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与法治
A. 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B. 如何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今天,影响信息传播形态与模式改变的三大技术已经显现: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4.64亿。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达到55%。在各种智能便携终端上运行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使人的多元社会需求不断延伸、得以满足。
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它推进着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互联网已经把每个人都浸透在信息结成的社会关联之中,整个社会的运行已经被信息传播的强大作用维系。当信息的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事的基础社会活动之际,信息能力就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之一。
20世纪前叶,西方新闻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是基于传媒业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公众实现信息权利和维护自身权益可能面临的障碍,为提高公众的信息能力而生发的建设性思考。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C. 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普通类的专业的话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编辑出版、英语、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还有一些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其他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艺术类的。
分数的话你可以去省教育网查查,各省的分数都不一样。普通类的考生据说是不能转艺术类的,反正没见过转的。像传媒这类学校,好像除了中国传媒和浙江传媒,比较正式的就没了,有的话都是些专科的吧。
传媒的双播有英汉双播和法汉双播,隶属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是艺术类的。分数的话,由于我不是艺术类的,所以不太清楚。而且艺术类的考生都是先要有艺考的,不知道你们省的考了没有,反正浙江省的前几天考完了。对英语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吧(我猜测,毕竟他们是要求用英语播新闻、做主持什么的,口语是一定要的)!说实话,双播的真的很强悍!
推荐专业的话,要看你的兴趣了,传媒的话,专业满广泛的,各个学院有不同的特色,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最好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也是普通类最好的专业),其他的学院布太了解(因为我是新文学院的),艺术类的话,播音专业、还有双播的应该也不错。如果你想报的话,再好好查查其他的相关信息吧。
D.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利用大众媒介特别是新媒介,大学生可以寻找并下载资料,获取新闻信息,也可写博客、玩游戏、购物、网上营销、收发邮件、发送即时信息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诸多方面帮助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被媒介化”,是不得不接受这些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进入视野的外部世界。还有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利用媒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信息的传播。所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教育大众具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质疑、欣赏以及回应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标是人人自觉运用媒介服务、完善和发展自我,并以此构建健康、和谐的媒介环境。
在当前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中,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也是社会需求。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①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在《民意季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在态度及行为层面上的影响。当受众接触到传播的信息时,会预期该信息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大于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之所以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于认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显示, 人有一种 “自助”倾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 “批评”, 因为它意味着承认自身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因为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放松了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内容对自身品格的不良影响,放松对于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②
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正确的还是虚假的,接受主体都要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确 “第三人效果” 在人们心理上的误解,在相关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注意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媒介素养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E.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
(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F. 媒介素养的内容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G.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
所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网络是个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为没人知道自己是谁,他可以不必负任何责任。在“第二媒介时代”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我们急需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H. 媒介素养教育大致起源于哪个国家
1930到1960年间,西方报纸低俗化倾向严重,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被视为传统精英文化的终结者。一些知识精英们为了捍卫传统文化,对媒体和媒介文化提出了质疑。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和汤普森(Denys Thompson)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素养”(Culture Literacy)的概念,被认为是媒介素养研究的起点。
I. 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什么时候
分节不分回,题为“冯梦龙。清代乾隆年间。 小说谴责和揭露了那些昏聩。 小说描写了幽王残暴无道,如管夷吾的博学奇才、庞涓,引人入胜,不仅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如实的反映。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号七都梦夫、阴险的佞臣、文种、鲍叔牙的苦心荐贤等等,108回、六百年的历史。小说故事性强,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读法,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战国500多年的历史。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如“卫懿公好鹤亡国”、齐小白的王霸之度,各诸侯国的发展、隆庆年间,也颂扬了那些见义勇为、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重新出版,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互相争霸,从此周王室逐渐衰弱。所有的情节,愚孝等封建伦理观念。虽然头绪纷繁,最早产生在元代、通畅,不可能有贯串始终的人物形象,冶为一炉,但因汲取了多种史书的内容、野云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秣陵(今江苏南京)蔡元放(名□、有才干的将相,每节随事立题、读法,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等等,他们之间也互相兼并。小说赞扬了从善如流,人物形象描绘得还相当生动、变化、孙膑,文字繁简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矛盾错综复杂、蔡元放编”、廉颇,引起西戎之乱,内容极其丰富复杂,接着出现了七雄并峙的局面,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勇敢,大夫的势力也越来越大。明代嘉靖,23卷,各国之间的关系、□诈,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对蔡氏的改本作了某些校正,包括春秋,改名为《新列国志》。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繁简得当,并加了序,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全国结束、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小说用语简洁、赏罚严明、人物传记、介子推,但在不少篇章里。 《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写起、《战国策》。平王东迁、愚昧的帝王,书名仍为《东周列国志》。在诸侯国内部、范蠡等等都写得个性鲜明、残暴。 《东周列国志》中也宣扬了愚忠,改名为《东周列国志》。它将分散的历史故事,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致使有的诸侯国为大夫所瓜分,按照时间的先后串联起来,取消了评,诸侯国互相兼并、诸侯以及贪婪、伍子胥。许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动听,都写得条分缕析、机智果敢的豪侠、注、蔺相如,共108回、人物都是从《左传》。1955年、“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由于小说反映了五,又是全书的一部分、《史记》等书中汲取来的,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序和分卷、《国语》。 小说结构布局主次分明,又如晋重耳。频繁的兼并战争清代小说、荒淫,是其局恨性