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若
A. 道德经里的“大德若偸”啥意思
摘要 亲,原文中是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B.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书中的“上善若水”,应该联系老子的一整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来理解,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清纯善良、滋润万物,对世间万物只有利而无害,懂得包容和谦让世人,不与世人产生争端和矛盾。
上善若水应该得到弘扬上善若水这种为人观念是我们现在缺乏的,如果很多人都能够静下心来体会其中的意境,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这种与人为善的心态贯穿下去,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心态就会发生改变,这是从内心的真正变化,会为人类和社会带来很大益处。
C. 《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如何理解!~
若烹小鲜
词义: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词音:
ruò pēng xiǎo xiān
出处: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使用举例:
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
★汉・王充《论衡・自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烹煎小鱼,不可常常翻动,因为翻动太多,小鱼容易破碎。
治理大国,因沟通不便,传达容易错误,相互信任不易,因此不可经常有变局,否则容易崩坏。
最重要的是清静无为,以道莅临天下。天神人鬼各安其位,鬼不假装为神,非但鬼不会假装为神,神也不会随意伤人,不仅神不伤人,握有权位在上阶层也不随便伤人。
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人民,都不相互伤害,才能很快建立长远的共识,维持住国家的安定。
不安常会快速地传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冤情,都来自于想像。
人类彼此要相信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两地相隔甚远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从善意去解释他人的行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公司长大了也是一样啊!
D.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澹兮其若海,X兮若无止。X那个字怎么读及来源,谢谢了!
飂 liù
部首笔画抄
部首:风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20
五笔86:MTJE 五笔98:WTJE 仓颉:HNSMH
笔顺编号:35325121454154134333 四角号码:772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8C2
基本字义
1. 飘:“~兮若无止。”
2. 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
3. 姓。
E.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而攻坚强莫能胜之。”意思是说,最高境回界的善行就像答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果来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挡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希望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困惑 望采纳答案哦
F. 道德经 闻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注解的《道德经》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谓上根之人,志与道合,一有所闻,便身体而力行之。如颜子闻者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行。故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资,则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闻,了不相蒙,而且以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测。此辈不笑,不足以为道。以其道与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云,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辞,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谓小人用智,恃知以为能。圣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夸竞躁。圣人以谦自守,以卑自牧。故进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圣人心与道合,同尘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类。世人局量扁浅,一毫不容。圣人心包天地,德无不容,如海纳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内藏瑕疵,而外矫饰以为洁。圣人纯素贞白,一尘不染,而能纳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责报于人。圣人德被群生,而不以为功。故广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长,必炫弄自售,欲求知于人。圣人潜行密用,凡有所施于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让,民无德而称。故建德若偷。小人随时上下,见利而趋,望势而变。圣人之心,贞介如玉,而不可夺。而能与世浮沉,变化无穷,无可不可。故质贞如渝。渝,变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圣人心如太虚,无适不可。故大方无隅。隅,犹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图速效。圣人深畜厚养,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迫不得已而后应,乘运而出,必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声,大象之无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见易闻。宜乎下士闻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隐于无名,又岂常情所易知耶。所以圣人之广大难测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曲成万物而不遗。故曰善贷且成。圣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轻笑之。然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G. 《道德经》中,如何理解“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就是古代真正的高手大多的数时间都是很糊涂,看不清未来的事。水平越高的人就越像新手,判断力看起来越低。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大家证到的东西肯定是一样的。古今中外,不是谁其实也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我们这些不肖的徒子徒孙而已。
H.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I. 请问高人道德经中“求若所欲”怎么解释,如何理解.
成语: 缘木求鱼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意思: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例子: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如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