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立法
❶ 时政法,自然法,社会法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推荐阅读张文显先生的《21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史》。你说的时政法应该是实证法学吧。题主你应该是说的三个学派的关系吧。
三大法学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社会学法学派,这三个在现代西方影响较大、占传统地位的法学流派。他们的法学理论,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这对我们认识人类法的发展历程、规律及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和法治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实证主义法学派通常泛指以19世纪A.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各派资产阶级法学,也称实证法学或法律实证主义,其创始人是19世纪英国的J.奥斯丁。
从狭义上讲,实证主义法学就是指各种分析法学派。因此又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它强调的是实在法,即国家制定的法。这派法学的特征是:区别“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即区别实在法与正义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实在法,着重分析实在法的结构和概念;根据逻辑推理来确定可适用的法;认为法与道德无关或至少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是:恶法亦法;法和道德之间,实然的法和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在法和道德本质联系的问题上主张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响法的实在性的观点。这也是其与自然法学派主要的分歧之一,自然法学派主张恶法非法,从自然法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础上探讨法的合理性问题。
而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制订的协议、国家制订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规则本身的法学学派。
自然法学派又可分为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会大变革时期,自然法学总是作为一面旗帜,主导着西方社会法律发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无明文不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权、权力分立等思想,都发端于自然法学的理念。
另外,自然法学派特别重视法律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价值目标,即人性、理性、正义、自由、平等、秩序,他们对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和客观基础的探索,对于认识法的本质和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法学研究中表现为一种激进的理想主义情怀,以诸如正义、平等、自由等抽象价值来构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传统法律理念,重塑时代法律神圣性的历程中,功勋卓著。
然而,社会学法学派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潮。其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引进到法学领域,在社会中研究法律,并通过法律研究社会,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
社会学法学派认为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则,而是社会立法中的秩序或人类联合的内在秩序。法律与国家之间并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并非一定由国家机关特别是立法机关所制定和实施,在没有国家的时侯和地方也存在着法律。社会和国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生存竞争和强存弱汰;法的任务只在于维护个人自由;每个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样自由,就可以从事他所愿意从事的任何活动。 最后,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们在任何特定时间的经验的总和。法律仿佛是一座有许多厅堂的大厦,用一盏灯很难同时照到每个角落。而一个法学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厦的一盏灯,"横看成岭侧成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
❷ 什么是社会法学
社会法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19世纪以后为缓解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而不断进行社会立法的背景下,西方某些国家(诸如德国、日本等国)的一些法学学者从20世纪初开始综合研究社会法;30年代中国大陆一些法学学者也积极参与讨论,后来中国台湾法学学者也多有论述。其主要观点有:社会法乃公私法之外第三法域;社会法是维护生存权的法;社会法是保护弱者的法;社会法是法制转型后的社会公益之法。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法学研究也由于社会法地位的凸显而日益活跃起来,特别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法治建设的战略后,社会法学术研究越加向更广阔领域和深层次拓展,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社会法列为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也促进了社会法学科的深入研究。一批有价值的社会法学术论著问世。
❸ 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
尊重人权。
❹ 简述社会保障立法原则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1.人权保障原则。人权保障是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之本。当今世界各国的宪法普遍确认了公民的生存权,规定了国家保障公民生存权的义务,因而保障基本的人权就成为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依据。我国于2004年修正宪法时,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证人权”写入了宪法,表明中国政府对社会公民所固有的权利——人权的重视。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是维护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物质享受权等内容。作为一名社会人,生存权是其生存的基本条件,国家应通过相关社会保障立法解决公民的温饱问题和物质需求,一方面保证公民个体能够正常的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发展权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获得的权利,包括学习权、就业权、社会交往权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的价值的提升,社会保障法也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权问题,表现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就业服务计划、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等方面。人权保障原则是社会保障法的最基本原则。
2.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任何法律都应是一种普遍的规范,社会保障立法应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与需求,即普遍性原则。普遍性指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享有社会保障权,而不问其性别、种族、年龄、职业地位和信仰等。我国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保证所有公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成员之间的阶层差别与个体差异,从而需要差别对待,即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员制定内容有别的社会保障法律,即特殊性原则。比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有构架是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四大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保障在不同领域,将会针对不同的社会对象、层次和结构,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大体上,在社会救助层面,主要对象为贫困者;在社会保险层面,主要对象为工资劳动者;在社会福利层面,主要面对全体公民;在社会优抚层面,主要面对的是军人和军烈属。另外,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社会保障也不可能实行“一刀切”。所以,应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3.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原则。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没有法律权利和义务,也就不存在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是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只要履行了义务就应当享受相应的权利。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社会保障立法也必须遵循这种基本原则。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的。因此,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在履行规定义务的前提下,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比如劳动者必须履行劳动的义务,并按社会保险法规定的标准缴纳保险费用,才能在退休时享受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权利。
社会保障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是针对社会保障制度整体而言的,并不能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所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在数额上严格相一致。这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互济性质所决定的。另外,对于一些不具备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维护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国家的责任,并不需要他们履行特别的义务。
