斯理学院 ; 威尔斯利学院 ; 韦尔斯利学院 ; 卫尔斯利女子学院
4、Bethel College 贝塞尔学院 ; 贝索学院 ; 伯特利学院
⑹ 多地发声要求非全日制学历一视同仁,这合理吗
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全日制的学生付出了比非全日制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们把四年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这四年时间里,他们在有课程的时候学习着专业知识,在没有课程的时候参加校园安排的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团组织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我们可以换样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岗位要求就是招聘大学本科学历,有些岗位的要求是招聘硕士学历。因为硕士学历比本科学历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在本科生工作的时候,硕士生仍然在钻研学术。如果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成为所谓的一视同仁,那么不是对全日制学生的不公平吗?别人用更少的时间和金钱换取了自己更多的努力,这不叫一视同仁,这是对全日制学历的歧视。
付出的努力与收获的结果不成正比。如果真的实现了所谓的非全日制学历与全日制学历一视同仁,我提议也实现985、211学校和其他普通本科学校的一视同仁吧,或者可以直接取消全国统一高考,大家都去考非全日制学历吧。
⑺ 知乎上面法学专业的人多吗在社会热点问题上为何鲜有发声
你是没有邀请多少人吧。知乎上面律师,法官等法律从业者还是多的
⑻ 如何学习法律
高效听课方法: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高效记忆方法: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总结提升方法: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
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
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
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