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社会主义法治
1.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念指导。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正确的法治理念,有效地推进了法治建设的实践。很多法治理念都是突破性的,没有这些理念上的突破,就没有法治建设今天的大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目前法治理念指导受到的干扰也是很多的,其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一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总认为我们党委、人大、政协和“一府二院”“多条腿”的体制不如西方议会、政府、司法“三条腿”的体制合理,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的法治模式来评价我们的法治状况,来设计我们的法治建设方向。二是“左”的残余思想影响,一些执法者管理的意识、斗争的意识相对比较强,而人权保障的意识、和谐的意识相对比较弱。三是市场经济利益法则的影响,有少数人往往把执法权力与自身利益挂钩,追求自身利益比追求公平正义更重要。四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不少人仍把行政官与司法官混为一体,或者违法干预司法部门依法独立办案,或者特权思想严重,习惯以“父母官”、“管人者”自居。这些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实践上的混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的五句话,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各种非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正本清源。依法治国,表明我们不能搞“人治”,一定要把国家政治生活规范到法治轨道上来;执法为民,反映我们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平正义,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公平的现象;服务大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它不是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党的领导,反映了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在党领导下进行的,从而保证我国的法治建设能够沿着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坚持什么,澄清什么,反对什么,更新什么的问题。今后不管人家怎么说,我们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就能够保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2. 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不能建立。
社会主义国家,不会是法治国家;
要搞法治国家,就不是社会主义了。
3. 如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版和法律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②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③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④只有走依法治国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4.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原则,强调的就是社会主义法律与制度的制定问题,它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首要任务。“有法可依”从立法方面要求由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立法工作,形成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把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正确的重大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保障;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切实做好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工作:继续完善立法程序,改进立法方法和立法技术,提高审议法律的效率和水平;加强法律解释工作,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做到法律建设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进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一方面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惩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必须秉公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准确量刑。“违法必究”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项具体内容,是打击各种形式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突出任务。
第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是新时期赋予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法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同时,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不受侵害,使社会主义民主真正成为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5.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给物业公司配枪、发大炮
6. 如何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一是要深刻领会过去一年来,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改革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建立法治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实际上是“姊妹篇”,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思路的逻辑延伸。深刻领会这一年多取得的成就,对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重要。
二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要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了我们国家政治与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所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也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三是要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总书记在全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的一条红线,是一个管“总”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不断拓展。
四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会指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全会明确指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执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社会建设;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些任务抓住了关键,抓住了当前的突出问题,有明确的思路,有创新的举措,有具体的要求,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
六是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会深刻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7.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
应当选 D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回经济体制的决定》答,法制建设首次作为独立主要问题提出,包括理发、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
(2)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提出;
(3)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
(4)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在宪法第5条增加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上升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这预示着:中国将依靠政府的推进,辅之以社会(民间)的力量,走向法制现代化(法治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