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对情感道德

对情感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11 08:50:50

道德情感的特点

道德情感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随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

丰富起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两极性
道德情感的两极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由于道德认识的前后变化,常常会出现两种相对立的情感。如喜与怒、哀与乐、好与恶、爱与憎,尊重与轻视等。在两极之间,还有一系列不同色彩的情感或情绪,有时也有双重情感出现,而居于两极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换。教育工作者如果善于抓住学生道德感两极性的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能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2.情境性
人们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制约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把学校集体生活中积极健康的情绪组织起来,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景,对于健全学生的情感生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感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们产生同样或类似的情感,这种以情动情的方式就叫做感染性。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感染学生,使之成为推动学生上进的精神力量,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② 情感情绪-道德

其实没有必要去追究别人的道德高低,如果他做的很出格大家自然会排挤,如果侵犯到你的利益你当然有权利去制止,你每天总为这些小事儿闹心那么你要浪费多少宝贵的时间啊~她不是把你挤出队了吗,在站回去就是了。至于哪位女士你可以客气的告诉她,挡到你看电影了(说话要客气),总不至于回头就咬你一口吧,你生闷气没用,已经发生的事不会因为你心里的暗骂发生哪怕一丁点儿改变,你要去善意的化解这些小问题,就算化解不了,也不要放在心上,因为这太不值得了。心放宽。还有,找个男朋友吧,再这样发牢骚真怕你会变成腐女。挺好的孩子~

③ 道德情感是什么

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品德的形成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1.激发、引导道德认识
首先,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激发作用。它促使一个人积极接受某种道德教育,努力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并推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甚至是构成道德信念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次,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引导作用。个体接受某种道德概念或准则之前总带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促使个体乐于接受某种道德概念或准则,而拒绝另一些道德概念或准则,或者乐于接受某人的教育,而不愿接受另一人的教育。这就是道德情感的引导作用。
2.调节、控制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是通过情感的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实现的。情感通过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一个人可以通过他人的情绪、情感表现,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求,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并推动自己采取相应的道德行动。[1]
3.评价作用
即能以某种情绪状态,表明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宜性。
4。信号作用
即能以特有的情绪形式如表情、动作,向他人传递其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或从他人的某种情绪形式获取自己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个人一旦对某种义务和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地影响其道德选择。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也就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道德情感 - 培养
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1.以理育情
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情感则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道德认识发展而发展。一般说来,只有对某一道德规范认识深刻,对某一类道德概念掌握牢固,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丰富的心向往之的道德情感,这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许多论理性道德情感的产生往往是以一定的道德理论为基础的。反之,如果缺乏对某些道德现象、道德原理的深刻认识,缺乏对某一类道德概念的深刻领会也就不可能产生深厚丰富的情感。比如一个对祖国的过去,现状了解甚微、缺乏常识的人,就不可能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知识,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道行情感不断升华的一条重要途径。
2.以情育情
情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其他人,使其具有同样的情感,并与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爱又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学生取得进步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遇到困难时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前苏联教育家马长连柯曾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要学生激动,首先就要教师感动。真情才能换取真情。
3.以境育情
情感不仅具有感染性,而且具有情境性,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道德情感也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是诱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
4.以行育情
道德行为及行为效果对道德情感具有检验,调节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活动。用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培养和巩固道德情感。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行为上尊敬父母、师长,待人有礼貌,关心和帮助他人,从事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这些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有助地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

④ 在喜欢与爱的情感里面道德究竟占什么位置

道德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人做事情都会有一个无形的线,这个线就是道德的边界。不管我们是如何的折腾,只要不跨越这条线都是可以被接受和原谅的,一旦超过这根线,也许你们是真爱,但是依旧不会得到祝福。

你认为呢?

