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的是
① 全面全依法治国什么时候提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提出的。
② 全面依法治国主要体现为
主要体现为五个“发展”。
第一个“发展”,是从“依法办事”向“全面依法治国”发展。1978年,中央倡导“依法办事”,可谓“依法治国”的雏形。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依法治国”的正式确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渐趋成熟。党的十九大之后,有学者提出中央有“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这9个字结合在一起的新提法,我们认为,标准提法仍然应该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与“全面依法治国”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全面依法治国”在党的十九大后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为紧迫的时代要求。
第二个“发展”,是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发展。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质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领了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监督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不仅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环节,也涵盖了从党外到党内、从启动到监督、从本体到配套的全方位。今后的重点,是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使五个子体系统一协调,形成制度的强大合力。
第三个“发展”,是从“法治国家”向“法治中国”发展。2035年建成法治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响亮名片与奋斗目标,这是国家英明决策的结果,也是全世界潮流所趋、全中国民心所向。法治中国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包括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包括法律制度的硬实力、法律文化的软实力,更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理念。法治中国的内涵比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具有时代精神。
第四个“发展”,是从“单一法治”向“全面法治”发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制度,一种全面的生活与生存状态。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既传承了中华法系优秀传统中的德化自修、和谐为贵,又尊重了现代法治文明精髓中的厘定是非、规范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指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统领下,辅之以依法自主的“自治”为基础以及德润人心的“德治”为支撑,是所有合法的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的有机统一。
第五个“发展”,是从“学习借鉴”向“中国特色”发展。中华文明包括中华法系文明,绵延五千年,一直致力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一直有高度的历史自信与使命担当,一直善于学习消化外来文化但从不盲从外来文化,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我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吸收外来法治文明,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下,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推进法治。这种全面依法治国治理模式,体现了高远的国际视野和全新的技术优势,就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创新与贡献。
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理解: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包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只有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决定》给出了精辟的答案,那就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方针,是对原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的发展和提升,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④ 全面依法治国重点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⑤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是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⑥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制,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2、有法必依,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
3、执法必严,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会公报着重做了阐述和强调,公报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⑦ 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们国家有着重要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
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保障。
⑧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
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把握好执法的功能和目标,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规范执法程序,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确保执法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要加强执法监督。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依法及时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
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法律实施是维护法律权威和法律生命的有效手段,要靠严格执法来实现。没有这个法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全面依法治国就无法实现。
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既包含行政立法、制度建设、程序规范,还包含着严格执法。没有执法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法治政府建设就会有重大缺陷和严重不足。
严格执法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要保障。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事关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没有严格依法执法和规范文明执法,社会就难以有序运转,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也就难以得到维护,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⑨ 全面依法治国包括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包括: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zhuan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s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