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法治的冲突

道德与法治的冲突

发布时间: 2022-02-12 20:08:56

A. 如何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法律能够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为个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够净化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激浊扬清、去恶存善。因此,虽然法律规则不等同于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发人们的道德良知。

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都按照法律规则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坏的社会,虽然可能还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而法律要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也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追求。换言之,法律规则要有道德性。这个道德性不是法律规则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法律规则吸收了道德理念,从而彰显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们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弘扬社会公序良俗,自觉遵守法律。另外,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为法律规则。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今天,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

法治社会从来不排斥道德在其中的作用,甚至过去传统社会那种由自然情感演化的道义必须升华为经由理性熏陶才能拥有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与法治相辅相成,去弥合那些法律与现实之间的缝隙,去润滑法律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的冷冰冰的社会关系,从而大大降低一个社会良好运行所耗费的成本。

(1)道德与法治的冲突扩展阅读

法律与道德向来是相互合作的。我国古代儒学家就特别注重德的作用,强调礼法并治。孔子主张德治,“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思想为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所采纳,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视“治政以法”,焚书坑儒,虽大统于一时,但终归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历史已经很明了地向主政者发出警示:在强调法的重要性的同时,德也同样不能忽视。

法律与道德的碰撞并不意味着二者的相互排斥,却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过程中的磨合和借鉴。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则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如和珅和纪晓岚一样:和珅再怎么强势有时候也需要纪晓岚的不温不火式微调和,纪晓岚再怎么足智多谋有时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强硬适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补充,才能真正描绘出社会治理的绝佳蓝图。

B.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当冲突发生时(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四学制)

面对冲突,你有哪些好的处理方法呢?

C. 关于道德与法治问题

公民有权举报非法案件的

D. 中国目前是否有信仰,与道德、伦理和法制是否冲突

有啊,自一八四零年以来,“西方”先是敲开来往中国的物质意义上的大门,然后接着就是精神意义上的了,影响之远之广,恐怕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切身的体会。宏观的看,中国哲学界现在的“中”“西”“马”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诠释了。

E. 道德与法治的,,一个女的失手把它哥打死了,被村里一个人看见了,完了就威胁他和他睡觉,之后那女的他爹

依据刑法这是误伤判五年巴,当然关于她和异性发生关系属于违背意愿就可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F. 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冲突

1.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2.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 3.在个人与社会中实现价值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5去创造事物,来彰显人生精神价值,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贡献力量

G. 道德与法治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欺负时如何正确处理

道德与法则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欺负时,如何正确处理应该去用法律去保护自己。

H.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3、当冲突发生 教案

《3、当冲突发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会遇到被他人欺负的情况。 

2、了解校园中的欺负行为主要有哪些,认识到被人欺负是痛苦的,如果我

们不抵抗,欺负可能变本加厉,痛苦也会加剧。 

3、引导学生面对校园中的欺负行为时,一定要勇敢的对欺负行为说“不”,同时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欺负。

4、认识到在校外受到欺负的时候,也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并采用合理的方法摆脱烦恼。

二、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中的欺负行为,并且勇敢的向校园中的欺负行为说“不”,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应对欺负。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应对校园里和校园外的欺负行为,学会保护自己。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等。 

五、预习要求:

读一读课本23页到27页的内容,初步了解校园里和校园外的欺负行为。 观察在校园里和校园外有哪些欺负的行为。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认识到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存在一些欺负行为,当我们遇到这些欺负行为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保护自身安全,勇敢的向欺负行为说“不”,采用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I.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 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J.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二者应如何相互促进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的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

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10)道德与法治的冲突扩展阅读:

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机制,是它能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阻止其发生,具有前倾性,则重治本;而法律则适应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后发制人,侧重治标,二者紧密联系,相和益彰。法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辅导,既要发挥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强制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保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

热点内容
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学费 发布:2025-02-05 15:39:35 浏览:993
民法课推荐 发布:2025-02-05 15:33:50 浏览:4
昌平法院法官遭枪杀 发布:2025-02-05 15:33:45 浏览:56
单位规章制在哪公示 发布:2025-02-05 15:30:02 浏览:759
法律硕士研究生找工作 发布:2025-02-05 14:15:24 浏览:474
刑事诉讼法历年司考真题 发布:2025-02-05 14:11:59 浏览:868
纪律责任与法律责任关系 发布:2025-02-05 13:56:59 浏览:766
行政法规立法程序是什么 发布:2025-02-05 13:51:27 浏览:52
昆明市司法鉴定 发布:2025-02-05 13:30:52 浏览:984
李晨被法院 发布:2025-02-05 13:19:50 浏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