⑤ 男人对于情感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其实我感觉,男人有的时候是很自私的~~对于一个好男人来说;他的道德底线也就是不自私,很为自己的家和爱人着想.而对于一个坏男人来说,在他的心里边根本就没有什么道德底线~~

⑥ 关于情感道德的作文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 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 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但是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报纸上看见一条反面的新闻:“某地区奥运火炬手在绕过捐款箱后,把一只空的手放在箱子边,什么也没捐。”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没有错,他们已经捐过了钱,只是几位记者没拍到照片,就让他们空大波,指责声,叫喊声,责骂声,不绝于耳。经事后调查,火炬手并着手再走了一边。这件事让火炬手很郁闷,人民很纳闷,也让社会充满了疑问,这记者怎么这样呢!我则感到很气愤,媒体本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更加了解社会,却报道出这么一条消息,又和报假新闻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拿灾区人们的利益开玩笑,是对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对社会的形象的严重损害!实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现,而这家媒体却连这点道德都做不到,还怎么再谈自己的信誉呢?
这是道德负面的例子,通过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现,我们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捍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行嘛

⑦ 什么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内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容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
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道德认识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意识的一个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反映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一致时,便出现积极稳定的内心体验;两者矛盾时,会产生消极的、不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要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

⑧ 道德情感是什么

【原文】事君尽忠,人臣大节;苟利社稷,死生不夺。杲卿之骂禄山,痛不知于断舌;张巡之守睢阳,烹不怜于爱妾。

养子环刃而辱骂,真卿誓死于希烈。忠肝义胆,千古不灭。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

高爵重禄,世受国恩。一朝难作,卖国图身。何面目以对天地,终受罚于鬼神。昭昭信史,书日叛臣。噫,可不忍欤!

【译文】侍奉君主应当尽心尽力,这是做臣子应有的大节。如果为国家和人民谋利,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颜杲卿曾痛骂安禄山,就算是割掉舌头的痛苦也没有阻止他的行为;张巡守卫睢阳没有食物的时候,把爱妾煮给士兵吃而没有流泪。

面对李希烈养子们的举刀威胁和侮骂,颜真卿面不改色,对李希烈表示了誓死不屈的决心。他的忠义气节,永远都不会消灭。苏轼也曾说:“他们的赤胆忠心在天上就像日月一样光芒四射,在地就像山岳一样宏伟壮观。”

有人享受高官厚禄,世代受到国家的恩德,可一旦大祸临头,为保全自己而出卖国家。这种人有什么颜面来面对天地呢?他们最终是会受到鬼神惩罚的。难怪正史中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叛臣的名字!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能动摇自己对君主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呢!

【点评】古人把“忠”作为人生第一信条。我们今天则把“忠”分成忠烈和愚忠。通常划分的界线是,是否值得去为其尽忠。于是,我们把岳飞、诸葛亮等人说成是愚忠,因为那个蠢皇帝是不值得为其尽忠的,何不自立门户呢?我们尚且不谈论所谓的历史价值。其实这个问题关乎一种价值观。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国家,忠君就是爱国。赶上好时机摊上个明主是臣子们的福气。如果生不逢时,派上个很愚蠢的君王,那么做忠臣就需要些勇气了,时时做好要死谏的准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于是有了死得值不值得之说,这的确关乎价值观。我们无法说哪种价值观是正确的,只能说更敬佩哪种价值观。有些时候,那些比生命、比现实价值更重要的东西。往往更值得我们敬佩。

的确,人生于世,就应该有点精神,就应该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

【原文】父母之恩与天地等。人子事亲,存乎孝敬,怡声下气,昏定晨省。

难莫难于舜之为子,焚廪掩井,欲置之死,耕于历山,号泣而已。

冤莫冤于申生伯奇,父信母谗,命不敢违。祭胡为而地坟,蜂胡为而在衣?盖事难事之父母,方见人子之纯孝。爱恶不当疑,曲直何敢较?为子不孝,厥罪非轻。国有刀锯,天有雷霆。噫,可不忍欤!

