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是道德
⑴ 九岁属于什么年龄阶段
9岁是儿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以智慧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进行的划分,首推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阶段论。
⑵ 怎样教育八九岁的孩子
试著陪他聊天,陪他念书
⑶ 8到10岁的孩子的心里特征
额......怎么说呢(本人现在11岁) 8到10岁的孩子,尤其到了10岁后,狠容易就会被人带坏,而那是,就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 而按正常(属于没有带坏的)就是一种还怀有童心、善良的特征。 而爸爸妈妈不能对孩子管得太严,那样就会让孩子从小时候就开始恨你这个当家长的,但也不能管的太松,那样孩子就会有一种心理:反正爸爸妈妈管我管得松,我干什么爸爸妈妈也会原谅我的,我只要再一求情就好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哈哈! 我同学和我都有这一种心理特征,不知道对您有帮助吗?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⑷ 永远的9岁 内容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
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仔细甄别。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残余的内容。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封建等级观念、任人唯亲、唯书唯上不唯实、男尊女卑、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又如宋明以后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女子无才便是德、君叫臣死臣不得不、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这些封建糟粕,对我们当今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甄别、筛选和批判。在普及和推广传统文化时,要有所取舍和选择,取精华,去糟粕,选择那些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又要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精华。要坚决避免和抵制传统文化在传播、普及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及迷信化、功利化、排外化倾向。同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避免自大和自卑的心态,而应该持有自尊、自信的心态。
其次,要坚持专门研究与普及推广相结合。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既要通过专门研究对古代思想做出解释和选择又要做好普及推广工作。普及推广主要面对以下几个层面的群体:少年儿童、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社区街道乡村中的广大群众。其中每一个群体都有大量的传播者和普及者,譬如国际儒学联合会就专门设立了一个普及工作委员会,这个普及工作委员会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推广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许多多的人从中受到了益处。通过普及推广,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为普通大众所了解和接受,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对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最后,要注意普及推广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时,是原原本本不加变通还是加以现代改进?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前些年,有的地方在中小学普及和推广《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童蒙典籍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保留原典为好,今人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自有取舍分辨的能力,这一点,我们根本不用替今人担心,我们不要低估了今人的智慧。
⑸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年龄划分应该是怎样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年龄层次划分为:前习俗阶段(4~9岁),习俗阶段(10~13岁);后习俗阶段(13岁以后)
⑹ 现在9岁的孩子就到叛逆期了吗,咋说啥都跟你
怎么教育孩子?
1.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
2.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3.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4.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5.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⑺ 九岁孩子的性格特征
9岁儿童的性格特征如下:
1、对书本有学习兴趣,应多用活动方式互动学习。
2、对安排不喜欢的东西会产生逆反心理,会选择自己认为感光趣的东西去学习,吸收能力在60%左右。
3、亲子互动的学习,家长应多多参与。
4、模式学习期,有自己的爱好。
5、对安排不喜欢的东西逆反心理增强。
九岁儿童做事的坚持性发展,是初期发展的末端,如果家长此时仍然不重视培养孩子做事的坚持性,再往后就不容易着手了。所以,你需要危机感,必须始终要清楚,培养孩子的好品质,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时可能要坚持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做什么事都爱较真,不达目的不罢休。
做父母的尽量不要拿孩子做对比,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都会有独特的地方,多鼓励,多激发,你会发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值得你骄傲。
⑻ 4.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学校教育中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身边的人和事对他们的影响
都很大特别是没有分辨意识的年龄段。对他们的企望和扶持在今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
⑼ 9岁是儿童发展的什么时期
9岁是儿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以智慧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进行的划分,首推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阶段论。即感知运动阶段(0~1岁、2岁);前运算阶段(1、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儿童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9)9岁是道德扩展阅读:
儿童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中既留下了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并不完全等同,后者更多的是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而且主要意味着量的增长;而发展的含义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⑽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时期包括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无道德】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避罚
1.服从权威或规则——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2.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例:儿童认为不应该做某事的原因是会被老师批评/被警察抓起来/被狼吃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利己 1.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2.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例:“你帮我,我也帮你”
习俗水平(9—16岁) 【基本道德】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谋认可——塑造好形象
1.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旨在谋求赞赏和认可。 2.尽量按照“好孩子”的标准思考 3.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遵守老师/家长的要求行事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知法懂法守法——重法律权威,法不容情
1.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2.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例:儿童认为应遵守班规班纪/交通法规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超越道德】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法律可改——重法律效力,法外开恩
1.法律和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更看重法律效力(是否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2.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可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3.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强调尽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例:生命高于法律,法律可更改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公正、平等、尊严——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 1.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有价值;动机好就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