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汉代立法

汉代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2-12 17:42:14

① 两汉的法律主要有哪四种形式

律,令,科,比。
1、律,是汉朝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 常所说的“法典”。
2、令,是皇帝所发布的诏令,这是汉朝主要的 法律形式之一。令是汉代仅次于律的重要的法律 载体,皇权的至高无上赋予它独立的法律品格, 使之直接成为法律的渊源。
3、科,也是汉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是关于规定 犯罪与刑罚的一种条文,叫作“事条”, 也叫“科 条”。关于科的立法形态,尚有待进一步详考。
4、比,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依据。又叫“决 事比”, 是秦朝“廷行事” 的演变与发展。比是汉代 常见的法律术语,也是汉代的法律载体之一。比 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则例、故事。《礼记•王 制》:“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郑玄 注:“小大犹轻重,已行故事曰比。”法律意义上 的比,即指既定律令、判例成案,是法律载体之 一。

② 汉朝法律有什么规定

在家庭关系方面,汉朝法律确立了“父为子纲”的父权家长制原则?汉律规定,凡有对家长不孝言行,或触犯父权统治者,要处以弃市极刑;而殴打杀害家长,更属大逆重罪,一律严惩不贷;甚至告发父权家长罪状,亦要按不孝罪处死?如西汉衡山王刘赐太子刘爽,即因告发其父谋反,而以不孝罪弃市?

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汉朝政权颁布了一些保护农业生产的法令?比如西汉政权一建立,汉高祖即颁布法令:士兵复员回家,流民各归本县,恢复原有田宅,按功劳赏赐土地?

因饥饿自卖为奴者,免为庶人,增加劳动人手?凡不执行此令者,从重论罪?汉朝还放宽土地限制,解除山林川泽之禁,允许民众垦殖;减轻田税负担;重视兴修水利等?

汉朝的赋税,主要有土地税?人口税与资产税?土地税亦称田租或田税,汉初为十五税一;文帝时两次减半征收,后又免税13年;景帝时改征三十税一,遂为定制?

人口税为按人征收,凡7岁至14岁未成年人,每年20钱,武帝以后增为23钱,称为口赋或口钱;15岁至56岁成年人,每年一算,征收120钱,称为算赋?资产税亦称赀算,按财产每万钱征收一算即120钱?

③ 简述汉朝的立法成就

汉初由于战乱,人口锐减,政府提倡黄老的“无为而治”不过多的去骚扰人民,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法制也教为宽松,对积蓄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书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采纳,至此儒家在中国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正式确立,但对内还是采用法家的思想的来治国,故有“外儒内法”的之说.

④ 汉代法律思想的演变

“汉承秦制”,并且秦汉的政治与法律制度都处于封建国家早期发展阶段。
汉朝在继承秦朝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其指导思想的演化从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汉高祖至文景时期
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的流行,帝国刚从战乱中恢复,急需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是这一时期的法制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2、汉武帝以后
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转型。
这一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
汉代“德主刑辅”法制指导思想的提出,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秦朝专任刑罚之失。汉统治者认为,以德礼教化为先,人有犯罪再施之以刑罚,采用刚柔相济的两手,以期稳定社会秩序,达到长治久安,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这反映了汉代地主阶级在立法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这一思想基本上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极言纳谏之士”对策。董仲舒被诏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认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有统一的思想,否则便无法实行统一。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在解释“德”与“刑”的关系时,认为德为阳,刑为阴。两者关系是:“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也就是说“德主刑辅”。
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便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德主刑辅”的思想是后世历代王朝的封建正统立法思想的基石

⑤ 汉朝时期国家的最高立法原则是

立法指导思想

1.汉初黄老思想与“约法省刑”的原则。

秦朝的暴兴暴亡,使汉初统治阶级开始深刻反思法家思想,严厉批判“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的主张,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确立了黄老学派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约法省刑”的指导思想。汉高祖刘邦规定由赋十五而税一,汉景帝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经济政策;汉文帝进行刑制改革,废肉刑,除“诽谤罪”等。汉初经过连续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稳定了汉王朝的统治地位。

