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受害者
⑴ 什么是受害者有罪论
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
一、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
二、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
“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
社会评价
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此前济南空姐搭顺风车遇害案中,也不乏“女孩子不应该在半夜一个人出门”等声音。
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受害者有罪论
⑵ 国家法律不是保护受害者吗,为什么对做恶者这么宽容,难怪中国道德良知恶性循环
因为作恶的人大都是有权有势的,有左右法律的能力的人,而受伤害的都是弱者,只能逆来顺受,这样的大环境使得好人吃亏,于是把好人逼成坏人,就是恶性循环的状态,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⑶ 奶粉由谁来对受害者负责,请从法律道德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奶粉属于商品,那么当它出现问题时,可以根据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实施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寻求救济。从法律道德的角度来说,奶粉出现问题了,首先如果是商品本身生产厂家的错,那么就应该有厂家负责,但是如果销售者是知情的,也就是说,如果销售者知道该奶粉为问题奶粉,仍然售卖的话,那么销售者也有责任对受害者进行赔偿。这些黑心的厂商是应该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强烈谴责的,除此之外,有关食品部门监管不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惩处;同时,媒体也应该肩负起披露真相的责任!
⑷ 什么是“受害者有害论”
受害者有罪论就是在道德绑架,凭什么说一个遇难者遭受到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别人认为遇难者身上的某些过错。
通俗举例就是:
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子夜晚走路回家被醉汉玷污了,那就是因为她走夜路所以才遇到这样的事情。
一个漂亮时尚的女孩下班回家的路上被醉汉玷污了,那就是因为她穿着不保守勾引了醉汉所以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一个妇人去银行取钱之后在菜市场买菜,结果被小偷割了手提袋偷走了钱,那就是因为她取了太多钱炫富被人盯上了。
一名女学生遭遇来自老师/教授的性骚扰,那就是因为她不懂得和老师/教授之间保持分寸勾引了老师/教授,这是她罪有应得。
并不是受害者就一定有错,走大街上和朋友逛街的漂亮女生被素未谋面陌生人杀死难道是她的错吗?这年头长得漂亮的都有错那恕我直言,知乎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都可以去判刑了。
⑸ 为什么百度评论下“受害者有罪论”这么严重
就是这种素质
⑹ 女性受害者有罪论,和道德绑架的有区别吗
没区别,这两者的区别都是一样的。
女性受害者有罪论在近几年越演越烈,很多女性被害新闻一出来很多人第一时间就觉得是这个女的有问题,再去攻击这个受害者,丝毫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祸事会降到这个女的身上,很多人觉得出了事,女的是一定有罪,这就如同有人经常说“为什么不找别人就找你呢”“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情,才会被人打”等等,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女孩子原本就是无辜的,她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受害之后还要被这些人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这就如同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对别人指指点点,而自己却根本就做不到这件事情,没有想过指点的那个人的情况是怎么样子,只知道对别人指指点点,仿佛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一样。
⑺ 受害者有罪论是怎么把责任全部推给受害者的
很多人在平时看一些新闻报道的时候,都会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坏人,有很多好人。所以能够感受到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发生,也有很多受害者,他们也是本来是抱着一个善良的心态去帮助别人,却没有想到最后却被别人伤害了。像这样的事情也让很多网友们感觉到特别的难过,比如说在大马路上去扶老人却被反咬一口或者是一些受害者,他们在被发现之后,网友们却保持着一种受害者有罪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受害者,而且也会拿这种受害者有罪了来批驳他人。但是不是当事人就没有经过当事人的痛苦,也不知道当事人到底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原因。所以导致他们会受到一定的伤害的,未经他人事,莫谈他人非。
⑻ 受害者有罪论者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
受害者有罪论者都是道德逃脱心理机制。
施害者/加害者——道德推脱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会采用各种认知策略和认知倾向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解释,从而使人们即使做出了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也不会感到羞愧。
道德推脱共有八个机制,其中责备归因与非人性化机制与受害者有罪论的常见论调非常相似:
责备归因:通过罗列行为对象的过错,认为对方本就应该遭到这样的结果或惩罚,而使自己免除责任,拒绝对对方的同情和移情。
非人性化:非人性化则是将行为的对象视为非人,一旦个体在认知上把行为的对象贬低,不将其视为“人类”对待,自然会拒绝对这些对象进行帮助,并且在进行不道德行为时,不激活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自责情绪。
旁观者——公正世界假设
公正世界假设,指是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公正或不公正事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整个世界或社会、或特定社会现象等是否公平、公正等的稳定的看法、态度或信念。
如果这种信念缺失,个体就很难使自己致力于长远目标的追求,难以遵循社会规范行事。由于公正世界信念在个体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人们极不情愿放弃这种信念,并且一旦遇到例证表明世界是不公平的,无秩序的,他们就会陷入忧虑烦恼之中。
⑼ 受害者密集程度越低道德问题越严重这主要是考虑以下哪个因素
害者密集程度越低,道德问题越严重”,这主要是考虑以下哪个因素。() A.危害的严重性 B.与受害者的接近程度 C.影响的集中性 D.后果的直接性 点击查看答案进
⑽ 怎么看待受害者有罪论和道德绑架的区别
受害者有罪论更多的表达的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感觉;而道德绑架则更多是人们对日常事务的普遍认知。
受害者有罪论是一个值得批判的论调。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
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
(10)道德受害者扩展阅读:
道德绑架案例:
1、刘福成为了筹钱给女儿治病而向国内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两位表示愿意捐助。
2、网友呼吁大奖得主捐钱。广东省电白县18岁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万元,负债累累。如果彻底康复,蔡燕梅必须换肾,手术费用逾20万元。
网友“冰尘”大胆建言:“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得双色球两注头奖,总奖金高达1200多万元。
数个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让18岁的生命延续”的求助横幅,呼吁当地刚中了1200万元的大奖得主捐资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