【译文】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天地一样广大;为人子女服侍父母时,要怀着孝敬之心。对父母要轻声细语、悦耳动听,晚上要将父母安置好,早上要向他们请安。

做儿子的再难也难不过舜,他的父母用火烧仓库,用土填井,想把他置于死地,他在历山耕田,也不过只是大声啼哭罢了。

要说冤,再也没有比申生和伯奇更冤的了,父亲相信后母的坏话,他们又不敢违抗父命:晋献公祭地,地为什么会凹起来?毒蜂为什么会系在伯奇后母的衣服上?只有侍奉最难侍候的父母,才能看得出做儿子的纯洁之心。父母的爱恶不太妥当,就算是心中有疑问也不能计较!

做儿子的不孝敬父母,这种罪可不轻啊。国家有刀锯之刑,上天有雷霆之威。唉!父母的恩情深如大海,做孝子的怎么能够不忍受父母对自己的责难呢?【点评】父母之恩,等同于天;为人子女应尽孝道。这个道理几乎每个人都懂,但往往做起来很难。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很少有时间回家;由于两代人观念的悬殊,我们往往和父母发生争吵。其实,是否真正孝敬父母,常常体现在这些琐事当中:不能回家的时候,隔几天给父母打个电话;有空的时候,少出去游玩一次,回家看看;回家的时候,帮爸爸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和父母聊聊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况;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坐下来慢慢沟通,平心静气地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尽孝道,其实做起来就那么容易。

【原文】仁者如射,不怨胜己;横逆待我,自反而已。

夫子不切齿于桓魁之害,孟子不芥蒂于臧仓之毁。人欲万端,难灭天理。

彼以其暴,我以吾仁;齿刚易毁,舌柔独存。

强怒而行,求仁莫近;克己为仁,请服斯训。噫,可不忍欤!

【译文】有仁德的人就像射箭那样,不应怪罪胜过自己的人;别人骄横地待我,自我反思就行了。

孔子不记恨桓魁对他的中伤,孟子对臧仓的诋毁没有丝毫怨恨,他们认为在己者有义,在天者有命,一己私欲又怎么能战胜天理呢?他靠他的财富,我靠我的仁德。牙齿再坚硬也可能毁坏,舌头再柔软也能得以保存。尽力去宽恕别人,这样就离仁德很近了。

【点评】《说苑》中载有常枞和老子关于齿毁舌存的对话,说明性如刚硬的暴横容易毁坏,而性如柔软的仁义却能长久保存,这是以柔克刚的道理。关于以仁止暴、以柔克刚的效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晋武帝时,名将石苞镇守淮南,他治军有方,管辖地兵强马壮,颇有名望。这引起了当时在淮南担任监军的王深的忌妒。他向武帝进谗言说石苞与敌国吴国暗中勾结,恰缝此前风水先生也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乱。于是,武帝便真的派兵去讨伐。石苞知道皇帝的此举,其中必有误会,于是,放下武器步行出城,等候处理。武帝得知石苞的做法后,顿时恍然大悟:如果石苞真有反心怎么会亲自出城接受惩罚呢?如果真勾结敌兵,怎么没有敌人来救援呢?经过这件事后,武帝对石苞的怀疑打消了,并愈加重用他。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别人无礼对待,这则“仁”的箴言是否让我们明白该怎么做了呢?义

【原文】义者,宜也。以之制事,义所当为,虽死不避;义所当诛,虽亲不庇;义所当举,虽仇不弃。

李笃忘家以救张俭,祁奚忘怨而进解狐。

吕蒙不以乡人干令而不戮,孔明不以爱客败绩而不诛。叔向数叔鱼之恶,实遗直也;石蜡行石厚之戮,其灭亲乎?当断不断,是为儒夫。勿行不义,勿杀不辜。噫,可不忍欤!