2.汉武帝“德主刑辅”思想确立与封建正统法律的产生。

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已经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儒学思想家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系统地阐述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实质上是对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商鞅、韩非法家思想和阴阳等家学说的综合继承,正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从而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不仅对汉代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⑥ 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

汉初由于战抄乱,人口锐减,政府提倡黄老的“无为而治”不过多的去骚扰人民,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法制也教为宽松,对积蓄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书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采纳,至此儒家在中国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正式确立,但对内还是采用法家的思想的来治国,故有“外儒内法”的之说。

⑦ 简述汉朝的法律形式

法律形式 1. 律 2. 令 3. 科 4. 比 1.律.自秦以后,律成为封建国家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它是由国家制定的,一般以刑法为主的法典.与其他法律形式相比,律有相对的稳定性.汉代的律很多,如《九章律》,《越宫律》,《朝会律》,《酌金律》,《左官律》等等.此外,与律相同性质的还有"沈命法","相坐法"等.
由于汉代的"律"是经各朝不断增益而发展起来的,四百年间基本没有进行过全面整理,因此,汉律的系统性较差,内容交叉,重复的情况比较严重,较为庞杂,这是汉代律的重要特点.
2.令.皇帝于律外发布的诏令.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汉朝法律最基本的渊源,它可以改变,补充以至取消某些现行的法律.
由于汉代的令是历朝皇帝随时,因人,国事发布的,因此,它有如下特点:一是汉朝令的数量特别多.到西汉末年不得不分类整理编成"令甲","令乙","令丙".仅"集为令甲以下三百余篇."二是汉朝令调整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加强封建司法的"廷尉挈令","狱令";有警卫宫廷的"宫卫令";有赋税征收的"田令";有祭祀礼仪方面的"祠令","斋令"等等;三是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汉朝的令在司法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这是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条文,叫"科条",又叫"事条".汉朝科的种类也比较多,西汉初有"宁告之科"'武帝时曾有"首匿之科",到东汉章帝时,已经是"科条无限".
4.比.这是已经判决的典型案例,又称"决事比".汉朝的"比"是秦朝"廷行事"的演变与发展.比在最初只是律条的一种补充形式,律无正条的,可以比附以为罪.但是由于"比"这种法律形式极为灵活,便于统治者任意断罪量刑,所以"比"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数量也越来越多,到汉武帝时仅死罪决事比就有13472事.

⑧ 汉代法律制度

汉朝的主要立法
1.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俱去秦法。”公开宣布废秦苛法,是汉朝法制的开端。
2.《九章律》,相国萧何在《法经》六篇基础上,吸收奉律部分内容,增加户、厩、兴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九章律》构成汉律的核心和骨干。
3.《傍章》,它是汉高祖时叔孙通奉命制定的有关宫廷礼仪方面的法规。高祖还命“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
4.《越宫律》《朝律》是汉武帝时制定的法律。前者是关于宫廷警卫方面专门法规,后者是关于朝贺制度方面的法规。
(三)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国家的常规法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适用性;而“令”是皇帝随时颁布的诏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关规定,也可弥补“律”的不足。科即科条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采用可以比照判决的典型例进行司法审判,它是较“律”更为灵活的一种法律形式。
汉代文景帝时期刑制改革的内容

汉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廷尉专理司法,审理诏狱和疑狱。丞相、御史大夫参与司法。地方州为最高司法机关,州牧审理郡县上诉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设决曹掾吏专理司法。县由县令兼理司法.并设县丞佐理司法。
诉讼制度主要的有录囚制,即虑囚,对已经判决但尚未执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员定期查讯,对有冤枉或可宽大之处予以平反或宽大的司法制度。春秋决狱是汉代司法制度的特点。它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实质是“论心定罪”.始创于董仲舒。
西汉初年,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大夫有权监督丞相,西汉末年.设御史台,作为中央监察机关,其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监察百官,纠察不法。汉武帝时设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及其临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会,独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书一起被当时人称为“三独坐”。地方监察体系方面,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刺史成为固定的监察官。刺史监察内容主要是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等等