4.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法律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是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和实施相关社会政策,进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目标的宏观调控措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所以,在社会保障的立法实践上,应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在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时,必须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既要考虑保障国民的生活,又要顾及增强国民投身工作、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结合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5.集中立法原则。在社会保障出现的初期,社会保障的立法是零散的,但是这样的分散立法不利于社会保障的正常运行,社会保障立法应遵循集中立法的原则。综观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有两种典型立法模式:一是“美国式”,即制定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作为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二是“德国式”即制定多部平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共同构成社会保障法系统,如“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
6.国际协调发展原则。社会保障立法在与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协调发展的原则。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保障立法应考虑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创造处理缴费和支付待遇的国际平台,为全球劳动力流动创造条件。
❺ 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立法的基本原则,分析其理论来源
基本原则:一切从案例出发,案例是法律条文的核心内容。
理论来源:应该是统治阶级出台的法典。
❻ 保护环境的社会立法
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自然资源和生态演变的规律,以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作为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1、 生态学的基本规律(1) 物物相关律(2) 相生相克律(3) 能流物复律(4) 负载定额律(5) 协调稳定律(6) 时空有宜律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应当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传统的发展观,使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先提出的。三、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将环境效益的损益分析方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运用到对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决定或修改)法律以及确立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决策。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它包括正、负两方面影响,正面的影响亦称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性。负面的影响亦称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注:关于环境的外部性问题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书78页)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经济学家认为,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即由产生外部性影响的一方来承担消除影响的所有费用,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就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而言,经济学家提出,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方法和经济刺激方法两大类。直接管制就是由国家制定环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标准的形式规定活动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和方式。它又可分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两类。
❼ 社会法的起源
社会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16—17世纪颁布的救贫法,但现代意义的社会立法出现在19世纪。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但劳资冲突亦空前激烈。由于长期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超长的工作时间,领取吃不饱、饿不死的“饥饿工资”,广大劳工被迫不断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社会因此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在不断蔓延的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劳工人权的普遍同情,西方工业国家的政府终于意识到必须妥善、公正地解决劳工问题,由此启动了社会立法。
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保护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法案,这被视为现代社会立法的开端。1811年,德国国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19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工会法、工厂法等,保护童工、女工的基本权利,并逐步发展到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等。此后,劳动法的兴起成为各国社会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国的俾斯麦政府先后颁布了包括疾病保险、灾害保险、养老保养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险法案。此后,针对劳工的社会保险立法开始在西方各国推行。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以保护劳工权益和实施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立法,开始逐渐扩展为以增进全体国民福祉为宗旨的福利性社会立法。其中,身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发祥地的英国,再次成为各国的立法样板。在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发布的“贝弗里奇报告”已经为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描绘了一幅蓝图,上世纪40年代末,英国先后制定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助法等一系列适用于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立法,进而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此后,“福利国家”的模式风靡西方世界,在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设计了“社会福利计划”,并通过社会立法予以法制化。有分析表明,“二战”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之所以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较为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颁行了以社会保障法为代表的社会立法,并成功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社会安全网”的功效。
❽ 针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 19世纪的英国进行了哪些社会立法
在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下,受变化的自由主义的影响,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对政治、经济、社会、司法制度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进行一系列立法改革。首先进行了议会选举法改革。通过1832年和1867年两次议会选举法的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争得了选举权,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议会议席,议会里土地贵族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这样工业资产阶级和大商人就能通过自己在议会中的代理人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法律。为了保护工人的人身权利,从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就开始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183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下,政府制定了一部《济贫法》。几次颁布《工厂法》,严格限定童工和女工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为9小时; 1847年通过了(成年男工) 10小时工作日法案;通过一个《煤矿法》,规定了井下作业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这些法案旨在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对劳动争议的处理, 1896年议会通过的《调解法》规定,由政府成立调解委员会,负责处理各地委员会不能处理的劳动争议问题。这些都反映了无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利益和要求。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不断制定社会立法,进一步加强国家干预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