【译文】义,也就是处理事情恰当准确。以它为准绳行事立身,是没有错的,就算是要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该处罚的,就算是亲朋好友也不能包庇;该推荐提拔的,就算是仇家也不能故意发难。

李笃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救张俭,祁奚不计前嫌推荐解狐。吕蒙不因触犯法令的人是同乡而枉法,孔明不因败绩之人是自己的爱将而不杀。叔向多次责备叔鱼的邪恶,实在是想留下正直人的名声,石碚杀掉了儿子石厚,这样的行为应该说是大义灭亲吧。

该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那是一种懦弱的行为。不要做不道义的事情,不要杀无辜之人。舍身取义,大义灭亲,是大家所推荐的,为了义,又怎么能够不忍住自己的私情呢?【点评】其实道义就是维护正道的精神,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有那么长时间的繁荣,可以说正是道义的力量使然。东汉灵帝时,正直而遭诬陷的张俭到孔家避难,孔融替哥哥孔褒做主,收留了他。事发后孔融说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们的母亲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一门争死”,侠义感人。孔融、李笃、祁奚、吕蒙、孔明、叔向、石等这些人让人钦佩的正是他们自觉维护道义的精神。其实,无论在什么时代,遵守道义都应该是个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了道义,那他必然没有归属感;一个社会不重道义,人们必将互相欺诈,社会终会走向没落。一个人、一个社会都应具备一点精神。当我们面对“义”时,自己的私情又算得了什么呢?礼

【原文】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检制。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以敬为主,非一朝之可废。

钼麂屈于宣子之恭敬,汉兵弭于鲁城之守礼。

郭泰识茅容于避雨之时,晋臣知冀缺于耕之际。

季路结缨于垂死,曾子易箦于将毙。噫,可不忍欤!

【译文】礼是根据上天的意志拟制的一些行为规范,也是对人们行为一种制约束缚。出门时就要像迎接地位高的长者,用民时就要像亲临重要的祭祀。一定要以恭敬作为基本准则,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废除的。

钮麂因宣子的恭敬而叹服他;汉军因鲁城守礼而停止攻打。

郭泰在躲雨的时候结识了有德的茅容,臼季途经冀地在田间发现了冀缺的道德。

子路在临死的时候都不忘系好帽带,曾子将身下的席子抽掉才安心地辞世。他们都是没有忘记礼教啊!他们对礼的恪守足以垂教后世!

【点评】在封建社会,礼义廉耻是人们要遵守的道德标准,而其中对于一个人“礼”的要求又居于首位。“礼”,说白了就是一种规规矩矩的态度。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依然将“文明礼貌、讲究礼仪”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礼”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以使得社会变得有序而和谐;对于一个人来说,“礼”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我们把事情办得更顺利。对他人能做到彬彬有礼,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水平。试想,如果在老板、客户面前,你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甚至态度粗鲁,有谁愿意重用你,愿意和你打交道呢?智

【原文】樗里、晁错俱称智囊,一以滑稽而全,一以直义而亡。盖人之不可智用之,过则怨集而祸至。故宁武之智,仲尼称美;智不如葵,鲍庄断趾。

士会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闻一知十之颜回,隐于如愚而不试。噫,可不忍欤!

【译文】樗里、晁错都被人称誉为“智囊”,前者因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得以保全性命并得到善终;后者因性情耿直、仗义直言而被腰斩于市。

人不能没有智谋,但凡事都施用智谋,则会引起很多人的抱怨,而招致灾祸。所以孔子称赞宁俞善用智谋,而认为被砍断了脚的鲍庄智慧还不如秋葵。

士会用杖打儿子,是因为他才疏学浅却炫耀于朝廷;颜回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可是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拙笨。有智慧的人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到大智若愚,才能不断地增长智慧。

【点评】生活复杂多变,我们要学会一套生存的本领。任何人都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任性而为,但很多情况下,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事情越来越糟,反而离自己的意愿更远。《红楼梦》中,林妹妹性情耿直、眼里不揉沙子,最终只落得个抑郁而死,没能和宝玉有情人成眷属。假如她能学宝钗一分的“愚”,贾母也会将心偏向自己的外孙女吧。由此看来,做人要有原则,但做事不可不讲究方法。有一句名言说:取相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钱币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原则。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这样既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原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尾生以死信而得名,解杨以承信而释劫。

范张不爽约于鸡黍,魏侯不失信于田猎。

世有薄俗,口是心非。颊舌自动,肝膈不知。取怨之道,种祸之基。诳楚六里,勿效张仪;朝济夕版,曲在晋师。噫,可不忍欤!