⑨ 汉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1.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在统治基础尚未稳定的情况下,为了扩大政治影响,笼络人心,以利于夺取政权,他宣布废除秦朝苛法严刑,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窃罪,余俱去秦法”,这可以看做是西汉王朝立法的开端。在天下“苦秦苛政久矣”的情况下,刘邦的约法三章,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约法三章只是政治策略性的口号,并没有真正实行。但是刘邦的除秦苛法,并非长久之计,而是在楚汉相争、胜负未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争取民众的权宜之策。

2.《九章律》

汉朝建立以后,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依循秦朝旧律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汉高祖五年,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九章律》是汉朝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它远取李悝《法经》,近取秦律,于盗、贼、囚、捕、杂、具六律之外,增加户、厩、兴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其中,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的内容,厩律是规定畜牧马牛、驿传之事,兴律主要规定征发摇役、城防守备等事。所增加的内容,大都是民事法规。由于汉初法律制度大多沿袭秦制,因此九章律的基本精神仍在于“御奸”,在结构上也是以刑为主,兼蓄诸法。

3.《傍章律》

这是汉高祖时制定的有关宫廷礼仪方面的法规。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深感文臣武将缺乏应对礼仪,懦生叔孙通奉命制定《傍章律》十八篇,主要是参照儒家的礼仪制度,集中规定了君臣朝请及各种官延礼制。《傍章律》是对《汉九章》的补充,与《九章律》并行。

汉高祖时期,除了萧何的《九章律》、叔孙通的《傍章律》,还命“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由此可见,汉高祖时期立法活动是比较频繁的,这就为汉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4.《越宫律》与《朝律》

《越宫律》与《朝律》是汉武帝时期制定的重要法规。《越宫律》是汉武帝即位后,命延尉张汤制定有关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规,共二十七篇《朝律》也称《朝会律》,是御史赵禹奉命制定的关于朝贺制度的专门法规,共六篇。

《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朝律》总计六十篇,统统称做汉律。这些基本法规构成了汉代成文法的主要内容。据史籍记载,至汉武帝时期,以这些基本法规为主体的汉律令已达三百五十九章,加上各种决事比,构成了汉朝法律极为庞杂的内容。

西汉初年及汉武帝时期的主要立法,形成汉代法律规范的主体框架,被之后汉代各朝所遵循。随着社会情况的变迁,各朝在不改变这些基本法律的前提下,不断颁布各种单行法规和法令,使汉律的内容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大。加上两汉时期不断积累增加各种判案成例,即“决事比”,使法令繁多,体系庞杂成为汉朝法律的显著特点。总括两汉四百年的立法活动,经历了由繁苛到简缓,再由简缓趋向繁苛的多次反复过程。

热点内容
司法拍卖北京房产 发布:2025-02-05 15:50:12 浏览:11
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学费 发布:2025-02-05 15:39:35 浏览:993
民法课推荐 发布:2025-02-05 15:33:50 浏览:4
昌平法院法官遭枪杀 发布:2025-02-05 15:33:45 浏览:56
单位规章制在哪公示 发布:2025-02-05 15:30:02 浏览:759
法律硕士研究生找工作 发布:2025-02-05 14:15:24 浏览:474
刑事诉讼法历年司考真题 发布:2025-02-05 14:11:59 浏览:868
纪律责任与法律责任关系 发布:2025-02-05 13:56:59 浏览:766
行政法规立法程序是什么 发布:2025-02-05 13:51:27 浏览:52
昆明市司法鉴定 发布:2025-02-05 13:30:52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