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礼的法治化

礼的法治化

发布时间: 2022-02-12 10:06:30

㈠ 在中国法制史的语境下,“礼”有几种解释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和宗法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也可以是具体礼仪形式。精神方面强调亲亲君为首,尊尊父为首,形成忠孝节义等精神规范。礼仪方面主要是五礼:吉礼(祭祀)、凶礼(殡葬)、军礼(行军打仗)、宾礼(待客)、嘉礼(婚冠)。

㈡ 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礼治的关系是什么

法家中的法治是主张,俢建法律,用法律统治管理百姓,儒家礼治主张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关系。实则,在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往往礼法结合,进行通知。二者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㈢ 中国近代史上的礼法治政的焦点、结果和意义

"礼法之争”指以修订法律馆沈家本为首的法理派与义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围绕《大专清新刑属律》等法律的制定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以沈家本为首的法律派认为修订法律应以西方通行法理为立法基础,因此被成为“法理派”。而以张之洞、劳乃宣为首的封建贵族阶层却要求修订新律应以中国传统法律为依据,尤不应偏离中国相传数千年的礼教民情。因此被称为“礼教派”。
“法理派”和“礼教派”的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焦点:
第一,“干名存义“条存废问题。
第二,“无夫奸”以及“亲属相奸”问题
第三,“存留养亲”存废问题。
第四,子孙能否向尊长行使正当防卫权问题。
第五,封建家族伦理问题。
争执的结果是《暂行章程》的制定。
“礼教派”认为制定新刑律不应偏离中国男尊女别等礼教,封建阶层偏袒这一派意见,因此在《大清新刑律》后附上五条章程。
“礼法之争”实际上是顽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抗争。
更多历史问题,可以上招考在线

㈣ 从中国法制史角度看,什么是礼礼与刑的关系是什么帮帮忙

礼是行为规范的总则,不符合礼的行为,就是刑所打击的对象。在身份等差的历史条件下,行为主体在一定程度和条件下遵循“礼不下出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

㈤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礼治和现在提倡的法治

传统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以“礼治”维系的社会,而并非如西方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矛盾,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法治模式转换,这样的考察和探讨对于未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既有其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研究入手,对中国传统“礼治”与西方法治两种政治文化观念在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上的差异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中国传统“礼治”一脉相承的反思和对西方法治的普适性价值的理性思考,深入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与矛盾冲突,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与互不相容进一步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大国从事法治建设,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是空前的.在历史的考察中国百年法治进展缓慢及传统“礼治”对法治建设阻碍的现象后,对现代法治模式转换进行了探讨: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关键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以实现传统“礼治”向现代法治模式的转换.具体说来,应从思想观念与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使执政者和全体公民真正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政治与法律文化的创新,即完备和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制度,健全法律体系、确立法律权威、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监督有效. 本文旨在说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它既要遵循共性的法治规律, 又要适应个性的国情差异;既要效法西方法治成功经验,又要承受传统“礼治” 根深蒂固的影响;既要吸纳外学,又不能割裂传统.由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承认西方法治文化的价值,从中借鉴和汲取宝贵资源,作 为构筑中国法治文化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对传统“礼治”文化重新予以 定位,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重塑,将其激活,更新传统观念,对于欠缺法治成长 的精神根基,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吸收西方法治精华,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 以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㈥ 从中国法制史角度看,什么是礼

法家尚法,儒家崇礼。
古代“礼”有两种意义,一是标明古代尊卑等级,另一种用礼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实际上起到了法的作用,不过实际意义作用要大于法,法只是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礼为主,法为辅。

㈦ 试述礼对西周法制的影响。

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它的基本特点是,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礼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五礼的节目繁多,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基本上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乐,通常与礼相配合,行什么样的礼,配什么样的乐。礼乐配合,文质彬彬,既尽善又尽美,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成熟的文明所拥有的和谐与典雅。

周公制礼作乐,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

㈧ 中国法治史中礼与法的关系,简述

中国古代的权利构成:

为民定制,为制立禁,为禁立官,为官立君。回

民——制——禁—答—官——君构成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基本构架。

相同点:礼与法都属于禁,是为制而服务的,而其行使分支都是官和君,没有制就没有禁。

不同点:1、维护的制不一样,礼维护的是井田制,法维护的是自由农经济。
2、人性基础不一样,礼施行的人性基础是“厚以朴”,法施行的人性基础是“巧以伪”

㈨ 在中国法制史上礼有几种解释

所谓礼刑并用,说的是礼与刑同时都是三代的法律形式即包括礼,也包括刑
在后代,礼与刑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在三代时,认为礼与刑是统一的,所谓出礼则入刑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㈩ 为什么“礼”是周代贵族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
“礼”是所有社会制度的根本,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

西周的礼制确保了在政治上业已获取统治地位的家族,其优势地位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贵者恒贵”。亲亲原则,把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家族的家族生活。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国一体,有朝以来,就这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被塑造。
从后世影响上来看,西周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在其后的时代,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生移转,从西周之时主要作为政治权力分配功能的原则,到汉代以后转变为社会生活层面秩序塑造和维持的机制,但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西周意识形态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研究生找工作 发布:2025-02-05 14:15:24 浏览:474
刑事诉讼法历年司考真题 发布:2025-02-05 14:11:59 浏览:868
纪律责任与法律责任关系 发布:2025-02-05 13:56:59 浏览:766
行政法规立法程序是什么 发布:2025-02-05 13:51:27 浏览:52
昆明市司法鉴定 发布:2025-02-05 13:30:52 浏览:984
李晨被法院 发布:2025-02-05 13:19:50 浏览:10
考研刑法学硕 发布:2025-02-05 12:21:09 浏览:764
永远居留条例 发布:2025-02-05 12:05:08 浏览:796
美国律师守则 发布:2025-02-05 11:15:41 浏览:138
李金律师 发布:2025-02-05 10:43:25 浏览: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