【译文】自古以来,人都会死,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如果失信于民,就不能保全统治。尾生因守信的行为而使他扬名后世,解杨也因为履行承诺而获得释放。

范式、张邵没有违背告别时的欢饮之约,魏文侯不因为行酒和下雨的缘故而失信于虞人的狩猎之约。

世间有轻薄的风俗,也有一些口是心非、说话不算数的人;言不由衷,不守信用,往往是招致怨恨的原因,因此这些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厌恶甚至招致祸害。不要学张仪,诳骗楚国,把割地六百里的诺言改口为六里。晋国早上还受到秦国的惠顾,晚上即遭其攻击,是咎由自取。唉!有信方能立身,有信才能立国,怎能不克制对“信”的动摇之心呢?【点评】是否讲诚信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昔日,商鞅在变法条令公布前夕,怕老百姓不相信朝廷变法的决心,就在国都南门立一根木柱,张贴告示说:“谁能把木桩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十两黄金。”可是没有人相信。商鞅于是又贴一张告示:谁能搬动这根木柱,而且从南门搬到北门,可得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的心理,把这根木柱从南门搬到北门,商鞅立即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这种信守诺言的做法,使老百姓相信了他变法的决心,为变法成功争取了群众基础。的确,对于个人来说要以信立身,对于国家来说要以信立国。诚信乃世间之珍宝,人无信不立!只有信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沟通。

【原文】六气之淫,是生六疾。慎于未萌,乃真药石。

曾调摄之不谨,致寒暑之为衅。药治之而反疑,巫眩之而深信。卒陷枉死之愚,自背圣贤之训。

故有病则学乖崖移心之法,未病则守嵇康养生之论。

勿待二竖之膏肓,当思爱我之疾疚。噫,可不忍欤!

【译文】阴、阳、风、雨、晦、照六气过分了就会产生疾病。在没生病时就谨慎预防,这是治病的最好良药。

如果衣食调理不当,就会遭遇风寒暑热的侵入而产生疾病。有病就应该及时治疗,可是愚昧的人不相信医药却迷信巫术,结果耽误治病,枉送性命,实在是背离了圣贤的教诲。

所以,有病的时候要采用在病中转移心思,静下心来,那么病就会好起来。没病的时候信守嵇康的修心养生之道。

切勿等到病入膏肓再求医,应当重视治病的苦口良药。疾病尚有药石可治,心疾就只有依靠自己了。

【点评】人生存在世间,健康是第一位的。保住身体的健康,你才有资格谈将来。健康的身体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肌体健壮,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锻炼,在没有生病之前注意加以预防;二是心理健康,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常常让我们倍感疲惫。学会自我调节,以平和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是我们都应学会的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身体和生命赌明天的人越来越多。殊不知,疾病来时,总是悄无声息。做工作我们要懂得细水长流的原则,如果总是疲于奔命、过于劳累,就等于竭泽而渔,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明白这个道理。

【原文】志不慑者,得于预备;胆易夺者,惊于猝至。

勇者能搏猛兽,遇蜂虿而却走;怒者能破和璧,闻釜破而失色。

桓温一来,垣之手板颠倒;爰有谢安,从容与之谈笑。

郭唏一动,孝德彷徨无措;亦有秀实,单骑人其部伍。

中书失印,裴度端坐;三军山呼,张泳下马。噫,可不忍欤!

