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传统道德观

传统道德观

发布时间: 2022-02-11 19:42:00

⑴ 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道德的修养方法有那些

(1)A、“是传统文化中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在教人如何进德达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C、“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主张”不是原文的意思.原文第二段只是客观陈述,认为这是道家“养精修性,虚静淡泊”的方法;D、说“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还是共同一致的”不妥.原文最后一段说“在中国传统修养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明确指出“尽管有此分殊”,而文末只是说“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并不能说是他们的修养方法一致.故选B.
(2)A、过于宽泛,选文只是讲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到的修养方法.B、概括不全.选文重点介绍儒、释、道三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在“异”中找了一点“同”.C能够概括选文内容.D、选文主要不是“论”,而是介绍儒、释、道的道德修养论述中的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表述.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结合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析.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道德修养中的两点作用,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甚至可以结合西方伦理文化不讲个人修养等情况思考,就可以从各个角度总结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种种作用.

答案:
(1)B
(2)C
(3)①强调个人的进德达善、修身自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人的主体性,对片面强调社会法制监督具有纠偏补失作用.②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人们修养道德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路径.③强调从纠邪改过上下手,筑造一道坚固的道德堤坝,有防范贪欲之水泛滥,端正社会风气之效.④要人们从贪欲、意欲、情欲、知欲中解脱出来,养精修性,虚静淡泊,对人走上幸福快乐之路有积极作用.(意思基本正确,写出两点即可,1点2分.)

⑵ 什么是传统道德规范

这是个大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所倡导的,炎黄子孙所追求的,无不与这个问题有关。当代中国交杂着各种文明与文化,唯独中华文化是完整的,是不会衰退的,而且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主轴。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不明确中国传统道德的标准,则一切观点、办法似乎难以有共识。不妨归纳先哲们的论述,以牍博友。
“道德”的第一要义:“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精华和中心。“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指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姐妹)、兄弟、族人、诸舅(母亲家的人)、师长、朋友。(陈寅恪的观点)
“道德”的第二要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该要义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道德”的第三要义:礼义廉耻、忠信孝悌。
第一要义规定了人所处社会人际关系的标准;第二要义是从人的内心出发,属于人理道德的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第三要义是国家秩序的四个支柱,不能破坏。

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

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

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

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⑶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有哪些

一般说来,具有实践特性的学科都以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圈定相对稳定的知识范围。所以,理解一门学科,关键要看它研究的社会生活领域究竟是什么,而不能单从名称出发去简单理解。

应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伦理学,只是它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有关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明白的表达,即“人伦之理”。汉代开设的“大学”“小学”教育,虽然是按适学年龄划分教育阶段,但就其教育内容和宗旨来说,它不仅是祖传的伦理道德礼仪教育之学,而且作为“治国理政和育人之道”就是学习并践行伦理、道德、礼仪的伦理学或品德学。朱熹在作《经筵讲义》时,确切说明:“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主要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谓“小子之学”,就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前者是学道,即穷理治世,后者是学文字和应对礼节。虽然所学内容和学问层次颇为悬殊,但都在伦理、道德和礼仪的范围之内。古代设立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则要培养如荀子所说的“成人”——“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成人”就是有觉悟能担当的成熟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偏于个人物欲之蔽的脾性,复其善性而尽其人伦之理的理性。不难理解,所谓“大学之道”,其主旨就是使人从小到大,逐步通晓并践行“人伦之理和为人之道”。这“人伦之理和为人之道”,就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宋明时期的伦理道德之学已成熟为独特的中国哲学)。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先贤曾把圣人的言论、所学汇集起来称之为经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讲学记录汇编而成的《论语》和《孟子》。在他们之后出现的许多传世经典,也都有这个特色。如战国时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结合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对治国理政、人伦道德和礼仪文明分别讨论。这种把伦理道德和礼仪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展开讨论,是中国特有的探讨“道”的一种方式。

荀子在《解蔽篇》中对“道”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于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曲解地论道,限于一隅之见,便不能提高对道的认识。不仅自己思虑会乱,若是用来处事还会蛊惑别人,危害事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荀子接着就强调“衡”的作用:“何谓衡?曰:道。”(注:道,谓礼义)这个“衡”既指恒定的价值目标,又指根本的判断标准,而用“衡”的关键在于“治心”。“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那么,“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一而静”。所以,中心在于“治心之道”。对心应导之以理,养之以情,不为物所引,则能定是非,决疑惑。而“治心之道”就在于“辟耳目之欲”,做到自强、自忍、自律。

⑷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有哪几种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有5种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

⑸ 你认为传统道德观是否应该被传承

应该!现在的年轻人见到了一些世面,就开始崇洋媚外,对于老祖宗的东西嗤之以鼻,没有任何尊重可言。当中国的匠心精神发扬到国外。国外的变成了匠心精神,而国内的匠心精神被那些崇洋媚外的说成做作。现在所有人太应该重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其中,尚公、重礼、贵和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将其视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⑺ 传统的儒家道德观有哪些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7)传统道德观扩展阅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⑻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什么

忠孝悌信礼义廉耻

热点内容
刑事司法学英文 发布:2025-02-05 17:37:59 浏览:903
城阳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2-05 17:37:47 浏览:250
法院杜云发 发布:2025-02-05 16:57:31 浏览:449
这得问候南京那位法官 发布:2025-02-05 16:30:58 浏览:497
保安法律知识培训ppt 发布:2025-02-05 16:22:37 浏览:20
法家法治国误导 发布:2025-02-05 16:14:19 浏览:427
很多公司上班时间与劳动法不一致 发布:2025-02-05 16:11:11 浏览:900
阳泉市矿区法院 发布:2025-02-05 16:10:01 浏览:289
司法拍卖北京房产 发布:2025-02-05 15:50:12 浏览:11
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学费 发布:2025-02-05 15:39:35 浏览: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