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与依法治国
㈠ 论述题:商鞅强调的法制与我们现在说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是没有法律制度,由礼治到法治的开始,开始建立法律制度的。
现在的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就是什么事就能按法律来办事。
㈡ 商鞅推崇依法治国,为何他却知法犯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因为采取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后为秦国统一中华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但是因为商鞅包庇太子的犯罪,而惩罚了太子的连个老师,因为没有对症下药,以至于日后自了苦果。
一、王子犯法,应当与庶民同罪。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强大,可以问鼎中原,纷纷招纳贤士进行变法。其中秦国采取了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一度使秦成为当时的秦国。众所周知,商鞅推崇法家学术,主张依法救国,也是因为如此,所在秦国,刑法特别的严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当初若是商鞅就地正法,给太子一个下马威,而不是让他人替太子顶罪的话,说不定就不会有车裂的下场,自己家人也不会因此受到牵连。
㈢ 商鞅变法中体现依法治国思想的是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㈣ 商鞅变法给依法治国带来的启示
商鞅变法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一次最全面而深刻的伟大变革。商鞅变法对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启示,即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开展法律宣传,促使现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制度创新,同时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坚持法德相济,促使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
㈤ 商鞅变法给依法治国带来了哪些启示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立木为信,说道做到,能够树立政府威信,震慑不发分子。即使是商君也不能违背法律。
㈥ 以史为鉴,“商鞅变法”能给依法治国带来哪些启示
“商鞅变法”给抄依法治国带袭来的启示:
要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开展法律宣传,促使现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制度创新,同时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坚持法德相济,促使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
(6)商鞅与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商鞅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局限性
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㈦ 商鞅的治国理念依据是什么
商鞅(公元前390—338)卫国国君的后裔,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因封地商,故而世称商鞅。在主持变法的过程中,制定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全面贯彻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这一总的管理思想。
第一,“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农民由于朴实可信,安土重迁,故而最便于听从朝廷的驱使,平日在家务农,战时应征人伍。他们既是粮袜、战马和运输工具的可靠供应者,又是兵力持续补充的重要来源,从而,以农养战,平战结合,“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第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商鞅对于如何管理国家这个问题,坚持不法古,不循礼,反对以“仁义”说教的儒家思想。他说,惟有“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以战去战”(《画策》),因此,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第三,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废除世卿世禄旧制,除了从事农战以外,不得授予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农战》)商鞅明令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规定“粟爵粟任”。“武爵武任”(《去强》),即允许人们纳粟换爵,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级的不同爵位。此项改革,是与当时普遍推行的县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第四,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为了强化国家统治,商鞅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税收、价格等多重管理手段。为了控制商业人口,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做出了一些相应规定:根据商人家庭的人口,摊派摇役。他们的一切大小奴仆,均须在官府中注册登记,由官府轮番安排,承担摇役;通过管制粮食贸易,不让商人买卖粮食,他们无利可图,就会想着要弃商务农。为了促使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他还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管理:诸如根据单位面积的实际粮食产量,按亩纳税,国家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以示负担公平;通过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务农;统一度量衡制,为国家赋税征收提供基础。
㈧ 商鞅变法和依法治国有什么不同
战国时期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此次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此次变法有三个重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首先是徙木立信。商鞅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有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诚信,这也说明立法重点在于取信于民。
其次是一视同仁。在变法的过程中,遭到了较大的反对,太子的老师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立法只是针对平民百姓,对于贵族的约束力不足,认为要按照周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对于法令没有遵行,最后都被商鞅依法进行处罚,秦孝公对此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最后是坚持变法。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权贵,包括太子在内的权贵多对商鞅有不满,商鞅也因作法自毙而遭到五马分尸,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新法最终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强大基础。
㈨ 商鞅变法的治国思想
商鞅坚信通过法治才能强国
战国初期,秦国国力贫弱,时常受到魏国、楚国等强国的欺辱。同时,秦国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秦国需要变法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商鞅受当时法学名家“吴起、李悝”的影响,坚信只有通过法治才能强国,在秦国推行变法,为之后的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基础。尽管商鞅推行的“法治”与当今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语,但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仍然是一笔宝贵的传统法律文化财富,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唯法论”的法治思想,树立法律权威。商鞅对“依法治国”的力量是极力推崇的,主要表现是“不贵义而贵法”,“任法而治”、“法任而国治”、“不可须臾忘法”。法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官员们能推行法治,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执法者必须要尊重法律的权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在其“唯法论”思想的指导下,商鞅一方面利用法律打击传统的领主势力,另一方面利用法律保护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秦国社会的稳定,这从根本上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农战论”的法治思想,构建经济基础。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废除旧时的贵族分封制。“农战论”思想打击了保守的领主贵族势力,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井田制度,保护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促进了当时秦国的强盛。“农战论”思想的缺陷主要在于阻碍了秦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而商品经济不利于秦国的繁荣富强。因此,商鞅对商品经济采取了限制和打击。
再次,“刑赏论”的法治思想,规范人的行为。商鞅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出发,提倡重刑主义。《商君书·去强》中说:“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行刑重轻,刑去事成;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商君书·靳令》中说:“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罚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商鞅主张将刑赏规定在成文法中,把人们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减少社会矛盾,定纷止争。通过这种途径树立的法律权威,可以使全社会形成守法遵法的局面。
㈩ 商鞅变法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 商鞅提倡变法 只是一种历史制度的改革 并不是像现在依靠法律去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