【译文】干什么事情都不会被突发的事故所吓倒,得益于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意志不坚定,胆量不够且毫无准备的人,在突然发生的变故前只会手足无措。

勇者因为有思想准备,所以与猛兽搏斗时毫无惧色,但是与突然而至的蜂蝎相遇时只能仓皇逃跑;愤怒时与和氏璧共存亡的人,却也吃惊于铁锅被打破。

桓温带兵“朝见”皇帝,王坦之吓得连手板都拿颠倒了,而谢安却泰然处之.与其开怀畅谈。

郭晞仗势欺人,白孝德敢怒不敢言,而段秀实却无所畏惧,独自一人去见郭晞,劝其弃恶从善。

中书省丢失官印,裴度镇静自若;三军高呼起哄,张泳面无惧色。面对变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聪明的智慧,沉着的心态去应对,否则就会手忙脚乱。唉!当意外变故来临时,怎能不抑制住心中的胆怯和惊慌呢?【点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你不可能对每一件事情都有所防备,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无法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防备也无从谈起。那么。面对突发的变故,学会变通,沉着应对,便是最为重要的了。关于遇事沉着、机智应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中国驻美纽约总领事要离职回国,纽约市商会为其饯行。美国汉学家夏德被请来做总领事临别致辞的翻译。然而这位中国领事讲的却是一口福建话,夏德一句也听不懂。在领事开始致辞后的一分钟,夏德有些手足无措,他当然不能提出自己听不懂。面对尴尬处境,夏德很快镇静下来,还表现出洗耳恭听的样子。领事演说完毕后,夏德从容站起,用英语声情并茂重新演说一番。他的演说热情洋溢,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夏德是怎样听懂的呢?其实,他只是将错就错,自己进行了一番发挥而已。然而,他的沉着机智却使得事情顺利进行了下去。由此看来,沉着镇定地寻找方法,是遇变的良策。

【原文】富侮贫,贵侮贱,强侮弱,恶侮善,壮侮老,勇侮懦,邪悔正,众侮寡,世之常情,人之通患。识盛衰之有时,则不敢行侮以贾怨;知彼我之不敌,则不敢抗侮而构难。

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是谓忍侮于小。太王事匈奴,勾践事吴,是谓忍侮于大。忍侮于大者无忧,忍侮于小者不败。当屏气于侵杀,无动色于睚眦。噫,可不忍欤!

【译文】富有者欺压贫穷者,有官得势者欺侮无官失势者,有力气的人欺侮没力气的人,凶狠之徒欺侮弱小之辈,年轻人欺侮老年人,有勇气的人欺侮懦弱之人,狡猾之人欺侮正义之人,多数欺侮少数,这是人世间的常情,人的通病。然而,如果认识到事物均有盛衰交替,那么就不会轻易欺侮别人,而招来怨恨和祸害;当身处弱势时,不去对抗无知狂妄之徒的欺侮,就能避免反抗所带来的灾祸。

商汤感化好事的葛国、周文王诚服作乱的昆夷,这些都是忍侮于比自己小对手。周武王以自己的德行感化匈奴,勾践臣服于吴国,这些都是忍侮于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不会招来灾害;忍侮于比自己弱小的对手不会失败。面对侵夺应不急躁,面对冷眼应不动声色。以德报德,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以怨报德,是小人的行为;以怨报怨是愚者的做法;以德报怨,才是仁者的所为。面对各种欺侮,我们必须明白一条:审时度势,保存实力,以图将来。唉!由此看来,遇到侮辱怎么能不忍一忍呢?【点评】人与人之间总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因此,社会中总也不能避免以强凌弱现象的存在。当你处于弱势之时,要明白韬光养晦的道理,要能够忍得一时之侮。勾践卧薪尝胆臣服夫差,能忍得十年之侮,最终实现了复国振兴的宏愿。“忍侮”的过程让他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具备了灭吴的能力。当你处于强势之时,也要做到不以强凌弱,因为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强大,另外,善待处于弱势之人,也可以赢得人心。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放还,换来的是孟获的誓死相随。由此看来,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明白自己的处境和将来的目的。对于受侮辱和辱没他人都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原文】谤生于雠,亦生于忌。求孔子于武叔之咳唾,则孔子非圣人;问孟轲于臧仓之齿颊,则孟子非仁义。

黄金,王吉之衣囊;明珠,马援之薏苡。以盗嫂污无兄之人,以挞舅诬娶孤女之士。

彼何人斯,面人心狗。荆棘满怀,毒蛇出口。投畀豹虎,豹虎不受。人祸天刑,彼将自取。我无愧怍,何慊之有。噫,可不忍欤!

【译文】诽谤生于仇恨,也产生于忌妒。如果去问武叔有关孔子的为人,则孔子不是圣人;假如问藏仓有关孟轲的言行,则孟子不行仁义。

(流言)把王吉的衣服说成是黄金,将马援的薏苡的果实说成是明珠。污蔑连兄长都没有的人与嫂子通奸,诬陷娶孤女的士人殴打岳父,这是什么样的人啊!

人面兽心,满腹诡计,口出恶言。这样的人就算扔给豹虎,连豹虎都不肯吃。作恶的人一定会受到老天的惩罚。只要自己没做亏心事,就无愧于天地。上不负天,下不负人,那么就会心胸坦荡,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点评】诽谤他人,往往是出于忌妒和仇恨。一个人口出恶言,搬弄是非,其人其行,往往让人难以信服;喜欢造谣诽谤他人的人往往也不得善果。因此面对别人的诽谤,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因为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面对诽谤,愤怒或争辩,只能让自己陷于烦恼之中。然而,有时我们也需反省自己。无风不起浪,造谣诽谤自己的人固然可恨,但自己的行为是否也有过失和不足呢?从诽谤中吸取教训也是面对诽谤应该做到的!

【原文】好誉人者谀,好人誉者愚。夸燕石为瑾瑜,诧鱼目为骊珠。

尊桀为尧,誉跖为柳。爱憎夺其志,是非乱其口。

世有伯乐,能品题于良马;岂伊庸人,能定驽骥之价。

古之君子,闻过则喜。好面誉人,必好背毁。噫,可不忍欤!

【译文】不考虑是否合乎礼仪,一味奉承别人的人是谄媚的人。不辨是非,喜欢听别人赞扬的人是最愚蠢的人。说燕石为美玉,将鱼目当骊珠。将暴君桀尊为仁主尧,把强盗跖称誉为贤者柳下惠。说话颠倒是非,这难道不是善恶不分吗?世上有伯乐,能够识别良马;庸人和凡才又怎么能够确定坏马和好马的价格呢?古代的圣贤,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都非常高兴。就连和盗跖一样的人,也认为喜欢当面奉承别人的人,也一定是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的人。所以,要赞美别人,一定要分清是非,别人称誉自己,则一定要格外小心。

【点评】奉承话往往是没有根据的,说话人往往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的赏识,只好采取这种不花力气而又有效益的途径——谄媚。他们往往为了博得上司的欢心而不惜贬低自己的人格:说话的口气和表情低声下气、俗不可耐。奉承话让人一听就大倒胃口,因此,喜说奉承话的人往往被称为“马屁精”。

然而,有一种话和奉承话相似——那就是称赞。其实称赞有时候也有一定的“奉承”成分,但它立身于“有其事”,而且称赞往往是出于善意。称赞的语言永远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现代紧张枯燥的生活中,称赞话可以缓解一个人紧张的神经,给生活带去一份美丽。在办公室共事,一般人往往容易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别人的优点及长处。因此,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由衷的赞美,就成为办公室难得的美德。无论对象是你的上级、同事,还是你的下级或客户,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动气发怒,大家一定会心存感激而对你产生好感。

奉承话让人生厌,赞美话让人自信,如何来讲,就要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原文】上交不谄,知几其神。巧言令色,见谓不仁。

孙弘曲学,长孺面折,萧诚软美,九龄谢绝。

郭霸尝元忠之便液,之问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书之简册,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欤!

【译文】与地位高过自己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是领会了和人交往的关键。花言巧语、察言观色。被认为是为富不仁的小人。

公孙弘将学习的目的歪曲为阿谀献媚,西汉的长孺为人倨傲、正直,能当面指责汉武帝的过失。萧诚因柔善美言,张九龄因此而断绝了和他的交往。

郭弘霸品尝魏元忠的粪便,宋之问为张易之奉便器,赵履温甘做安乐公主之牛马,丁渭在都堂为寇准擦试胡须上的汤渍。这些人的谄谀行为,都被记在了史册上,遭受后世的耻笑和唾弃。唉!谀媚之人遭世人如此唾弃,又怎能不收敛自己的谄媚之心呢?【点评】其实,真正聪明的人绝不是那种以谄媚求荣的人。

喜欢谄媚的人可能会得宠,但却往往很少有善果。文中提到的唐代的宋之问非常讨好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在张易之大小便时,都会为其送上便具。然而,后来张易之失势,宋之问也遭贬。赵履温甘做安乐公主之牛马,后来公主失宠,赵履温父子共同受刑,百姓争相割其肉。

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谄媚之言。谄媚者遇到“不识相”者,往往自取其辱。文中所说的唐朝的郭弘霸在武则天时期凭借谄媚的本事当上了御史,御史中丞魏元忠生病,他前往探望,要求察看魏元忠的大小便,并用手指蘸了放入口中尝,以此来判断病势的轻重,但魏元忠却相当厌恶他的谄媚,并将其谄媚之话传开,郭弘霸一时成为笑柄。宋朝时,参知政事丁渭在都堂为宰相寇准擦试胡须上的汤渍,寇准戏谑他说:“参政是国家的大臣,怎能为上司拭胡子呢?”以致丁渭羞愧万分。

面对权贵,不少人卑躬屈膝,这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做法。不畏权贵,表现出士可杀不可辱的气魄,才是真正的勇士所为。而一个人只有荡涤谄媚之心,才会真正有所作为。

【原文】乐然后笑,人乃不厌。笑不可测,腹中有剑。

虽一笑之至微,能招祸而遗患。齐妃嗤跛而却克师兴,赵妾笑蹙而平原客散。

蔡谟结怨于王导,以犊车之轻诋;子仪屏去左右,防鬼貌之卢杞。

人世碌碌,谁无可鄙。冯道兔园策,师德田舍子。噫,可不忍欤!

【译文】心中快乐,发自内心地笑,别人就不会厌恶。卢杞

⑨ 什么是道德认识,到的情感,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解释一般用来说的是一个人对于道德看法和理解。要知道我们所谓的道德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延伸出来的产物,用来维持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工具。原始社会的时代是不存在“道德”这个词的。
道德和情感可以分开来理解,在这里我也只能说一说我个人的看法和理解。
我们先说一说道德的事情:“道德”它只是一个词,解释的起来也很容易,一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他人脑海里形成的一个特定性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对于对方来说有一个个人的评价,这个评价有好有差。前段时间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蒙田在他的随笔里就说到过一句话很是值得深思,“我们所谓的真理和理性,其标准也只是依据我们所处的国家的主张与习俗而已。”
接下来在说一下情感,我不知道你对于“情感”和“感情”是怎么去理解的,这两个字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他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情感一般是指:一个人由内心体现出对他人或者事物真诚的付出、关心、爱护等个体的行为,这里说的不仅仅只是人,也包括动物在内。而“感情”一般是用来形容人比较多,而且还是每个人用来形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才会用到“感情”两个字,通常用来形容恋人之间的“情感”深度。

热点内容
法院的业务庭 发布:2025-02-05 20:06:51 浏览:974
黄骅司法辅警 发布:2025-02-05 19:26:40 浏览:910
怎样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发布:2025-02-05 19:07:27 浏览:407
刑事司法学英文 发布:2025-02-05 17:37:59 浏览:903
城阳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2-05 17:37:47 浏览:250
法院杜云发 发布:2025-02-05 16:57:31 浏览:449
这得问候南京那位法官 发布:2025-02-05 16:30:58 浏览:497
保安法律知识培训ppt 发布:2025-02-05 16:22:37 浏览:20
法家法治国误导 发布:2025-02-05 16:14:19 浏览:427
很多公司上班时间与劳动法不一致 发布:2025-02-05 16:11:11 浏览: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